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级清华新传博士报考指南!23清华新传考博必读!

伯昏无人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3-06-25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小编 | 悦悦   



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几年锐意改革,走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的前沿上。与此同时,在考试招录方面,清华新传也“领先”于其他高校。8月31日,清华大学22级的博士招考材料提交环节已经结束,笔试面试工作也于10月之前完成。


这也意味着22级清华新传博士的招考工作开始走向尾声,也就意味着想要准备23年来到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博的同学需要开始准备了。


或许很多同学已经有些慌乱,2年之后的事情听起来是如此遥远,一时间根本无从下手予以规划和准备。


而且势必会有疑问:“为什么我要这么早就开始呢?”“申请博士的流程有这么长嘛?”


不要恐慌,本文就一站式的帮你解决所有困扰,带着你从头到尾走一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申请流程。


 ▼ 阅读指南: 

❶ 备考流程

❷ 导师简介与选择

❸ 材料准备

❹ 复试




 一、备考流程 

7月下旬:关注招生说明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全国高校新传院系里博士招考工作开始的最早的一批,最早在7月中就会开始,一般在8月前就会发布该年的博士研究生招考说明。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招考说明,明确考试中的具体时间点和相关要求,避免出现因为提交超时、材料错漏而错失了报考机会。


8月中旬-9月:网上报名+材料提交


清华大学的考博流程相对比较紧凑,一般在发布该年的招考说明一月不到,就会开放考博报名的平台。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清华大学基本全部使用电子方式进行博士的报名,2022年的清华新传博士招录工作已经不再要求寄送纸质版材料。所有内容填写完毕后需缴纳报名费(一般是200元)


清华大学的网报窗口的开放时间一般是2-3周,在窗口关闭前请务必完成全部的申请报名流程,并完成缴费,才算作报名成功。


9月上旬:公布初审结果、复试通知发布 


学院会成立专门的专家组,对所有报考考生的材料进行审核讨论,决定进入复试的人选。一般而言,每一个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老师每年都会招收一名博士。在材料审核过程中,每份申请材料至少3位专家逐一审核,百分制打分,并取平均分,如有分组将对各组间成绩进行标准化。按照最终成绩由高到低依招生计划按最多1:3参加综合考核。


而在复试正式举行之前,学校会对参加复试的所有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工作。由于疫情原因,这一工作现在也在线上举行,但是同学也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学位证、毕业证、英语水平证明等一系列证件成绩单等,以备审查之需。


9月中旬:复试 


复试通知上会说明复试考察的形式、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复试通知和复试举行的时间间隔较短,甚至有时只有一个礼拜左右,因此同学一定要做好提前准备。复试会有笔试和面试两轮考察,笔试题目会根据新闻、传播分为两套卷子,题目类型以论述题为主,面试则是以群面方式进行。笔试和面试都会涉及英文的问答部分,同学们务必提前进行准备。


由于疫情的缘故,近两年清华大学的博士面试都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情况会在发给同学的邮件里说明。但是干净的考试环境和通畅的网络环境是必然的前提条件。


10月中旬:拟录取


拟录取的通知将会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官网上进行发布,一般在10月中下旬就会进行公示。




 二、确认导师与方向 

导师的选择可以说是博士就读期间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同时对于考博的考生来说,选择一个和自己方向相近的导师,也会增大被录取的可能。基本上每个老师每年会招收一位博士生,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在考前最好他通过邮件、旁听等方式提前了解询问老师今年的招生意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给出了所有老师的简历,现摘录如下:

(注:以下顺序不分先后,仅以姓名首字母排序。)



 崔保国: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等,《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主编。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传媒产业、网络空间治理。



 陈昌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曾任北大新传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为清华新闻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素养。



 陈梁:2017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博士,加入清华大学前,曾任职于澳门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计算传播,媒介心理等。



➤ 陈爽: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博士,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心理学与传播学交叉的社交媒体效果研究,具体关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亲密关系、风险行为等议题。



 曹书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城大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思想史、网络视听传播、社会意义与青年文化的生产。



 戴佳: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传播学博士,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评审人。研究领域为环境传播、媒介社会学、传播与社会变革。



 范红:牛津大学跨文化传播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课程教授。研究领域为国家形象、城市品牌、战略传播、跨文化传播、企业传播。



 杭敏:延雪平大学传媒经济管理博士,曾在多所大学及政府工作,出版《清华财经新闻大讲堂》等。研究领域为传媒经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经新闻报道与经济传播。



