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1级QQ群:1015822064,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答
考研初试落幕快一个月了,你还在家里或寝室里“报复性玩耍”,缓和自己一年来的辛苦和紧张嘛? 根据往年的经验,很多学校的初试成绩公布和复试时间通知安排都会十分紧密,甚至有些时候当你得知可以去自己心仪的学校参加复试的时候,学校留给你的准备时间不足5日 。因此,等着出分再准备复试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并且,复试是比初试更加难准备的,毕竟面试的环节之中,要如何在短短的20分钟里完成老师范围近乎无限的提问,并且还要展现自己的学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给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但这里有一个“讨巧”的解法:阅读国际学界知名期刊论文🔍。 毕竟面试里老师很少会仔细的询问文章细节,但是如果你一旦说出了这些期刊的名字,并且“云淡风轻”地说出近期上面刊载的文章,老师往往会被你的“国际视野”,以及乐于紧跟前沿的“学术习惯”所打动。
所以,本文就在这里介绍几本最为权威的传播学国际期刊,为你的复试面试增添上一抹亮色。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C)
说到国际传播学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是很多学界人士的第一反应。毕竟它是传播学国际最高会议之一的国际传播协会 (ICA) 的旗舰期刊,其在全球传播学界的影响力和地位可见一斑。 (图源:JoC官网)
🔊JoC现在的影响因子高达4.84 ,是传播学界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几本期刊之一。并且按照引用量排名,它也几乎没有出过前五的位置。 JoC的目标是将自己打造为传播学界的“一般论坛”,因此它更加喜欢收录“跨领域”或者“跨子领域”的研究。 一般来说,JoC是一份“双月刊”,2020年总共出版了6期,下面我将选取几篇最新的且能帮助面试发挥的文章进行简要论述。 《“庆祝生命循环”:对怀旧娱乐经验的共鸣反应研究》
(Celebrating Your Circle of Life: Eudaimonic Responses to Nostalgic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s)
从学理路径上看,这是一篇“平平无奇”的效果研究文章。但是作者在原先对于“娱乐效果”的研究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 原先的娱乐效果研究更多地关注在能够引发人们严肃思考的“悲剧效果”上,对于轻松愉快的“喜剧”关注不多。但是学界普遍的认为,对于娱乐内容意义的产生,是带有很强的个人特异性的。 因此,在本研究中,作者将“怀旧”这一因素加入到了对于娱乐内容的研究之中,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具有怀旧因素的电影是否能够更好的引发观众的共情效果。 研究使用《星球大战》和迪士尼电影进行了实验——这两个电影都是被认为并不具备很大“严肃意义”,但是却能够引发很大怀旧情怀的影片。实验结果表明,与最近上映的同类内容 (即续集和翻拍) 相比,接触怀旧的内容能引起更多的欣赏。 作者此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他发现这种怀旧所引发的“欣赏共鸣”同观看严肃的“自我牺牲”段落产生的共鸣在几乎同一水平,但是怀旧内容更容易引发人的自我肯定,而牺牲内容的观看更容易引发人的自我超越。 这篇文章对现有的娱乐效果因素理论进行了补充,并且有助于修正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娱乐双因素”模型。 《知识分子辩论在中国:合法化女权主义行动,挑战性别迷思,重拾女权主义》
《Intellectuals Debate #MeToo in China: Legitimizing Feminist Activism, Challenging Gendered Myths, and Reclaiming Feminism》
这一篇发表在2020年12月出版的最新一期JoC上的文章来自中国学者,并且讨论的也是中国问题。 和上一篇文章相映成趣的是,这篇文章采用的方法是“批判话语分析”,是完全质化的方法。“硬核”的实验法和“批判”的话语分析同在一本期刊上刊登。足见JoC的广泛视野。 对于女权主义运动的探讨文章屡见不鲜,但是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一个“事件”,并通过对于围绕此事件展开的讨论收集数据,完成对于话语的分析和反思。 作者选取了2018年知名学者刘瑜的一篇关于女性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引发的论辩作为数据来源。通过对于这些批判文章的分析,作者认为,刘瑜的批评者将对她的文章的回应,作为推进运动的进步视角和深化性骚扰对话的跳板,通过话语的方式,为改变社会范式和主导型话语结构做出了努力。 进一步的,作者回到了学理路径,进入对于社会网络运动的探讨。以往对网络运动的研究认为,戏剧性表现、情感和文化真实性等因素是推动网络话语行动的主要因素。而作者在分析后认为,对话语策略的检测和解码是解构主流话语的关键步骤——尤其是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中,文本、图像和叙事塑造了网络公共讨论和个人用户的观点。 《Political Humor, Sharing, and Remembering: 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
