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北大传播学硕专业课总分第一万字经验: “房租、生活费和责备,时常压得我喘不过气”

乐乐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3-06-25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写在前面 

在动笔写这篇经验贴之前,我特地翻出了陪伴了我整个考研历程的经验贴册子,里面不少我的随手记:“想去看看冬天的未名湖”、“再坚持一下,天会亮的”、“冲冲冲”,字字记录着或亮或暗的考研回忆。于我而言,经验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各种不同的学习经验,而是它本身就成为一种力量,修复几近崩溃的情绪,予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比起罗列学习经验这些所谓的干货,我可能更擅长讲故事。毕竟经验本身也是扎根在我的故事里,是鲜活的存在。所以,我这篇文笔笨拙但字字真诚的贴子若是能够在你的考研岁月里照亮某一个灰暗的时刻,那么它也不算是毫无价值的了。

在我的两年考研历程里,纵然看了那么多篇经验贴,我也依然固执地走了不少弯路。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些所谓“弯路”,才让我最终通向了未名湖。考研没有捷径,经验无法复刻,无论听过多少前辈的指点,这条路始终要靠我们自己摸索,我们该走的弯路一步也不会少。我们也必须去经历某些事情和时刻。也或许,这正是考研的魅力所在吧。


天道酬勤



我本科就读于某一211的工科专业,因为是调剂,所以对本专业可以说是毫无兴趣。虽然不至于混日子,但的确没什么意义。误打误撞倒是摸索出来一些对广告学的兴趣,大二转专业未遂,就想着考研去读广告学。三月份决定考研后,在几所学校之间犹豫不定。彼时北大的广告学还是传播学的五个小方向之一,并且只有一个统考生的名额,我自然而然把这个最冒险的选择放在了最后。

或许是命中注定吧,在图书馆闭馆的那个中午,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听着广播里的《Dream it possible》,突然热血起来,既然选择了考研,选择了去更高的地方,为什么不去北大?虽然只录一个,但那个人为什么不会是我?就这样,高中的北大梦重新长出来,并且愈发茂盛。正是当时一霎那的英勇,才有了后来的两年考研时光,是代价也是收获。

现在回想起一战还是会觉得可惜,倒不是觉得一战一定会成功,只是后悔没有坚持到最后,在最后一个月自暴自弃,赴死般地上了考场。然而,我发现那些专业课题目并不陌生,我也完全能够回答出来。却因为后期处于半放弃的状态从来没有做过真题练习,导致很多题没来得及写完,每门专业课都有将近二三十分的空白。考完那天的绝望我大概永远不会忘记。我不是输在了考场上,而是提前输给了选择放弃的自己。所以,还是那句话,不到考试那一天,谁都不要放弃。坚持到底并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放弃的话却是会后悔很久。

对于二战的成功,感慨颇多,或许最适合的就是“天道酬勤”这四个字。我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二战就像一头苦苦摸索的蛮牛。房租、生活费和工作的压力、一战的悔恨以及来自家人时不时的责备,时常压得我喘不过气。尽管那么多次崩溃,但这次没有选择放弃,不断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我知道已经没有退路和机会,必须背水一战。计较每一道题、每一个理论;再多看一会儿论文;咬牙写完一套题,无论多么差劲。终于,所有付出都有了回音。看到专业课分数的那一刻,又意外却又觉得值得。我想,笨鸟想要先飞,终究是要靠努力和勤奋。


公共课

1
 政治

从初中起,我的政治成绩就一直平平,高中又选择了理科。虽然我复习政治的时间不算短,但两次成绩都很一般。所以,我很清楚政治注定成不了我的优势,我也实在不适应临时的、刻板的记忆。于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也只是达到平均水平,保证它不会拖后腿就可以。这样就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和专业课中。因此,对于政治,我可能没有资格给大家分享学习经验,更多的是谈一谈教训吧。如果大家对政治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多多看一些高分贴。

➤ 一战时,我在暑假刚开始就开始看徐涛老师的讲课视频,其实开始的时间算是比较早的。但现在想来,当时听完课之后除了记得一些玩笑话,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我不但没有记住而且根本没有理解。然后就开始稀里糊涂地做起1000题,第一遍当然是惨不忍睹,第二遍第三遍也并没有变得更好。或许我没有找到做选择题的正确方法,记得住的全是生硬的、零碎的正确答案罢了。遇到未曾见过的题,自然是束手无措。可以说,第一年的学习几乎是白费力气。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也没有真的用心去学习政治。

