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做不全?语料不丰富?思维扁平化?新一期新传四大刊来拯救你了| 新传论文速递04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小编 | 可可    ◎ 责编 | Aishah


马上步入暑假,复习也马上到达进阶啦!


这时候的你就需要高阶的知识补充!四大刊论文作为新传学术的一方代表,蕴含了学界大佬的学术思维。一方面可以积累我们的语料,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新的思考。


本期就为大家精选了10篇论文,涉及“国家形象”“谣言传播”“网络民族主义”“情感政治”“数字遗产”等主题,同时结合新传考研真题供大家思考。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本期精选速览:

注:以下排名不分前后


❶ 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唐宁

❷ 短视频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四种转向——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个案分析 /强月新 梁湘毅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构建转向——以中医药“一带一路”传播为例 /邵华冬 陈凌云

 重生之困: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逻辑断点、行动壁垒与再路径化 /叶明睿 吴昊

❺ 作为“数字遗产”的隐私:网络空间中逝者隐私保护的观念建构与理论想象 /顾理平 范海潮

 谣言故事与传播机制——1950年代前后的“水鬼毛人”风波 /张江波

❼ 国族的想象:作为修辞实践的网络民族主义——对B站《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弹幕的幻想主题分析/董天策 杨龙梦珏

 情感政治的底层话语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基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推特的元话语分析 /罗敏

❾ 新闻透明性:内涵、逻辑与价值反思 /吴静 陈堂发

 论互联网群体叙事的意义流动 /范明




真题链接:

 就李子柒材料分析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构建(2021暨南大学838)

 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特点(2021西南交通大学334)

❸ 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进行新闻报道(2021兰州大学334)

❹ 新冠疫情下,随着社交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谣言四起,论述新冠疫情下谣言的特征,并补充 G 奥尔波特的谣言模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说明专业辟谣平台的影响力与受限因素(2021上海师大334)

❺ 电影花木兰的案例,刘亦菲的古装扮相,有人认为是刻意丑化中国人,有人认为无伤大雅,谈谈全球传播时代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2021中央民族大学440)

 消息写作:数字遗产继承(600字)(2021辽宁师范大学334)

❼ 央视推出《主播说联播》的原因及对官方主流媒体形象的影响(2021西南交通大学334)

❽ 中国当代新闻评论的文风和语言发生改变,由官话转为民话,简述其原因(2021南京师范大学811)

❾ 新闻评论:特朗普的各种离谱行为(2021吉林大学813)

材料:特朗普发推特说“我再也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了”,被推特打上了警示标语。因为推特颁布了一则声明“就是疑似误导性言论”,之前特朗普“建议”专家“研究清除体内病毒的注射剂”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但没有被推特警告,推特说不违反声明,不予删除。特朗普发布视频称“儿童不会感染新冠”,也被推特警告,并且删除。



01.


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作者:唐宁

来源:《现代传播》


【内容摘要】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文化与国家形象传播的规划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还存在着忽视思想创新与引领、文献典藏与文化传承、国际政治与文化交流等价值的发掘等问题还没有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应有的、独特的作用。在大运河影视作品创作传播中导演等主创人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大运河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真正理解、领悟、发掘大运河影视作品的独特价值通过健全运河文化规划、摄动情感共振点、营造传受共情性,充分发掘思想力,提升创新度和品牌化探究传承大运河文化建构、传播国家形象的新思维与新策略。

【关键词】 大运河;影视作品;国家形象;品牌传播;框架理论

©John S. Dykes.


02.


短视频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四种转向——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个案分析 


作者:强月新 梁湘毅

来源:《现代传播》


【内容摘要】在技术更迭和媒介融合的进程中,作为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传播形态发生嬗变,出现了一种以评论为主旨、短视频为载体的新型评论形态即短视频新闻评论。央视《主播说联播》是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代表性作品。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研究对象应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对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传统新闻评论作品相比,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呈现出四种转向:话语语境场景化、话语基调情绪化、话语修辞形象化和话语风格流行化。最后,在此基础上还阐释了短视频新闻评论话语方式转向的背景和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评论;话语方式;话语转向

© Adam Niklewicz


03.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构建转向——以中医药“一带一路”传播为例 


作者:邵华冬 陈凌云

来源:《现代传播》


【内容摘要】文化是沟通民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内在自我更新和外在多元语境的双重困境。结合新冠疫情下中医药“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实践,聚焦扎根理论提出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构建模型为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关系建构转向提供启示和参考。该模型包括前因、影响因素、策略以及关系状态四个方面。专业和日常生活的双重需求是中医药与公众构建关系的前因器物功效、精神理解和制度适应是影响关系的重要因子,并且形成“信任、互惠和对抗”三类关系状态,以及整合、积极、构建三大策略。关系模型的构建启发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需要掌握关系构建的关键前因,并以信任为传播导向,最终形成西方之外的“中国表达”。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医药“一带一路”;中国传统文化

© Peter-Greenwood


04.


重生之困: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逻辑断点、行动壁垒与再路径化


作者:叶明睿 吴昊

来源:《现代传播》


【内容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我国传统区县级主流媒体的一次重生。如何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并实现引导与服务群众功能上的效果最大化,各地在面对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同时都在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发展路径。研究通过对全国东、中、西部1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调查,从认知和行动两个层面出发,着眼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体量小、本地性的特点,对运行与发展中的逻辑断点和行动关键壁垒加以分析通过借鉴经济改革中“抓大放小”和“去产能”的思路强调对一般意义下的“流程再造”理念加以本地化与多元化理解,从“盲目被动跟从”转变为“主动务实调适”以期实现对县级融媒体中心下一阶段发展的有效路径再造。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主流媒体;发展路径

© Anna Godeass1i


05.