前文曾说过,JoC十分喜欢刊登“跨学科”的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项研究采取的方法是神经影像学的,但是探究的问题确实是十足的“新闻传播”。 这篇文章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近十几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新闻幽默类”节目🎈会出现?这样的节目和原先的严肃新闻相比,会有何种传播影响上的区别? 本研究使用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来研究幽默对分享欲望和记忆政治信息能力的因果效应。在神经影像学方面,本研究使用了核磁共振的方法,来直接的记录大脑在观看不同新闻幽默节目时候的神经反应活动,真正获得的“第一手”的反应数据。 通过研究,本文作者表示,幽默会增加与他人分享政治信息的可能性,并增强人们对信息的记忆,幽默还增加了与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相关的区域的大脑反应。这一研究从这一角度,推进了幽默对于政治信息的理解和分享的效果的研究框架。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ICS)
这是一本创刊于1998年的期刊,也是“老资历”了。现在由Routledge出版,在新闻传播学界享有盛名。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该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为4.124 ,在 "传播学 "类88种期刊中排名第4,在 "社会学 "类148种期刊中排名第5。可见其不仅在新闻传播学界,在整个社会学类期刊中,都算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ICS相对有着自己更加明确的期刊定位,它更关注信息时代的数字媒体,出版当前关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的著作。 《Straddling between techn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the identity negotiation of female programmers in China》
在国内参加研究生考试,自然要更多关心中国学者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而这篇文章不仅关注了中国问题,还关注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女性主义与身份政治。 这篇文章调查了中国背景下女性程序员的IT实践和身份谈判。基于在中国深圳为期一年半的田野调查,区别了中国女性程序员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同身份类型表现。 作者认为,女性程序员在与性别和技术边界的谈判中,策略性地处理了不同的、有时是矛盾的身份。女性程序员的性别身份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这可能使她们能够重新调整性别界限,并对父权制社会安排提出挑战,即使总体上男性主导的情况依然存在。 这一文章将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扩展开来,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在社会性的“性别”因素和工作性的“技术”因素之间,寻找对于女性身份建构和认同的影响。更宝贵的是,它充分的认同了当代女性的“主体性”,将其作为抵抗方式的路径勾勒出来,对于性别关系的理论化推进有着较大积极作用。 《Micro-platformization for digital activism on social media》 如果说上一篇文章是更加偏向“社会学”的,将思考的集中点放置在使用媒体的人,或者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上。那这篇文章就更加重视讨论和思考关于“媒体”本身。 作者关注到,社交媒体出现时,人们普遍认为平等主义的原则将成为出版和内容传播的“新标准”。而近来,这种扁平的等级正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商业利益攸关方、平台提供者和内容发布者不断设计和实施排斥性程序,以确保自己的工作足够吸引关注。 那么,数字行动主义在信息饱和的时代如何再次被强调,成为了本文的核心问题。作者通过对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YouTube用户的内容分析,来说明其视觉文化中数字行动主义的缺失。并且认为平台的碎片化,或“微平台化”是对数字行动主义有着很大打击的。 算法推荐和社会“影响者”使得平台越发的难以被普通人接近,因此作者在最后发出了呼吁。一方面数字行动主义者也要采用部分商业化策略,另一方面平台也应当平衡这种内容曝光度的差距。 《为了好事的可穿戴设备:援助、数据监控和儿童数字身体的生产》
《Wearables for something good: aid, dataveilla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ildren’s digital bodies》