➤ 二战时,对于选择题,也只是刚刚开了窍,起码不再停滞于死记答案。脑子里开始有了大概的史事框架,前因后果也开始活络起来。马原那些之前根本不理解的知识点也终于明朗了起来。做起选择题时,我也开始有了思考的过程,不再是稀里糊涂。所以,根据我自身的感悟和经历,做选择题需要有一张知识图谱,而不是一味的死答案。但后期我又把过多时间投入给了主观题的背诵中,忽略了选择题的温习,导致考场上不少选择题我都做得模模糊糊。政治是个需要反复记忆、反复温习的学科,希望大家到后期也不要因为背诵而丢掉了选择题,毕竟选择题分数才是政治分数的重中之重。

至于辅导老师、教材、网课等,我并没有推荐的选择,当时也只是随大流,甚至很多东西我都没有看过。但我想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效果也因人而异,不必过分纠结在这些外在辅助的选择上。

2
  英语一

可以说,复习英语过程中的波折和崩溃不输专业课。因为初高中的英语水平还不错,总觉得在考研英语上也会轻松些。但事实证明,遗弃英语的学习太久之后,我再也找不回做题的自信和语感。说起来有些愧疚,就连六级我也是考到了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所幸最终飘过。对于英语一,我的学习方法笨拙且原始,甚至在别人看来很是耗时耗力,但从结果来看,也是值得的。那接下来,我就从单词、阅读、作文和其他四个方面详细谈谈我的个人感受。

❶ 单词


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我一直坚持背单词到最后一天,前期主要用恋练有词和墨墨,后期就完全依靠我自己的笔记。恋练有词体量小,单词少,很容易背完。但我背完之后就再没用过它。至于市面上其他的单词书我也没有看过,总觉得用处不大也不喜欢。我更喜欢墨墨背单词,不但能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而且对我而言记忆效果也不错。

我的回忆里都是一战的整个暑假,五六点就要起床在学校唯一开放的自助图书馆门口排队抢座位。自助图书馆九点才开门,我就在队伍里戴着耳机用墨墨刷单词,一刷就是一个半小时。七八月份的太阳让人无处可躲,脚边是两排书包,耳边是背英语和专业课的声音,又吵又闷。但我还是要感谢这闷热的两个月的早晨,不知不觉间为我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另外就是我的三本笔记了。我的笔记完全来源于真题,不仅仅限于阅读题,包括单词和一些我觉得可以写进作文的句子。笔记按照年份和题型进行整理,很方便我从笔记里回溯到真题查看某个单词的语境和用法。这也是延续了我初高中学习英语的习惯和爱好,笔记放在手边每天随时翻看并随手添加标注,不断地增强记忆。到后来,我可以猜得出来某个单词或是某句话来自哪篇阅读,它们不再是独立的、零碎的,而是嵌入了鲜活的真题里面。

(英语笔记)


❷ 阅读


阅读题是英语重中之重,也是我花时间最多的版块。从第一遍的精读到第三遍的模拟练习,是一个耗时耗力的、慢节奏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瓶颈,比如做了几篇阅读之后,发现仍然会错很多,甚至越来越差;每做一篇新的阅读题,之前总结的套路好像再次不适用;模拟练习的时间把控还是不够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英语的学习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前期输入与摸索。直到考前几天的最后一次模拟练习,我也错了不少。两次考完都觉得不理想,一度担心会不会翻车,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好的。所以,你要相信你所做的努力并不是徒劳的,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收到应有的回馈。

我只做了真题,因为我私以为考研英语有其独特的套路和规则,一般的预测卷和练习题并不能将其特点拿捏得很到位,对做真题用处并不大。当然也可以为了图个心理安慰买来看一看,并不需要做题,只看阅读题的文章即可。一方面在真题做完之后可以保持阅读的感觉和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一些单词,保持一定的新单词输入。

对于做真题,其实我来回做了很多遍,但现在想来真正有价值的大概就只有三遍。做几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稳扎稳打并且及时进行总结思考。

➤ 第一遍的精读最是重要但也最考验耐性。当时,一战整个暑假的下午都属于英语,从两点到六点,若是没做完或是没整理完就会更久。既是第一遍,我就没有限定时间,完成一篇阅读花费20到30分钟不等,保证每道题认真完成绝不敷衍。

比做题更关键的是做完题之后的笔记整理。一个多小时完成的四篇阅读,却需要两三个下午才能整理完。我当时就只用了最大众的黄皮真题解析书,这本书的解析很全面也很细致,完全够用。首先,对文章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和剖析,确保能够真正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文章的段落安排与整体逻辑,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多涉及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题不仅仅体现在文章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而是需要顾及前后文以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变化。毕竟是考研英语,所以答案很少有直接的外显,更多的是隐藏项。至于积累单词,我想那就无需赘言了。总之,既是精读,就需要耐心和细致,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知识砌好。

➤ 如果说第一遍主要针对的是文章内容,那么第二遍就是针对选项。英语是门需要语感的玄学,但其实所谓语感也是有套路可循的。我大概总结了一些选项的错误类型,无非是张冠李戴、成份杂糅、范围缩小/扩大、无中生有等等。分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分辨对错,并不是每一个选项都有类可归。再者,第二遍强调的是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

