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博分析|23新传考博报考分析01

伯昏无人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3-06-25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小编 | 蓝蓝    ◎ 责编 | 雕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近几年国内发展进步最快的新闻传播学院之一。据第四轮评估显示,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达到A-水平,已经稳居全国前列位置。


尤其是近年清华新传的改革力度颇大,率先取消了本科阶段的招生,这也就意味着它将重点放在了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上,相应的,硕士和博士的招生名额也将大幅提升。


(图源:新浪教育)


想要进入这座稳居全国TOP2的百年名校修读新闻与传播的博士学位,现在正是最好的机会。但考博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试,更是综合的素质考察。学术能力、研究旨趣、个人品行等都是考察的重要内容。


更重要的是,博士阶段的招生要求因为学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更大,因此更要注意学校招生相关要求,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和方向上“深耕”。


清华大学的博士招考往往从每年的8月就开始,是全国最早的一批,因此有志于就读清华新传的同学也要提前了解清华的招生模式。


笔记本上的立体宏盟楼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今天,我就为大家整理了新闻学院博士招生的相关信息,速速收藏~


一、导师介绍


一般来说,一位导师一年只会招收一位博士研究生。因此选对自己的“学术赛道”,是很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在博士阶段,导师往往只会考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旨趣相关的学生来收入自己的师门,选对导师可以说是考博上岸的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来了三位老师,其中陈梁、匡凯两位老师在官网上明确注明了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相关方向的同学要多注意哦。


在此我简要的列出了各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供大家参考。


崔保国


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等,《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主编。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传媒产业、网络空间治理。


陈昌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曾任北大新传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为清华新闻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素养。


陈梁


2017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博士,加入清华大学前,曾任职于澳门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计算传播,媒介心理等。    


陈爽


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博士,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心理学与传播学交叉的社交媒体效果研究,具体关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亲密关系、风险行为等议题。


曹书乐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城大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思想史、网络视听传播、社会意义与青年文化的生产。


戴佳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传播学博士,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评审人。研究领域为环境传播、媒介社会学、传播与社会变革。


范红


牛津大学跨文化传播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课程教授。研究领域为国家形象、城市品牌、战略传播、跨文化传播、企业传播。


 杭敏


延雪平大学传媒经济管理博士,曾在多所大学及政府工作,出版《清华财经新闻大讲堂》等。研究领域为传媒经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经新闻报道与经济传播。


胡钰


清华大学本硕博,兼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企业传播、文化研究。


金兼斌


香港浸会大学博士,1992年起任职于在清华大学,《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研究领域为媒介使用和效果研究、科学传播、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编辑出版。


蒋俏蕾


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本硕,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多家SSCI期刊审稿人。研究领域为媒介心理、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全球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计算社会科学。


匡凯


2015年获美国普度大学传播学大学博士,曾任国宾州布鲁斯堡大学副教授、终身教授。主要研究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交叉点的健康和风险传播,包括健康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健康信息获取、人际关系中的社会支持等。


卢嘉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传播系博士,2009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至今,SSCI索引论文10余篇。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国际传播。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导演。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司若:研究领域为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文化经济。


雷建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影像人类学中心访问学者,出版《四个中国人》等。研究领域为纪录片研究。


李希光


中国社科院硕士,曾任新华社记者、哈佛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等职,现为清华新闻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新闻学、公共政策与媒体、国际传播。


吕宇翔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2004年起任职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产业、媒体技术、文化产业。


司若


香港浸会大学博士,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负责人,商学院MBA导师,香港银都机构影业公司董事长兼助理。研究领域为戏剧与影视、受众研究等。


王君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博士,原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II)做访问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媒介批评、新闻学、应用传播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吴璟薇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媒介与传播学院博士,美国纽约大学Steinhardt媒介、文化与社会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中的公与私、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媒介史。


虞鑫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本硕博,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博士后,发表《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研究:技术属性、媒介语境与价值范畴》等研究论文。研究领域为新闻基础理论、媒介与国家治理、媒介政策与传播伦理。


尹鸿


北师大博士,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等,先后担任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评委。研究领域为影视艺术、影视传播、文化产业。


沈阳


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博士,曾任多家高校教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委会秘书长等。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网络舆论、媒介大数据。


史安斌


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全球传播、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曾繁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2012年起任职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出版《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等。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公共传播。


