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我知道,但健康传播究竟是个啥?

妙语 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 2019-04-29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由于个人工作经历和所学专业方向的关系,最近几年,我最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健康传播是什么?做健康传播的人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作为一个专业出现了呢?

 

嗯,问得真好,完全可以出一本书来回答了。难怪某个哲学家因为自己孩子问的一句「哲学是什么」而写成一本书,伦理学专家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写了「伦理学的邀请」,那其实也有一本书叫做「健康的邀请」,倒是也不妨去看看。

 

当然了,回到正题,真出书之前,我还是需要在各种场合,对各种人,对这几个问题作出回答,因为我不能告诉所有人:您再等等,关于这几个问题,我那本书还有十万字就截稿了,那里面有详细论述。是吧~

 

  • 美国CDC对健康传播的定义大概是这样的:健康传播是在受众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和传递健康信息与策略以促进个人和公众健康的行为。


  • 某些教科书上给出的词条解释,大概是这样的:一切以提升人们健康素养为目的的传播活动,与健康内容相关的,都可以是健康传播。

 

无论用哪一种通俗的方式解释,最终,健康传播的指向,是可以改善健康素养,提高健康行为。这背后看不见的逻辑就是,传播是让健康理念以及健康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一个渠道。

 

这种经典的定义,让健康传播看起来有一种想要让天下大众摆脱疾病苦难的感觉。有很多人说,这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精英的思维——谁来决定什么是健康,谁是健康人群。

 

就如同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潜藏的观点,现代医学是一种社会建构,将健康与疾病作为一种划分标准,让医院成为容纳病患的场所,一群人成为了定义健康的核心人物,在这个标准之下,一些人随之在其定义下称为健康或疾病的人群。

 

被主流价值观和规范的裹挟之下,人们可以以胖/瘦为美,但是不能在体脂极度超标的情况下说自己是是健康的。但是,健康的定义是:身,心,社会适应,道德的四位一体。虽然道德是一个不太容易衡量的标准,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衡量标准是值得思考的。因为并不是拿到一份基本达标的体检报告就意味着健康。精神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都应该作为不可忽视的健康的一部分。

 

当有一天我们跳出惯有的思考范围,发现我们的血压是否可以被归类为高血压,做完了心理健康量表以后就被划分为某种心理病患的时候,当孕产妇在孕期哺乳期被各种商业力量裹挟将自己定义为某种高危人群,当我们对某种突入其来却又不甚熟知的疾病当头一棒,徘徊在手术放化疗非药物治疗等一系列疗法中茫然之时,当至亲好友在疾病面前骤然变了样子被疾病本身吓得过度焦虑之时….我想我们不会再认为我们可以在某个年龄之前就和健康/养生这类的事情划清界限了。

 

当我越来越多的意识到,真正影响生活的质量的,不仅仅是那一张暂时『判你无罪』的体检单,也不是活得有多么佛系或者油腻的状态,又或者是到底能活多久的对于环境和基因的危险因素的感知,我想,应该是一种对生命现状的接纳程度,一种对现有身体心理状况的积极感知,一种面对疾病的坦然。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健康传播,就不仅仅只是提高健康素养那么简单。又或者说,对于健康素养的内涵理解,应该大大被拓展。因此,健康传播,与环境传播,科学传播,危机传播,生命传播这几个领域,本就是深度的交叉。它们都在努力让我们做一个聪明的患者,智慧的公民,明智的公众,达观的人。

 

当健康传播概念被如此拓展,想必不必再将健康传播看作是医院的公关或者只是医疗记者的专业必备能力了。

 

当然,我不否认的是,在中国的医疗和传播的环境下,一些『显学』是存在的,因为那些当务之急需要被解决。正如在医疗领域里,医生们认为健康传播是对医院的宣传,为医院做公关甚至广告,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包括为医院做危机公关。在医生的眼中,健康传播就是在媒体的平台上做做科普教育,在广播上说说季节性的疾病,说说得了病该去哪里,找谁。顺便,也给自打个小广告,型塑一个小IP。虽然并不是每个医生都有意愿且有机会在各个平台上做科普,但是能把科普做好的医生也都有待于当作案例去逐一分析。

 

同样的,对于在媒体工作的传播者来说,健康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意味着和医疗卫生主题相关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选题领域,因此传统的媒体倾向于将「科教文卫」划分为一个选题领域。而我始终认为,健康和卫生,并不是严丝合缝同一概念。卫生这个中国特有的词,是包裹着很多的爱国理念在其中,而健康,在国际上更多被视为一种基本人权。

 

那最后呢,其实将健康传播作为一个学科,中国与国际的差距大概有至少四十年的断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有心脏健康的健康运动,此后就将health communication 作为学科在各个高校设置,成为传播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中国并不是没有健康传播这个专业,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放置在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专业和学院之中,作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一个分支领域,比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健康传播研究所,以及其他医学院的健康促进课程。学习此学科的人群是公共医学专业和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医学生学习健康促进和健康传播,也就决定了健康传播是在医患之间的小范围内进行,从传播角度讲,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传播形式。

 

中国大陆首次将健康传播专业设置在传播学领域,是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北大医学部自2016年的跨学科合作。将这个专业设置在医学院和设置在传播学院,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究竟是什么,我想下一次用一个单独的文章来分析。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  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考研重点专题之“传统媒体转型” | 传统媒体大数据转型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19新闻传播考研 | 备考期间如何阅读专业课书籍?

北大MJC初试380 | 备考必看期刊+微信微博账号良心推荐

19新闻传播类考研初试书单

跨考必看:19考研时间规划就这么来!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