 胡钰:清华大学本硕博,兼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企业传播、文化研究。



 金兼斌:香港浸会大学博士,1992年起任职于在清华大学,《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研究领域为媒介使用和效果研究、科学传播、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编辑出版。



 蒋俏蕾: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本硕,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多家SSCI期刊审稿人。研究领域为媒介心理、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全球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计算社会科学。



 匡凯:2015年获美国普度大学传播学大学博士,曾任国宾州布鲁斯堡大学副教授、终身教授。主要研究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交叉点的健康和风险传播,包括健康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健康信息获取、人际关系中的社会支持等。



 卢嘉: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传播系博士,2009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至今,SSCI索引论文10余篇。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国际传播。



 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影像人类学中心访问学者,出版《四个中国人》等。研究领域为纪录片研究。



 梁君健: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导演。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司若:研究领域为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文化经济。



 吕宇翔:清华大学文学博士,2004年起任职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产业、媒体技术、文化产业。



 李希光:中国社科院硕士,曾任新华社记者、哈佛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等职,现为清华新闻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新闻学、公共政策与媒体、国际传播。



 史安斌: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全球传播、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司若:香港浸会大学博士,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负责人,商学院MBA导师,香港银都机构影业公司董事长兼助理。研究领域为戏剧与影视、受众研究等。



 沈阳: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博士,曾任多家高校教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委会秘书长等。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网络舆论、媒介大数据。



➤ 王君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博士,原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II)做访问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媒介批评、新闻学、应用传播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吴璟薇: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媒介与传播学院博士,美国纽约大学Steinhardt媒介、文化与社会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中的公与私、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媒介史。



 尹鸿:北师大博士,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等,先后担任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评委。研究领域为影视艺术、影视传播、文化产业。




➤ 虞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本硕博,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博士后,发表《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研究:技术属性、媒介语境与价值范畴》等研究论文。研究领域为新闻基础理论、媒介与国家治理、媒介政策与传播伦理。



 曾繁旭: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2012年起任职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出版《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等。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公共传播。



 张莉: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博士,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终身教职,清华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中欧人文交流与传播、媒体与国际关系。



➤ 周庆安:清华大学博士,多家媒体作家及评论员,出版《软力量与全球传播》等。研究领域为公关外交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与外交政策、新闻评论。



 张小琴:北京广播学院博士,曾任杂志社编辑、主持人、记者等职,第五届“金话筒奖”。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记者、主持人研究、电视修辞研究。



 张铮: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人的发展、新媒体受众与效果研究、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等。




 三、材料准备 

在网申过程中需要提交的主要材料如下:


 有效身份证明;

➤ 外语水平证明;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业成绩单;

 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应届生需提供在学证明)

 两封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称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或以上的专家的推荐信;

 硕士论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论文的选题报告)

 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

 其他可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


以上材料须真实有效,如存在失信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等则一票否决,取消申请人博士生报考或录取资格。


另外,如果有同学的硕士学位是在国外获得的,需要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报告。


另外,由于疫情的原因,“推荐信”的环节出现了一些与往年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将原先的线下填写后寄送的流程加入了在线填写推荐信环节,具体流程如下:


申请人在线邀请两位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在线填写推荐信。推荐专家按申请服务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上传专家推荐信,同时请专家协助妥善保存推荐信原件,待后续接收通知将书面版寄至申请人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或在线完成推荐书后将书面版密封(在密封信封的封口骑缝处签字)交申请人寄至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四、复试准备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考试复试名单公布之后,留给考生准备的时间往往不到一周,属于安排的非常紧密的学校。因此在复试名单通知之前,同学们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这其中的准备包括在材料方面的,和在知识方面的。


由于疫情的反复,近两年来,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考试全部都是在线上进行的。线上考试要求考生在前一天资格审查的同时,也要展示自己的考试环境,要求桌面四周干净无字无纸。考试时需要双机位接入,一个机位正面拍摄考生面部及手部,另一个从侧后方拍摄其考试环境。


考试时会有工作人员在会议软件内分享题目,考生用纸笔作答,并在考试结束提示后三分钟内拍照发送到相关邮箱。笔试题目以论述题为主,时间在2-3小时范围内,其中一般会出现一道英文问题。


面试一般会在笔试后第二天进行,进入会议后会被安排在等待室,并按照次序一个一个的放入会议。一般会有4-5位老师对1名考试进行问答考评。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一般会先由考生进行自我介绍和陈述,再有考官进行发问,问题内用内容一般是根据考生的自我陈述以及提交的简历、材料、研究计划等进行的。考试一般会有英文的问答部分。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

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

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点击阅读原文说出你的考研困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