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础书目带读03 | 重访灰色地带

Luzia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2-12-15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20级新传考研QQ群


“回到历史不是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寻找更恰当的提问方式和观察现实的角度。

——刘海龙”

本书主旨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神话建构般的传播研究“编年史”走出来,突破黑与白的二元窠臼,寻找宏大叙事之下有意被省略或遮蔽的灰色地带,让灰色不是黯淡无光,而是进步的表征,打破了读者对传播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丰富了传播学思考的维度,丰富了读者对中国及美国传播研究的了解。


本书结构


刘海龙认为,“灰色地带”是在宏大叙事中无法被归入非“黑”即“白”的分类体系中的那些模糊的、暧昧的个人与事件,是令人尴尬、无法嵌入到某个连续事件流的“个案”和“特例”。


《重访灰色地带》一书打破“一集四先”的固化的奠基人模式入手,叙述了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的传播观念;继而讲述了哥伦比亚学派与有限效果论的瓜葛纠纷,提出简单为哥伦比亚学派贴上“有限效果论”的标签是不当之举的观点。


在本书第三章作者突破凯里的个人学术旨趣,修正了帕克在芝加哥学派中的地位,寻找连续中的断裂和断裂中的连续,解构了凯里的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的神话。


第四章,作者指出传播思想史对“公关之父”伯内斯的学术偏见,乘坐时光机回到《宣传》诞生的时代,反思宣传的正当性,对反思传播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正视、回应现实问题都有所裨益。


进入第五章,作者探寻communication的缘起,对公认的中国大陆传播研究起点1978年以前,即20世纪初期社会学和新闻学传统对传播的关注与研究进行分析,就早期研究中断的原因和传播学界对该历史集体遗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六章,作者对施拉姆线性历史描述的方法排除在外的传播研究进行阐述,重访孙本文的博士论文《美国媒体上的中国:美国媒体对华公众意见的基础及趋势研究》,打破中国传播研究的新闻学框架,去反思另外的可能性。


第七章,作者寻找思想史上批判理论引介的失踪者,探寻批判理论在社会记忆里中途缺失的观念原因、社会环境原因,并结合全球化背景,对中国船舶批判学派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八章作者考察了文化工业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的变迁过程,从最初的错位批判到后来概念置换,并为之服务,媒介文化研究场域的自主性不断削减的过程。


而在第九章,作者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为中国传播研究寻找听众,回顾了中国传播学30年来寻求科学正当性的过程,导致中国的传播研究一直未能建立起第一代学者所追求的学术独立性和主体身份,这也成为中国传播研究向前发展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进入第十章,作者采用“突然”角度对“传播学本土化”的现实进行考察,以中国传播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受众研究为例,说明中国的传播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本土化特征,西方传播学只是被整合进入了中国传播研究之中。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的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研究的两对张力,即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提出进行本土化的四个行动路径。

 

作者背景: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新闻传播观念史、传媒文化。著有:《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现代媒体总论》译著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真相》等。


刘海龙老师是一位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学者,他对传播学的脉络有清晰、独到的把握,对其中语焉不详之处有强烈的疑问和好奇,坚持独立思考,不断挑战国际学术权威,致力于寻找冷门、寻找新问题、寻找中国自己的议题、寻找社会科学的历史维度和人文维度。


在刘海龙老师的书中,你不仅能找到是什么,同时也能找到为什么、怎么样,读刘海龙老师的书能够让你打捞底层逻辑,更换预装的操作系统。他师承郭庆光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满载着反思的底蕴,《重放灰色地带》就是这样给予了广大学者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传播思想照亮未来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


主要内容梳理


本书重点章节1、2、3、4、7、8、9、10、11,次重点章节5、6,总的来说其实都很重要,要仔细阅读。


“要真正挑战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统治,除了将它从前门赶出去,还要防止它从后门偷偷溜回来。”



本书以中西为线,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传播史书写中被当做学科正当性基石的美国传播研究经典作品与人物,如拉斯维尔为代表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第一章)、哥伦比亚学派(第二章)、芝加哥学派(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起源(第四章)等。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的传播研究史的探讨,其中重点探讨了三个主题。


第一是中国传播研究的起源问题,在第五章到第六章分别给出了初步答案和被忽视的传播研究;


第二是1978年传播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对西方理论的跨文化解读、想象与改造,在第七章到第九章进行论述,分别阐述了批判学派引介者失踪的有趣现象、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变迁以及传播学辗转寻找听众的过程;


第三是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问题,在第十章和十一章进行阐述,以受众研究为例,辨析中国本土化的话语与多种本土化路径之间的竞合。




全书点评


“辉格史观叙事的特征是将当下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一种进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术变迁,其结果是沾沾自喜,肯定了现状的合理性。

——胡翼青《传播学科的奠定》”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打破了当今背景下传播学术史研究所受的主流话语模式的羁绊,以反思贯穿全书,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理性的思考,使学术思想研究从“辉格史”神话走向更加丰富与多元。


把传播学术研究从传统主流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探索了全新的思想史书写方式,抵御主流叙事的强大霸权,找出了固有的话语系统中存在的缺憾,最大程度还原传播研究史的真相,而非忽视非中心事件和对各种思想“削足适履”的整合,是值得所有新传学子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


阅读指南


刘海龙老师本人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且有着清晰的传播学学科脉络,善于独立思考,拥有独具批判性的眼光,因此他的书十分值得阅读。


但我们常常面临学术性过强难以读懂,以及频繁的知识考古容易陷入细节之中,因而难以找到刘海龙老师书籍的精华,如果作为考研er阅读此书,建议配合《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以及其他传播学基础书目进行阅读,将它作为自己的扩充书目和拓展思维的书目进行阅读,从中挖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视角。


当然我们更要明白《重访灰色地带》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我们跳出了传统的辉格史观的神话,也不能重构灰色地带的神话,我们作为对传播热爱的学者也应当进一步“证实”亦或是“证伪”《重访灰色地带》,只有这样,才能谨防被新的神话所包裹,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风气,推动传播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刘海龙 -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马献忠 - 《刘海龙:探索中国传播学议题》


程子豪 - 《传播学术的钩沉与反思——评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刘利刚 - 《温故而能知新——评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王金礼 - 《传播思想史的反思性书写——兼论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的写法》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2.已婚工科女青年,工作5年在职一战考上北大新传MJC专硕!

  3.基础书带读笔记01 | 传播学史

  4.跨考19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5.删帖声明:李某人又开始兴风作浪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传考研

微信号 : MissMJC1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