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础书带读笔记07 | 刘海龙:范式与流派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20级新传考研QQ群


这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不仅是对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的简单梳理,同时也有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刘海龙老师从范式的角度对传播学理论进行重新评估,架构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传播学网络,带领无数新传学子走上传播学这条宽阔的路途。


01

本书主旨


刘海龙老师从范式角度撰写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跳出郭庆光树立的5W框架,获得学界共识的新型写作角度。在理论观点的介绍上,力求反映本领域最新的成果,不注重问题的回答,而是注重问题的提出。除了向读者提供前人提出的结论外,还花了不少篇幅解释他们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


本书按照普遍接受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分类标准,将大众传播理论分成客观经验主义、诠释经验主义及批判理论三个范式,按照自然形成的不同流派,分别加以介绍。在理论的介绍上,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的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而是注重梳理理论内在概念和思路的演变。为读书提供了探索传播学的“自助游地图”。


02

作者背景


刘海龙,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有《传播学概论》、《传播理论研究》、《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理论专业文献导读》(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新闻传播观念史、传播研究史、传媒文化。


著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等。《现代媒体总论》(合著,辽宁大学出版社);译著:《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新华出版社)、《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的基本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真相》(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际影响》(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3

刘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先看两遍郭书,在郭书的基础上读。看这本书时不要畏难,这本书比郭书难懂,理论讲解得更加深,而且有很多增补的细节知识,比如很多理论的历史发展、批判学派的更多知识都要从后者中学习。

 

建议第一遍不要做笔记,重在理解和把握全书框架。第二遍可以视个人情况结合框架做读书笔记,可以结合郭书一起做传播学的笔记,也可以单独做本书的笔记。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印象,增强理解,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框架。所以要避免盲目抄书和抄目录这两种方式,除此之外遇到不理解不同的知识可以借助论文或者书中提到的其他索引书籍进行拓展和深化。


04

主要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3章



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

 

本章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传播”这一问题。什么是传播?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它的定义,而是通过话语研究来对什么是传播作出探讨。基于话语研究本书把 “传播是什么”的表述分成了六类:

 

1. 传播是传递:这种表达有把信息理解为物质的嫌疑,以此传播便是物质的传递(5W模式);也有把信息理解为意义的嫌疑,以此传播便是意义的传递(数学模式)。


| 作为信息的传播研究


作为“原教旨”的传播研究:信息的流动与扩散


信息论、控制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发展变化

 

 

2. 传播是控制:传播意味着对公众的巧妙控制,现代社会的宣传、公关都与之有关。传播者利用大众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受众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信息不对称达到控制受众心灵的效果。


l 信息流动作为表象,社会控制作为实质的传播:大众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l 传播与宣传:效果研究的起点

 

3. 传播是游戏:传播游戏理论的核心概论是传播快乐,“我们”从传播行为中获得快乐。

 

l 传播具有的社会互动本质:从库利到米德

l 史蒂芬森:传播即主观的游戏(subjective playing)

 

4. 传播是权力:大众传播也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以话语中的隐形权力、符号与权力、常识中的权力三个角度来论述。 


|马克思·韦伯的权力观与福柯的权力观


l 葛兰西:霸权理论,建立在同意而不是强迫的基础之上。


l “常识”与“真理”背后的不平等

 

5.传播是撒播(略读)

 

6.传播是共享与互动:这一表述有三个源头,一个是来自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的“我—你”理论;一个是来自文学批评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一个是来自实用主义哲学。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本章回顾了大众传播这一领域从一些模糊的论题到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重点讨论了这个学科是如何在历史诠释中被建构起来的。章节要点:传播学奠基人、“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早期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李普曼相关理论、大众传播研究。

 

l 第三节:修辞学、新修辞学、戏剧理论;


l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杜威、米德重点掌握;


l 第六节:李普曼虽然不是专业学者,没有成型的理论,但对后人影响很大;


l 第七节:掌握全局概念。

 

 

第三章:理论和研究范式

 

所谓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范式则是指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是一种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且共享的世界观。大众传播研究分为三种范式: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以实证的、定量的研究为核心研究方法,认为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规律;可以用科学方法确定什么是可靠的知识;重视研究个体,发现客观的结构;持价值中立的价值观。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以诠释的定性研究为核心研究方法,认为自然和社会具有不具有统一性,社会所具有的是规则;主张参与的意义诠释;注重意义与文化的建构过程;认为研究中的价值观渗透不可避免。


