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到底谁才是暖姐的头号粉丝???
小黑参赛作品
《观暖姐读书课有感》
作者:小黑
曾有人如此形容读书之道: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书,本是一个具有固定物理量的实体,那该如何读薄,又该如何读厚?这其中的方法很重要。
初读一本书, 尤其是一本教材书,读不懂往往才是常态,抽象的词汇、复杂的论证、冗长的例子都在阻碍你敲开知识的大门,你所能做的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虚心求教,并迎难而上,只有真正潜心研读,才有可能豁然开朗。
初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再读之,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明白了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省略。把一本书浓缩出了精华,这就是把书读薄。
但随着对学科的不断深入了解,你便会发现,貌似世间从未有过一个亘古不变的定义——无论从哪个方向、哪种背景入手,知识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所以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征途。你的所思所想、所闻所感将会形成一棵硕大的知识树,你所阅读的经典之作会化作树的主干,而你在学科里的不断精进会化作树的枝干,由此一步步滋养着知识树的成长。你可以透过书籍看到更多不同的知识、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就是把书读厚。
但无论是读薄还是读厚,作为入门基础的都应该是一些经典之作。因为经典之作往往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研读并检验,通常可读性高,学术观念正统。
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即是如此。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相对于时代已显得有些陈旧过时,但它诞生之初却是极其惊艳而耀眼的。它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传播和本土传播的惊鸿一瞥,亦是中国学子在传播学世界受到的初次启蒙,更是中国传播学接轨世界的第一小步。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其阅读价值不容小觑。
所以,以《传播学教程》作为学习传播学的入门读物是再合适不过了,以它作为经典书目带读课程的第一本书也再合适不过了。
带读老师暖姐的高明之处在于:先立方法,后谈内容。读书该怎么读?读哪里?什么作用?怎样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引路人来细细区分,将重点择出,为你示范“如何将书读薄”。
接下来,暖姐将书的内容打散,带入自己钻研学术多年形成的成熟的框架体系,从传播学的学科建制史到传播学如今的发展脉络,结合书中的重点进行串讲,进一步拔高了书中的内容,为你将来的“融会贯通”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将书读厚”。
而这不仅需要带读老师对所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有对于学科的整体把握,二者相辅相成、纵横交错、紧密编织,才能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读书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效率,人生短短数十载,能够入门一种学问已属不易,更遑论精深一门学问。所以更高的起点是你超越别人的资本,而一个高明的带读者将为你省去大量的时间,让你从最开始就以比大多数人更高的视野、更广的视角、更通透的思维去面对整个知识体系,而盲目独行的人或许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望你项背。
没有人有理由拒绝一个更高的台阶、更好的未来。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磨出了人耳朵茧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一直在寻求着“文明”、“进步”等一系列没有明确标准却又在不断发展的抽象词汇,那么当我们踏出第一步阶梯的时候,真的是书建构了我们的文明吗?
我想,不仅仅是书,更是信息以及传播。
从大约十万年前的沙哑叫声到龟甲上深切的刻痕,从第一本手抄书的诞生到古登堡手中印刷机隆隆的轰鸣声,从无线电跨越千里的呼喊到阿帕网第一次的连接,媒介的进步史即是人类的进步史,文明的篝火传承不熄,生命的光辉永不消散,而我只想衷心地祝愿你——开启新世界的大门,书写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之书!
引一句王国维先生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而读书之道也深韵此中。
最后,我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最最希望大家记住的一点——我是暖姐的头号迷弟!
谢谢大家!
阿喵参赛作品
《观暖姐读书课有感》
作者:阿喵
定了!北大20级考研初试成绩公布时间已确定!查分的这些准备工作你必须先做好!
北大新传MJC专硕复试成绩92+,北大新传面试想拿高分原来需要这样做……
猪:you不jump I jump?!景区:它没事,已送屠宰场。 | 一周大事记(1.13-1.19)
“赞美师娘“论文者:非常内疚 师娘曾要求撤稿 | 一周大事记(1.6—1.12)19北大新媒体复试第一经验:北大新媒体复试真的是一场硬仗!
如何避免寒假又双叒叕被稀里糊涂浪费光
原来北大复试这样考?20北大复试这下稳了!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