我们不是独立地看待某一道题和某一个选项,而是要有意识地将同类型的题目放置一起进行思考,学会比较不同类型的题目,久而久之,自然能够悟出一些规律和方法。我们的目的是从题目的分析中慢慢悟出考研英语的正确之路,这也是语感形成之路。

接下来就是必须经历的模拟练习。预留出近五年的真题,并进行限时的练习。模拟练习并不是只做阅读题,而是整套真题。在模拟的三个小时内,尽量做到像考试般认真,不要轻易打断。毕竟在考场上没有时间能够浪费,需要我们全神贯注、争分夺秒。做完之后及时进行整理,近五年的真题尤为重要,更要多多琢磨。


 作文


考研作文最忌讳的就是模版,这是老生常谈了。但这不意味着不准备模版,只靠临场发挥,重要的是如何准备不那么千篇一律的模版。模版不仅限于人手一本的王江涛作文书,还可以从各大考研英语公众号、真题和其他市面上的小众作文书中摘录和总结,这需要自己多多搜集、多多留意。

小作文的模版比较简单且分类清楚,比如道歉信、辞职信、感谢信等等,重点在于作文格式、特定开头和结尾语句的运用。大作文重要的是行文逻辑,也就是段落的安排,例如介绍漫画、漫画的深刻意义或是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最后的思考与升华等等。

先是有思路,再有内容。我整理出的模版并不是完全复刻,而是会进行一定的删改和调整,方便自己记忆和举一反三才是关键。所以,模版不需要复杂的单词和句式,只有把它化成自己的东西,在考场上才能顺心应手。不得不提的一点,真题里面的一些语句比市面上现成的模版更简洁有力,也更有用。

除了积累模版,还需要动手练习。从输入到笔下的输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切记一定要多多动手写作文,一是练习手感,二是培养思考。背诵作文并默写是毫无用处的,因为考场上写作文是需要一边构思一边行文,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每天一练也好,一星期三练也好,给自己留出练习写作文的时间。坚持练习之后,写作文不再是一件紧张的事情,句式和模版也就信手拈来了。


❹ 其他


解决完阅读和作文两个大头,剩下的选词填空、新题型和翻译相对比较简单一些,也不用耗费过多的时间,但我每道题都认认真真做完并且及时进行整理。如果大家感觉某个版块有些薄弱,可以多费些心思。

众所周知,选词填空的性价比不高。我的做法就是重点分析选项中词与词之间用法的不同,以及记忆一些习惯搭配。至于新题型,我也并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直到上考场我也隐隐担忧这一块。大家可参考一下其他前辈对于新题型的经验之谈。对于翻译,我可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自己能够切实感受到做翻译的进步,自认为这次考试的翻译做得也不错。首先,无论自己翻译得有多么差劲,也一定要逼迫自己去翻译,即使遇到陌生单词,也可以尝试猜测一下。然后,对照和比较答案,注重如何调整语序和特定句式的翻译,反复阅读要翻译的句子可以培养一些语感。如果有时间,可以翻译全文,多多益善。

(英语笔记)

或许跟我的性格有关,我学习英语可能有些固执和封闭,没有听过课、很少看考研英语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也没有关注过哪位英语老师,一是的确没那么多时间,二是所谓的信息和资源可能是冗余,并无多大价值。但笨鸟先飞,找到了方法就坚持下去,我想结果不会太差。


专业课

终于来到了专业课的经验介绍,打字的我突然开始沸腾。毫不夸张地说,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就是一部血泪史。一个人在黑压压的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走了不少弯弯绕绕的路;一次又一次怀疑根本没有路;又一次次开始新的征程,然后看到点点光亮,最终到了梦想中的地方。在这场征途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崩溃的时刻,甚至要重新开始某段路程,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咬牙坚持下去,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会是什么。

专业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从传播学的框架建立到基础知识的细节掌握,到批判能力的具备,再到深度思考和答题逻辑的形成,以及到最后的模拟练习和输出。整个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全面却浅尝辄止的分析、为了批判而批判或是一味的理论堆砌,到真正有深度、有逻辑和有自己想法的思考,需要突破瓶颈。突破瓶颈之后,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窥其本质,写出来的答案才有自己的风格。这风格是鲜活的,多样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模版和条条框框。等复习到深水区,自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❶ 读书

读书是第一步。对于跨考生来说,也是艰难的一步。我只在一战刚开始的前两个月集中读了一些书,二战九月份才开始,也没有时间再去读书。所以,我读过的书算是比较少的,都是来自于前辈们的书单。他们的书单都是经验的积累,经历过一届届的考验和斟酌,自然不会错的。在此,我就不单独列出我的书单了。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其实目的性很强。读书不在多,而是要明白为什么读书。我觉得初试的读书与复试的读书不太一样,复试读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挑选,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视野。初试则需要明白读一本书对自己有什么用,能够补充什么观点和知识,是否可以用于专题或是答题中,而不是因为别人的选择去读一本书。