批判理论范式以辩证的、历史的批判为核心研究方法,认为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意识形态影响着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提倡整体地、历史地研究;提倡价值介入,认为研究是实现解放的政治实践。

 

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围绕着三个研究范式展开。其中经验学派对应客观经验主义范式,批判学派对应批判理论范式,多伦多学派对应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第二部分:4——8章



第四章: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本章的重点是宣传研究与说服研究,章节要点有:宣传技巧、大众传播的弱效果与宣传、霍夫兰的说服实验、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这章讲宣传,是刘海龙老师特别关注的领域。前半部分宣传的话语,是刘海龙老师的博士论文凝练整合而成,详细版可见《宣传:观念话语及正当性》。后半部分将关于宣传相关的研究,没有前半部分那么重要,但要记住容易考的名词。第三节对各种容易出名词解释的词汇进行记忆。比如耶鲁项目、认知不协调,但是具体特别细的成果结论大致了解就好。

 

l 宣传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l 旧宣传与新宣传


l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总体宣传:艾吕尔的宣传观


l 新自由主义与宣传模型:《制造共识》,乔姆斯基和赫尔曼提出的宣传模型的五个层次,代表了后战争时期的宣传形态的转变


l 旧宣传与新宣传的差别:无差别-细分化,媒介使用差异,宣传目的的差别,对于事实运用的差别(后真相)


l 传播与说服:耶鲁研究


l 信源的可信性假说


l 霍夫兰的休眠效果和分离假说


l 恐惧诉求


l 一面说服与两面说服


第五章:从功能到效果

 

本章讨论了大众传播研究初期的两个重要理论框架,功能主义和传播流。功能主义从社会的宏观结构和不同部分的功能入手,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稳定所做出的贡献。章节要点: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的娱乐功能、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研究、知沟假说、拉扎斯菲尔德相关研究、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研究等。

 

本章介绍的大众传播影响的早期研究表现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取向。早期的功能研究过于宏观抽象,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作为支持;而微观的效果研究却又埋头于短期的、外在的行为效果,缺乏对传播环境的关注。

 

l 大众传播的功能-效果观


l 功能主义


l 大众传播的功能说


l 社会结构与大众传播功能:知沟理论


l 知沟理论的两种表述


l 知沟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l 传播流: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l 伊里调查: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与有限效果论的形成


l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与传播流观念的形成


l 创新扩散:理解发展传播学


l 创新扩散的内涵


l 创新的决定过程


l 异质性网络与弱连接概念的形成


l 发展传播学


第六章:大众传播信息取向和社会心理取向

 

本章讨论的大众传播理论来自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随着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认知转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心理研究不再像早期说服研究那样集中于态度,而转向社会认知心理学。章节要点:认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

 

基模要知道,沉默的螺旋和意见气候需要掌握,知道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结论。第三人效果的原因、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都要知道。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

 

本章讨论了两个从环境认知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影响的理论。它们虽然切入点不同,但得出了相似的观点。议程设置通过比较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发现了大众媒体的环境再造功能。培养分析则通过测量同一群体中重度观众与轻度观众对现实感知的差异,以及来自不同群体的重度观众对现实感知的相似性,揭示出电视叙事对观众环境认知的影响。

 

本章的两个理论对大众传媒讯息传播的后果做出不同的评价。议程融合更看重媒体在社会整合方面的潜力及其对民主制度的促进;而培养理论则认为这种主流化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控制过程。分歧在于不同研究范式背后的政治观不同,议程设置持多元主义的政治立场,而培养分析则带有批判的视角。

 

这一章非常重要,议程设置、框架理论、铺垫效果、属性议程都要扎实掌握;关注议程设置的一系列延伸概念;关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适用性;区别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培养理论的基本结论和从批判视角看它的应用;思考培养理论的本质;“主流化”的内涵要知道;理解第七章采用的视角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本章主要讨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提出以来,由早期简单地使用动机归纳,发展到完善的理论架构,再到与效果研究的合流,走过了一条反叛效果,再到回归效果的充满戏剧性的道路。使用与满足从受众的媒介使用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它把使用看作是效果产生之前的阶段。在这个使用过程中,受众具有主动性。