张莉


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博士,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终身教职,清华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中欧人文交流与传播、媒体与国际关系。


周庆安


清华大学博士,多家媒体作家及评论员,出版《软力量与全球传播》等。研究领域为公关外交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与外交政策、新闻评论。


张小琴


北京广播学院博士,曾任杂志社编辑、主持人、记者等职,第五届“金话筒奖”。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记者、主持人研究、电视修辞研究


张铮


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人的发展、新媒体受众与效果研究、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等。



二、申请条件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生申请人要求其符合《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中报考条件要求。这方面的内容多年未变,23年大概率依旧会延续,其大致内容如下:



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❷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可申请普通博士生;本校二、三年级非定向就业在读硕士生已按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硕士学位课程并完成开题、各科成绩优秀,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硕博连读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推荐免试条件可申请直博生;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有两位与申请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❺ 论文博士生申请人一般应为获硕士学位后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以及个别获学士学位后有八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已作出有创新性的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水平;


 对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的人员,需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要申请专业、学科或相近的领域工作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

2)已修完所申请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的成绩证明)


❼ 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申请人在资格审查时须已获硕士学位,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人按同等学力申请人员对待;


 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须提交认证报告;


❾ 申请人须承诺学历、学位证书和所提交报名材料的真实性,一经招生单位或认证部门查证为不属实,即取消学习资格;


 申请人存在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者,一经查实,不予录取或取消学习资格。



三、流程梳理


2022年清华新闻采取“申请-审核”的制度,想必在明年这一方式应该不会有所改变。即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


➤网申时间及平台:

申请人需于2021年8月16日12:00—8月31日16:00前

👉 登录:yzbm.tsinghua.edu.cn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


从今年开始,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材料提交环节几乎全部在线上进行,简章中已经不再要求寄送纸质版材料


四、材料准备:


每年需要提交的材料基本相似,大家可以根据21年的名单进行准备,需要提交的主要材料如下:



❶ 有效身份证明;


❷ 外语水平证明;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业成绩单;


 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应届生需提供在学证明)


❺ 两封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称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或以上的专家的推荐信;


 硕士论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论文的选题报告)


❼ 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


 其他可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



以上材料须真实有效,如存在失信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等则一票否决,取消申请人博士生报考或录取资格。


另外,如果有同学的硕士学位是在国外获得的,需要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报告


从2021年开始,在“推荐信”的环节出现了一些与往年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将原先的线下填写后寄送的流程加入了在线填写推荐信环节,具体流程如下:


申请人在线邀请两位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在线填写推荐信。推荐专家按申请服务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上传专家推荐信,同时请专家协助妥善保存推荐信原件,待后续接收通知将书面版寄至申请人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或在线完成推荐书后将书面版密封(在密封信封的封口骑缝处签字)交申请人寄至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五、材料审查


材料审查是博士入学考试筛选的第一关,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名单,通知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每份申请材料至少3位专家逐一审核,百分制打分,并取平均分,如有分组将对各组间成绩进行标准化。按照最终成绩由高到低依招生计划按最多1:3参加综合考核。


也就是说2021年的博士材料筛选工作虽然可能还是会分不同的组别和方向进行,但是最后所有的学生要在一起“大排序”。可以说在材料关上的竞争是变得更加的激烈了。


在材料环节里,如果有过硬的发表经历和科研项目参加经历,将会为自己的材料加分不少。除此之外,国家级、校级奖励,其他社会活动实践经验也将成为老师们考虑的对象,但是最好这些奖励能够与老师所关心的研究方向有相关


但是可惜如果没有类似的奖励,研究计划将成为你最能够表现自己实力的地方,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


六、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由专业考试(笔试,2小时)和面试组成。


笔试科目为《新闻传播学综合》,笔试时长为2小时,满分100分,分为新闻学方向和传播学方向,考查专业基础知识与英语水平。


笔试由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根据招生情况和专业要求,安排至少3名博士生导师制定统一的笔试考卷。新闻学方向主要考察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我国和世界新闻传播现象分析等;传播学方向主要考察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传播现象分析等,两个方向都有至少30分英文试题。


面试过程中每位考生约30分钟,满分100分。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


七、录取原则


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加权后作为申请人综合考核成绩。


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确定推荐拟录取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在综合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经由导师提出,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签署意见同意,可选择研究方向相近者录取。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点击阅读原文说出你的考研困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