就比如,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是北大考察重点,但自己又不够清楚,那就可以去读关于这个学派的书;或是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够,无法回答一些宏观的关于传播学史的论述题,就可以翻看一些相关的书。总之,初试的读书是为了建立传播学框架,不断充实框架下的内容,书中某些观点和理论还可以为自己的答案点些高光。

传播学是个跨学科领域,涉及很多其他领域,比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我备考期间没有读过其他领域的书,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兴趣不大。但是又需要去了解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如果一本社会学的书过于难啃,那就不如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整理出社会学的主要框架、代表人物和理论。善用互联网,你会发现很多现成的并且相当全面的资源。当然,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抱目的地去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调整情绪或是开阔视野。毕竟我的方法比较应试,大家姑且听之。

我到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在决定报考北大传播学之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在此之前,我对传播学这个学科一无所知。所以,就连这本非常基础的入门教材我都读了一个星期。对当时的我来说,虽不至于是天书,但也看得非常吃力,看完之后也毫无印象。好在那一点兴趣支撑着我读第二遍。读第二遍时,我开始有意识地做笔记做标注,每一章每一节都详细地列了框架。说是框架,由于我什么都不敢舍掉,所以更像是简化版的誊写。

每天反复温习,一点点推进,第二遍又花了我一个多星期。接着开始读第二本、第三本入门教材。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松,但当时读书速度没有长进、不知道如何平衡各本教材不同的框架、这个点是否需要记忆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我一次次陷入迷茫和混乱中。还好当时的我没有选择放弃,每次同时翻看几本教材,不断地修改和补充我的笔记。现在回看这些手写的笔记,勾勾画画,有些混乱,内容也都是很基础的知识。但要感谢自己磕磕绊绊走过的这些弯路,才有了后来。

从入门教材到进阶书籍,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正是我亲身经历过这些,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读书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的过程,急不得催不得,也必须自己去经历、去感悟。到后期,会逐渐发现曾经令自己头疼的书读起来变得轻松,意识到不是每个章节都是有价值的,开始辨得好坏,懂得筛选。


❷ 做笔记


没有谁第一次做笔记就能做得很完美,总是要不断调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笔记。因为我毫无基础,不善记忆,所以相信勤能补拙,断断续续地做了很多笔记。除了一些读书的笔记,后期在小绿(《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这本书上也补充了很多零散的笔记。我把小绿按照专题拆成几个小册子,一直放在手边方便翻阅和补充知识点。甚至遇到某个知识点盲区,我也可以在小绿中找到,颇有常看常新之意。近些年的学长学姐几乎不怎么推荐这本书,但我觉得它的框架清晰、内容丰富,有些话语都可以直接用于答题之中。只是涉及到电子和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有些过时,也根本不碍事。

至于手写还是电子版,这些形式并不重要。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出整洁的、完美的笔记,是为了最大程度方便自己的记忆,自己能够明白即可。我的笔记也实在拿不出手,但就是透过这些七七八八的笔记,我才真正触摸到传播学。


(上下滑动查看笔记)



 整理专题


于我而言,专题是专业课的灵魂,无数次崩溃也是因为整理专题。我的回忆里常常是这样的:电脑桌面上同时打开几篇论文,短的七八页长的有二三十页,我反复地琢磨推敲,如何将论文中的观点吸收进我的专题里面,将不同的文章内容进行糅合,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答题思路和风格。整理专题是一直持续到了考研前几天,有新的知识便会整理进去。因为输出时不意味着输入就可以结束了,而是要一直保持新的输入。

要明白的是,专题不是一味的、大篇幅的粘贴复制,观点的胡乱拼凑。整理专题是一个反复思考、锤炼、培养答题思路的过程,这直接关乎到后面的真题作答。专题的分类并没有一致的标准,5w、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可以。乍一看我的专题分类有些乱,但里面有一些是临考试前的整理,没有刻意归类。所以,不用为了刻意的归类反而阉割一些内容。

(专题分类)

专题来源于老师论文、期刊论文、微信公众号文章、热点新闻等

➤ 首先,老师论文是重点。考北大,一半都是在研究北大的老师。要通过阅读老师的论文和文章,掌握老师的思路和观点,学习其风格和话术表达。胡师姐公众号有老师论文合集,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对老师近五年的论文进行选择性阅读,毕竟那么多篇论文和文章,要完全读完也是不太合理的。那么对于一些常读常新的经典论文,是需要精读和反复阅读的。北大传播学的老师的论文和文章,都不拘于条条框框和标题,乍一读很难摸到清晰的框架和思路,所以才需要反复阅读,琢磨背后深藏的逻辑关系和奥义。