第三部分:9—11章



第九章:批判理论的兴起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批判地研究传播现象的传统。

 

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并不是在经验研究、定量研究问题上的分歧。传统理论以一种肯定的视角,把既有的社会体制作为前提条件,看做一个整体不容批判。而批判理论不是为现实服务,是为了揭示现实的秘密。


传统理论是数学的、不否定政治经济前提、考虑的是局部而非整体、忽略理论与特定群体的复杂关系。批判理论是整体的,联系的、在历史语境下的判断、保持对自身的批判与反思的、否定既有秩序,为了解放人民的。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的批判,就是为了指出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用数字和现象的抽离来认识和管理世界,将会导致主客体分离,将人异化为工具。

 

政治经济学关注各种社会关系对传播生产、分配、销售、消费、再生产全过程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社会的反作用,尤其是考虑其中权力不平等现象的后果。政治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相比具有的特点有:整体的、历史的、研究市场与国家的平衡、关注到的问题。


第十章: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本章主要介绍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是接合知识。接合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求知,而是适应当前的政治和历史环境,针对文化表征(对现实世界的再现)的结构进行批判。也就是说,文化研究就像变色龙,它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提出自己的主张。它的目标是积极地干预现实,反对权力的压迫,帮助我们追求自由,文化研究总是特殊的、具体的、随机应变的而不是抽象的。

 

文化研究具有以下特征:强调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重视文本分析及受众分析;拒绝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研究;反对科学主义的人文取向。文化研究为了求存,需要保持体制化与非体制化之间必要的张力,这也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接合知识的宿命。此外,这一章还以表征理论为例,扼要地介绍了目前文化研究中与语言理论相关的部分,并以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为例,对比了文化研究与其他研究视角的不同。

 

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对象;结构主义;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女性主义研究;要多关注一下霍尔的成果;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与神话理论;霍尔模式;

 

第十一章:媒介生产与媒介场

 

本章主要谈媒体的生产,以生产者和媒体作为考察对象,从媒介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了媒体生产过程。


章节要点:媒体组织与媒体生产、把关研究、媒介场域理论等。这章比较好理解,但要求能够复述对媒介生产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伪事件,并理解场域理论的本质和着眼点;


第四部分:



第十二章:多伦多学派及其媒介研究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经验诠释主义范式,这部分重点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展开介绍。


本章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媒介。首先,媒介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多伦多学派是由伊尼斯奠基,麦克卢汉开创的学派,多伦多学派试图脱离传播内容,探讨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的冲击。以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种:


(1)作为技术的媒介。

(2)作为内容的媒介。

(3)作为信息格式的媒介。

(4)作为组织的媒介。


本章讨论的重点是(1)和(3)。尤其关注一下麦克卢汉之后媒介研究的成果,比如梅洛维茨等。建议把几位代表性学者的书找来简单翻一下。


05

全书点评


这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不仅是对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的简单梳理,同时也有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刘海龙老师从范式的角度对传播学理论进行重新评估,架构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传播学网络,带领无数新传学子走上传播学这条宽阔的路途。而并非理论的机械拼贴和粗糙组合,广度与深度并存,清晰简洁,点到为止,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传播研究在中国”栏目中,虽然刘海龙老师对于案例选择的主要原则就是必须是中国特有的现实问题。但本书中对于中国现实的思考还是有限,由于传播学知识生产大多依附于美国传播学教材,缺乏本土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因此,许多教材中的本土化尝试大都流于表面。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本书只是给了读者除5W以外的一个新的理解范式,但对于传播学范式的分类远不限于此。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还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细化的分类。在学习刘海龙老师的思想精髓之外,我们也要从批判的角度进行阅读,对于理论成果保持反思的态度。 

 

 

参考资料:


刘海龙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个人资料 RUC新闻与传播&百度百科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北京有房有车还网络筹款治病,是不是骗钱?| 热点分析20

2.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历史最高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3.胡泳老师译著新书出版——《从根上治理互联网》|北大快讯13

4.胡师姐20五一班复盘!模考最高分124!快来看看同学们对五一班老师的评价吧!

5.搞死自己公众号的神操作 | 一周大事记(5.6-5.12)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传考研

微信号 : MissMJC1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