作为“数字遗产”的隐私:网络空间中逝者隐私保护的观念建构与理论想象


作者:顾理平 范海潮

来源:《现代传播》


【内容摘要】在数字平台中,个人隐私多以信息的形式呈现“数字化生存”进一步影响了个人隐私的状态与观念。当人们肉身离世时,隐私信息却仍存留在网络空间中以此构成了逝者隐私,而有关逝者隐私保护的议题却一直为学界所争议。从内部逻辑看,保护逝者隐私是尊重个人尊严与自主性的自然延伸但围于中介性平台的协议限制、逝者遗产继承人保护逝者隐私的正当性争议、逝后隐私的实践悖论等原因逝者隐私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鉴于此,引入逝者遗产管理方法将其隐私信息置于数字遗产的语境中在妥善调和隐私攸关方权益的情况下,构建层级分明的逝者隐私共治机制或是一种理想的保护路径。

【关键词】数字遗产;逝者隐私;合理隐私期待;共治机制

© Curtis Parker


06.


谣言故事与传播机制——1950年代前后的“水鬼毛人”风波 


作者:张江波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爆发的“水鬼毛人”谣言风波,因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大规模谣言恐慌的发生,除了与彼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有关,谣言散布的传播机制亦不可忽视。从传播方式而言,商人、灾民、民工和走亲访友者等流动性群体发挥了“信使”作用,谣言故事伴随着他们的跨区域转移被带向各地,实现了点式扩散。集市等特殊场域为故事分享提供了公共空间,而藉由乡村社区的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谣言进一步由点及面规模性流布开来,女性则成为最活跃的信息传递人。在此过程中,故事内容经历了模糊化、强化与同化从而更容易被乡民个体认知、接受和传述,进而引发了乡村民众数次群体性恐慌。

【关键词】“水鬼毛人”;谣言流动性群体 ;社会关系网络 ;传播机制

© Neil Webb


07.


国族的想象:作为修辞实践的网络民族主义——对B站《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弹幕的幻想主题分析


作者:董天策 杨龙梦珏

来源:《国际新闻界》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交往中难以避免的摩擦,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叙事表达方式,包含着民众对国族身份的想象和对现实的复杂情绪。本文采用幻想主题分析的修辞分析方法,探讨青年群体在观看视频《中国历代疆域变化》时如何共享国族的幻想。研究发现,他们通过对文明起源、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等符号的覆诵,以“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两个合法性话语编织修辞网络,使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在观看地图中得以呈现。民众在此空间共享历史的辉煌和面临苦难的拼搏,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修辞视野,在日常生活中建构国族认同,形塑国族身份。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民族国家;幻想主题;修辞分析

© Dean Rohrer


08.


情感政治的底层话语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基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推特的元话语分析


作者:罗敏

来源:《新闻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学意义上的“元话语”视角切入,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推特消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交互式和互动式两类元话语指标的统计及其修辞效果和政治功能的分析,揭示了“推特总统”特朗普情感政治的底层话语结构(弱化理性诉求与强化情感诉求)及其背后的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还致力于为原本建立在描述性语言分析基础上的元话语分析提供一种批评性的视角,即在以往“薄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关联语境(包括文本语境和社会语境)分析的“厚式”延展,为解读权力和话语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元话语;特朗普;话语分析;推特

© Owen-Davey


09.


新闻透明性:内涵、逻辑与价值反思


作者:吴静 陈堂发

来源:《新闻大学》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延展性的概念,“透明性”拓宽了客观性所规范的主体,隐秘地改变了客观性的取向。建立在“可见”和“可知”基础上的新闻透明性,在数字时代不仅包含内容透明,还应涉及平台透明和算法透明。新闻聚合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成为提高新闻业透明性和开放性的主要载体。新闻透明性的演进由三种逻辑推动,即记者重塑职业权威身份的可能,“技术之治”的技术进路以及认识论上“事实”与“逻辑”的融合。同时,“新闻透明性”问题亦需反思与公开、公正等其他新闻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应警惕新闻透明性成为一种新的权力规训。

【关键词】透明性;客观性;新闻伦理

© Dan Page Collection


10.


论互联网群体叙事的意义流动


作者:范明

来源:《现代传播》


【内容摘要】 互联网媒介可以容纳各种叙事需求,打破了文本载体的限制,媒体、机构、组织、个体都能成为叙事主体通过共同创作、参与、解读等主动行为实现互联网叙事。数字媒体的多模态表达可以在同一个叙事中并置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符号。与传统叙事相比,除文本物质性的变化外,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性”还使媒体失去“把关人”角色下对内容的操控,多元传播主体共同构建一种更大范畴上的群体叙事。传播群体在参与角色、自身兴趣利益、获取信息渠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信息接触和认知接受上的分化。传播主体多元化、文本接收多样化、多模态叙事和内容互文指涉等特征共同组成群体叙事的动态过程叙事意义在交互式发展中呈现出高度流动性。

【关键词】群体叙事;互联网媒介;多元传播主体;意义流动

© Neil Webb

福利Time🎁
 


本期推送就到这啦!想要获取2021第四期的全部论文,发送


2021年04期


到我们公众号后台,就可以拿到这份沉甸甸的知识啦!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有料的论文,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



  👇🏻 步骤来啦!👇🏻 

step1复制如下口令


2021年04期


step2:发送到公众号后台



即可领取

「2021第四期的全部论文」啦!!



如果你想在现阶段拿出满意的学术作品,却又苦于没有选题、没有方法、没有足够的能力,那么这门科研指导课或许可以帮上你!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 声明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全程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