这篇文章很能体现ICS这本杂志的主要关切:新的媒介技术的应用,如何在这一时代改变和影响社会。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建议性,闪烁着学术价值之外的人性关切。 这篇文章探讨了数字技术的使用如何创造了全新的“数字身体”,从而利用新的数字监控技术作为核心展开社会援助。文章通过研究印度用于追踪婴儿免疫记录的可穿戴数字项链 "Khushi baby "的开发,来审视儿童数字身体作为干预对象的生成过程。 图中获得设计冠军的“电子项链”即Khushi baby 通过分析,文章揭示了Khushi技术能力的扩展如何使得设备所追踪的人以及它所收集的数据类型的得到扩展。而随着该设备的技术改造,道德经济问题框架发生了转变,转向使数据监控的增加合法化和便利化。 这篇文章为数字资本主义提出了新的探讨空间,技术的应用或许可以不以经济利益,而以道德经济的方式被呈现。如果在面试里能够展示出这样的思考和“人性价值关切”,一定能让老师对你印象深刻。 前两本期刊可能更偏重于传播学的同学,如果你的兴趣更侧重于新闻方向,那么这本期刊可能更值得你的关注。 这本刊物创刊于1999年,现在由学术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运营,想必每一个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都看过他们出版的作品或论文。 《新媒体与社会》这本刊物重视对于新媒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所带来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讨论,同时它更加喜欢有着广泛学科视角的经验性研究。 因此在这本杂志上,文章集中于对新媒体的研究,并且有部分文化研究的文章刊登,更符合国内“新闻学”同学的学术视角👁️。 《数字参与?一项在智障与非智障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上的对比研究》
《Digital participation?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谈到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可能很多同学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有关于“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各类议题。而这篇文章找到了一个新的,却也是越发受到关注的角度,即残障人士在数字媒体使用上的问题。 这一研究通过比较智障青少年和非智障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智障青少年的数字参与情况。研究者采用横断面的比较设计,采用瑞典媒体委员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对于13-20岁的青少年做出调研。 结果显示,在114名参与调查的智障青少年中,除玩游戏外,使用互联网设备并进行互联网活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参照组,尤其是在搜索信息方面差异最大。虽然在使用互联网的模式上,智障与否的青少年有相似性,但是数字滞后的问题还是明显的。 关于数字残障的研究是目前新闻学里一个刚刚被大家关注到的话题,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启示。 《街区里的新机构:关于平台的城市性和爱彼迎身份的研究》
《A new institution on the block: On platform urbanism and Airbnb citizenship》
这是又一篇可以起到“打开视野”效果的研究。传统的对于“媒体”的认识由数字技术被打破,但是类似租房平台“爱彼迎”这样的软件,也能够被视为是一个机构或是一个“媒体”被研究,是能够让对“媒体”进行研究的人产生新的反思的。 文章指出,爱彼迎应当被视为是一种新的“城市机构”,它正在改变市场、国家和民间社会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作为一种协调者和监管者的爱彼迎,通过动员其用户群来追求这种 "平台城市主义 "模式,从而改变、塑造了未来的城市。 在这种变化中,爱彼迎将自己的用户群定义为在经济不安全和科技机遇的环境下寻求补充收入的创业型中产阶级公民,然而,真正的“爱彼迎公民”绝不止限于此。作者认为,通过平台来作为媒介,界定公民的身份,是存在新的风险的。 大概大家都对于多伦多学派提出的“媒介环境论”有所耳闻,但是真正可以将其落实于研究的文章,确实不多见。 《救助人类的人工智能:或者,如何在人脑中运行大型计算机?面向机器学习的媒介社会学》
《Human-aid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how to run large computations in human brains? Toward a media sociology of machine learning》
这是一篇看到标题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的文章,但是其确实切中了又一个新闻传播学关注的重要话题:人工智能。 这篇文章不同于前面的文章,它是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纵览,并非是对于某一问题的细致调查,需要对整体问题有了解的,想要在这一方向再进一步的同学可以看它。 作者首先认为:DL的出现是基于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根本性社会技术变革。基于DL的人工智能不是模拟人类的智能,而是捕捉人类的认知能力,所以它们是混合型的人机装置。 然后,作者从媒介哲学和社会理论批判的角度出发,区分了人工智能装置中的五种 "捕捉的媒介技术",并将其分析为人与机器之间的权力关系形式。 最后,作者认为,当前对人工智能的炒作意味着对 (人/人工) 智能关系性的分布式理解,作者以 "控制论人工智能 "代指它。这种形式的人工智能表现为社会技术装置,涉及新的主体化、社会控制和数字劳动模式。 这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辨的媒介哲学文章,但是如果能在面试中说出如此深邃的思考,必能成为自己的亮点。
全球驰名的期刊还有很多,并且英文的阅读也将成为障碍;但是对于面试的同学来说,准备一两篇,或许只用看完方法、摘要和结论,就能为自己的复试增色不少。🚀
一周大事记 | 论文合集 | 健康传播 | 书目带读 | 研究方法 热点分析 | 上岸经验帖 | 报考分析 | 北大快讯 | 每日睡前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