每位老师都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我个人很喜欢吴靖老师的话术表达和观点,温柔但有力量。因此特地将吴靖老师的两篇论文打印了出来,时不时地学习。我想,我的答题风格和习惯多半是受到了吴靖老师的影响。当然,除了北大老师,还有很多其他有名的学者。比如刘海龙、胡翼青、彭兰、喻国明等等。通过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章,可以获得更多启发,填充一些知识空白。

➤ 阅读期刊论文是为了了解学界的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一般都会读《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当代传播》四大期刊近三年的论文,依然是有选择性的阅读。相比较北大老师论文的阅读,我对于期刊论文的阅读就显得比较工具性。二三十页的论文,我在快速读完之后,会锁定有用或有价值的部分,然后按照我的专题逻辑进行调整和补充。在读过大量的论文之后,就能判断出来一篇论文是不是水,也会对一些频繁出现的理论或知识点格外得敏感。

就比如我注意到不少论文和文章都提到了“媒介考古学”,是一个较受关注的领域,就特意地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果不其然,真题的一道名词解释就是“媒介考古学”。同样,我也押中了“零工经济”。还有基特勒,他是近期较热的媒介研究学者。在今年技术决定论的论述题中,我特地提到了基特勒,并将他的观点与麦克卢汉进行比较,相信会有加分。

➤ 除了论文,还要善于运用微信搜索功能。一些老师的文章和考研公众号的推文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听学姐的推荐,我关注了一些公众号,包括《海螺社区》、《文化纵横》、《探索与争鸣杂志》等。不得不说,我从这些公众号的文章中学习了很多可谓高光的观点和理论,有些印象深刻的看过一次便一直记着反复使用。

在专业课二的考场上,做到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就用到了戴锦华老师的观点。题目具体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关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想到了戴锦华老师提到的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的想象,在共产主义未能到来的情形下,真正可以造福人类的东西,所造富的只能是某一些人,使他们成为“智人”、“后人”。人与人之间不单纯是贫富差距,穷人和富人被固化为不同的身体、不同的生命长度和智能状态。写完这一点,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视角向下、关怀底层的方向。最后用波德莱尔在《穷人的眼眸中》的一句话“我希望有一个未来,到那时候,快乐与美就像城市灯光一样,被所有人共享。”作为总结。

我记得答完题放下笔的时候,感觉异常爽。我没有浪费一点平时的准备,也把我所想的都写了出来。所以,不要觉得某个点无用,也不要觉得是浪费时间,它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帮到你。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没有目的性地点开一篇推文,尤其是读到戴锦华老师的文章时,常常被文字的力量所震撼,被温柔的笔力捂地心头一热,那些难过也不那么难过了,就继续投入到学习中。

➤ 新传考研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是需要了解一些新闻事件、新技术和新出台的条规法例的。看新闻热点除了记住它,把它当作例子,更要明白其反映的本质。热点不是个专题,不能单独地看新闻事件,要理解背后的逻辑关系,只需要再往深层一想,就能把它归到一个专题中,是关于粉丝文化还是关于网络舆论。越是勤于思考,思考就越容易成为惯性,看到某个新闻事件,会下意识地用理论解释它。而且感触越深的新闻,后期越是能够把它当作自己习惯使用的例子,所以不要浪费对某个新闻的感情。


❹ 真题练习


北大的真题风格很是突出,比较自由开放,死记硬背是远远不足以应付的。研究真题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我读完两个月的书,对传播学有了基本的框架之后,就把近些年的真题打印出来以便随时翻看和思考。一是能增强熟悉度,不至于无从下手,二是能够不断地补充和精进答题思路和内容。在开始时,只能勉强答一些简单的名词解释,到后来可以动笔试着列出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框架,最后一道题就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想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答题方式和风格。

研究真题需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可以将每道题进行归类,并将不同年份的真题进行比较。有些知识点会反复考,有些题目其实只是换了个角度或是换了个说法,这都需要我们多多揣摩。熟能生巧,看得多想得多之后,会慢慢领悟到真题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近年来,我感觉北大的出题越来越平稳,重点也很突出,比如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政治传播、传播与技术、国际传播等等。北大连着两年以不同视角考了一带一路,说明越来越重视全球传播、对外传播以及国家的一些政策。因此,我特意整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在“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目的、核心和立足点”这道题中特意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世界主义”、“文明冲突论”等等。

至于真题的答题思路,其实在整理专题时就已经差不多形成。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没有万能的模版和套路,北大老师最不想看到的也是这些,他们想看到的是属于你自己的思考逻辑。另外,学硕很注重批判能力,答题中一定要体现出来。而且真正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也不是批判理论的堆砌和浅尝辄止的运用,不是看到综艺就是文化工业,看到广告就只有消费主义。有时候也需要反思题目本身。

前期那么长时间的输入,就是为了转化到答题纸上。如何把全部所学展现在笔尖下,也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而我一战就是败在了没有动过笔。所以,一定勤写勤练。我是从十月份底开始练习的,刚开始不但写不完,而且整个输出过程也很不流畅,当然也很口语化。但这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初练者必须要经历的。重要的是,做完之后一定要及时复盘、总结问题所在,以及再次精进思路。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研友,我们从一个星期中抽出两天来练习做题,做完之后互相交流答案,往往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一定强度的练习之后,慢慢会形成肌肉记忆,输出也变得流畅。专业课考试是我发挥最好的一次,掌握的知识和准备的专题都没有一点浪费,这并不是什么运气,我很清楚是因为我前期的输入和后期的练习足够充分。所谓运气,也不过是你的努力收到的回馈。

    



复试

毫无疑问,这次复试是最特殊的一次复试。无论是资料的准备还是模拟面试的练习,都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北大传播学的复试并不算得轻松,也是有一定难度和考量的。尤其这次的线上复试充满了不确定性,难免压力更大。

因为没有想到自己会通过初试,所以考完之后再没看过专业课。等成绩出来之后,我才慌慌张张地开始了复习。因为疫情,这次复试一拖再拖,由之前的一个月左右拖到了两个半月。时间虽然充裕,但也更容易消耗人的斗志,复试方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更使人焦灼。可以说,我复试的焦虑和压力完全不亚于初试,并没有因为第二名的名次而感觉到有一点的放松。

至于复试资料,只要真的用心准备都不会差。几乎每个人都会担心非传播学的学术背景,本科表现平平,总觉得毫无成绩。我很感谢学姐很耐心地帮我分析和挖掘,我才发现我并不是一无所处的。除了基础资料,我的作品集里包括了研究计划、两篇读书笔记、毕业论文、本科所做的一项课程作业以及投稿的歌词。我的毕业论文当时有意靠拢社科方向,算是能体现初步的社会网络分析能力。本科的课程作业虽然与传播学无关,但编程和绘图是我的优势。至于歌词,是因为我想向老师展现出一个全面的、鲜活的我。为了写好研究计划,看完了三本书又读了很多论文,反反复复改了很多遍,改到最后甚至已经不想再打开研究计划的文档。所以,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可以拿出手的成绩,只要仔细挖掘并且善用话术,相信你也能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优势。但是,润色不是夸大,诚实至上,毕竟谎话容易被识破。

我最大的弱势就是面试能力,我不善言谈也很容易紧张,没有任何演讲经验,在众人面前公开讲话都有些异于常人的困难。因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原因,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差到了无法言说的地步,六级考过几次才过也是因为听力成绩惨不忍睹。第一次模拟面试时,我几乎没有勇气面对镜头。两道英语题一道也没听懂,面对专业课问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我甚至能够听到我的心跳声。整个模拟面试下来,几乎只说出几个字。关闭视频之后,我一个人在房间哭了很久。就我这种表现,不但会淘汰甚至有可能创造复试成绩最低分的记录。

在第一次的重创之后,又听到初试时经常听的《你曾是少年》,我回想着初试时的点点滴滴,好不容易走到了这一步,离北大就只差一步我怎么能放弃,我必须要去北大。之后,我开始疯狂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每天早上两个小时。我总结和准备了三十多道面试英语题,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要练习敢于开口讲话。我每晚都会给学姐发录音,叙述我一天的活动或是讲故事。最开始,我每讲一句话都会磕磕绊绊很久,录音里几乎全是断断续续的沉默和停顿。但我还是逼着自己脑子里一边构思一边讲出来,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讲出来。也要感谢学姐的耐心和鼓励,每次的录音我都能收到回馈。到后来,我脑子里已经储存了一些常用的句式,竟然也能慢慢流畅起来。

英语的练习已经花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又绝望地发现,空白的两个月使我的专业课能力也下降了。我逼迫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回忆起基础知识,练习答题思路。跟搭档一起模拟面试,一起总结、整理专业题,竟整理出二十多页的文档。从三月份开始到五月份复试结束,我跟搭档几乎每天都抽出两个小时来模拟面试。我们互相提问对方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一起讨论、看论文、总结问题。

刚开始,我对于开口讲话非常抗拒,总是跨越不了心理障碍,每次模拟面试之前都是无止境的焦虑。我的搭档是个很阳光也很耐心、面试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断鼓励我要自信,要开心,让我相信我是在进步的,我也是可以的。除了跟搭档练习,我自己也会录视频练习。甚至连跟朋友聊天,我都用发语音代替打字。最后,虽然我还是很容易紧张,面试也并不那么完美,但于我而言是一次跨越。我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构建出来思路,表达虽然还是无法做到很是流畅,却也不会像最开始的磕磕绊绊。

回想我的复试准备过程,好像每天都很忙,有太多东西要去练习。学英语、学专业课、看书、模拟面试、准备各种资料。好像我的复试也要比别人艰辛一些。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这次没有充足的时间,从零开始的我或许依然无法赶上别人。所以,虽然异常艰辛和困难,但也终于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弥补了我的弱势。

其实,我现在也并没有办法评价网络复试和线下复试孰好孰坏,但终归是一次特殊的体验。整个房间环境、网络是否稳定、着装、光线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这次面试不像往常按照成绩排序,而是随机排序,并分为两个考场。我排在倒数第几名,当时难免有些崩溃。本以为要等到下午,结果在十一点左右我的电脑屏幕突然从“考场1”变为几位老师,面试就这么匆匆忙忙地开始了。

➤ 整体的面试节奏比较快,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进入考场后,先是展示相关证件,然后从三套试题中选出一套。一套题里包括一道英语题、两道专业题和一道个人向的问题。但是这次面试答题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在半分钟之内就要想好如何作答,的确是对于临场能力和知识掌握熟练度的一次巨大考验。

➤ 英语题是最近读的一本书,这个我已经提前准备过了。专业课的第一道问题是关于信息主权的,第二道是直播带货对于乡村扶贫的好处与弊端,两道题都没有什么难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师们根据提交的材料和作品集进行一些提问,张慧瑜老师问了我的研究计划,王维佳老师问了我研究计划中的研究方法。吴靖老师翻了我的个人资料,看到了我的本科专业是交通,就问我交通与传播的关系。这个我也提前准备了,但在考场上突然灵光一现,讲到了疫情期间一个有趣的发现。隔绝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以及病毒的传播,最终回到了最原始的、最初的交通的隔绝,比如封城、封路。回答完之后,看到吴靖老师点了点头,我就姑且大胆地认为她是比较认可我的答案吧。

总的来说,老师们还是比较温柔,即使是追问也并没有给人压迫的感觉。意外的是,整个面试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紧张,可能因为要一直保持思考反倒没有时间顾虑太多其他的东西。虽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也算是尽力了。

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依然煎熬,面试时的问题和失误在脑子里一点点放大,我对自己的能力实在没有信心。我不敢奢望什么好的成绩,我知道相比于他人我的弱势实在明显。直到5月20号的下午一点多,手机弹出来录取消息,研友告诉我我们两个都录取了。在拟录取名单上看到我的名字时,一颗悬了两年的心终于尘埃落定。两年的付出和努力,终于在5.20这天收到了回报。


二战录

一战结束后,陷入了长时间的颓废期。室友们都有了更好的去处,而自己还在迷茫,家人时不时的埋怨和责怪,虽然不重却一点点消磨我的信心和意志,我也怀疑自己选择北大是不是根本就是条错路。整个学期都在逃避去图书馆,甚至就连做毕设都很抗拒。心里很清楚不能再逃避做选择,但却一次次逃避二战,直到毕业搬离宿舍那天,我才惊觉我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朋友劝我另做选择,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再次选择了北大,心里实在容不下其他。说是执着,其实是倔强固执。后来朋友才告诉我,她当时其实并不真的相信我会考上北大。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会生出一种不真实感,那个遥不可及的北大梦是真的实现了吗?

➤ 六月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七月份在一个小公司找到了工作。公司距离家里两个小时的路程,来回四个小时。我就在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上用墨墨刷单词,或是翻看专业课笔记。但是,太久不学习的代价就是就连基础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绝望地发现我连某个基础理论的学者都回忆不起来时,手中的笔记突然被地铁上涌动的人流挤掉,被踩了几脚。当时我就突然明白了电视剧中失魂落魄的剧情和画面并不是假的。六点下班,八点半才能回到学校,就匆匆忙忙在自习室里看一会儿小绿册子或是论文,但每次只能学半个多小时。运气好的话,能够早回来半个小时。

➤ 因为心思的确没放在工作上,八月份的时候公司就把我辞退了。虽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复习,但还是要挣生活费和房租。整个八月就一边接一些零碎的稿子,一边复习。等到真正开始复习的时候,已经九月份了。

➤ 从九月到十二月,有太多回忆。每天骑着共享单车往返于出租屋和图书馆;专题又遇到了麻烦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躺在床上哭;一天的学习毫无效果,回家路上一边骑车子一边哭着说考北大好难;就连跟同学一起等鸡排的时候也坐在门口流泪;记忆里总是阴天和下雨天,还有一直循环的“我一定要去北大”的歌单。但回忆也不全是灰蒙蒙的,周四闭馆的下午,可以回到屋子里跟室友煲汤,晚上可以去后街买一袋甘梅薯条。算是为数不多的彩色。不管前一天晚上有多难过和崩溃,第二天早上依然踩着单车去图书馆,听着SHE的《你曾是少年》,脑子里全是我要逃离这里,我一定要去北大,只觉得脚下都是力量,又是斗志满满地开始新的一天。考研这条路上,谁不是中二热血的追梦人呢?

📖📖📖

考试只有两天,却异常漫长。每次去考场之前,我都会站在酒店房间的镜子面前给自己加油打气。但我没想到,英语考试是我做得最差的一次,大脑好像停止运转,每道题都做得毫无底气,甚至在铃声响起的时候勉强做完。从考场出来的时候,正好下雨,我又没带伞,行尸走肉地回了酒店。直到打开房间的灯时,我才恢复了感觉,一下子就颓了。

我以为二战就已经败在了英语上,甚至不想再去考第二天的专业课。还是研友一个劲地打电话安慰我,才勉强复习起专业课。十一点多睡着,早上四点醒来就开始背书,也毫无困意。站在考场外等待入场的时候,我抬头看着天空,脑子一片空白却也不慌,只是默默祈祷着考试顺利。等到真正考试的时候,我发现那些知识突然活了起来,下笔也从未如此流畅过,不知不觉就写完了15面的答题纸。答完最后一道题放下笔后,也刚好响起考试结束的铃声。在贴有北京大学封条的信封上签下我的名字时,如释重负地呼了口气。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我一直都是个很不自信的人,一战也是因为完全丧失了信心而自暴自弃。二战时依然陷入了不停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甚至觉得自己的状态远远不如一战,大概是源于根深蒂固的性格因素吧。一次次在学习中受到打击,一次次靠研友和室友的鼓励修复本就稀薄的信心。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些生理性的反应。头痛、发冷、浑身发抖,什么东西也看不下去,常常要缓一段时间才能重新回到学习状态。其实,现在我也依然没什么自信,写经验贴时常常底气不足,就连分享课也是紧张地排练了好多遍。但是,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有无信心,永远不要放弃。只要低头努力,未来会有好的消息等着你,每个灰暗崩溃的时刻后来都会变为成功的点缀。


这篇经验贴断断续续写了很多天,仿佛再一次走完了两年的考研时光。想什么都讲却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而我也要开始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在写下这最后一段的时候,手机里正好放着《你曾是少年》。那么,希望你像歌词里一样:你会成为最想成为的人。



(图书馆窗户上的字迹)

(回家的阶梯)

(图书馆)

(回家的路)

  (成绩出来后朋友发的微博 上下滑动查看)


同款课程速递
 
同款课程1:省心全程班 
胡师姐省心全程班,是我们的教研团队开发的系统性全年备考课程。从培养你的逻辑、带你读入门书开始,囊括五一基础班、逻辑实战班、八月强化班、精批答题班、十一专题班、十二月热点冲刺班,全年系统学习,直到带你冲进考场!详情请戳→胡师姐21级新传考研课程介绍第一弹:省心全程班
同款课程2:一对一课程 
胡师姐一对一课程是由一名(或多名)胡师姐团队名师,专门针对一名考生进行的单独授课。我们完全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目标院校、报考方向,量身定制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会将新闻传播考研专业课涉及到的所有知识拆分成为不同模块,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传播基础知识、论文讲解、专题讲解、热点分析、习题课、答题技巧课等等,并提供全程专人跟踪学习、一对一老师笔记且每节课均有课后练习题及作业批改,让你的专业课学习零死角!
同时,胡师姐团队的一对一课程总共分为5个档位,可适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此外,报名35课时及以上一对一VIP课程的同学,还可免费赠送胡师姐省心全程班!一对一辅导名额有限,先到先得!详情请戳→:胡师姐21级新传考研课程介绍第二弹:VIP一对一课程

详细课程安排请咨询Silva或观风


还有疑惑?没关系!
胡师姐团队邀请了
北大拟录取学员(也就是这篇经验贴的作者)
为大家分享考研经验
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
解读北大新传考研
强烈推荐各位有意向考北大的同学
去看下面这场经验分享会的回放
你离北大的距离,其实没有这么远!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观看经验分享会回放)



/END/


小编 | 习习
责编 | 北北

 推荐阅读 


1. 20北大新传专硕总分状元:错过这场相遇,我可能还是单枪匹马的迷路人——忆胡师姐暑期集训

2. 胡师姐全程班低价套餐:首发课程一应俱全,基础知识全面触达

3. 保研上岸,只需三步——胡师姐21新传名校保研课程介绍

4. 省心全程班:帮你找到班主任和同窗|胡师姐21级新传考研课程介绍2

5. 倒计时三天!学好逻辑实战课,答遍天下难题怪题!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