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国资国企:稳步开局 “十四五” 深改呈现新气象

国资报告杂志社 国资报告 2023-02-05


编者按

2021年7月,国资委党委在京先后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并结合国资央企实际,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对下半年任务进行部署。


《国资报告》8月刊特别策划《央企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分别对中央企业及地方国资国企2021年上半年工作进行盘点及总结。


点击图片查看第一篇综述《中央企业:“期中考”成绩亮眼 改革发展党建取得新成效》


今天,为您带来第二篇综述《地方国资国企:稳步开局 “十四五” 深改呈现新气象》。

地方国资国企:
稳步开局 “十四五” 深改呈现新气象
文 ·本刊记者 王倩倩
《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8期
“十四五”起始之年开新局,地方国有经济“半年报”亮眼。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4万亿元、利润总额1.02万亿元、净利润0.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97.7%、124.7%,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12.5%、10.9%、10.4%,为国民经济稳中加固、稳中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稳中有进的基本面上,地方国资国企多领域、深层次的变革释放出强劲动能——从布局结构优化来看,一批龙头“链主”企业竞争力增强;从科技创新来看,一批“卡脖子”技术有效攻克;从机制转换来看,一批深改样本企业示范引路……
回顾2021年上半年,地方国资国企抢抓窗口期,加大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强化科技创新攻坚,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前。

担使命、补短板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速优化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前提。进入“十四五”,地方国资国企围绕国有经济布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加突出国有经济在战略安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体作用,对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引领保障更加有力,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中远海运“东南亚冷链海陆快线”班列首发运营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作用关键。为此,安徽省国资委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研究制定《省属企业推动十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省属企业产业引领功能,持续加大布局力度。
常年占据营收、净利润榜“双第一”的海螺水泥,是安徽优化产业布局的受益者,也是积极践行者。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海螺集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建成了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标杆工厂,精细化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优化产业布局要向“新”而行,更要向基础领域延伸。2021年,甘肃省国资委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开展专项行动,巩固提升石油炼化、有色冶金2条2000亿元产业链,培育壮大兰州新区精细化工、金昌循环经济等8个工业聚集区为载体的100亿元-500亿元产业链。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甘肃确定了40户“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聚焦重大战略优化区域布局,国有资本区域布局加速优化、成果显现。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北京市国资委推动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津合作示范区等产业转移平台,深化三地企业对接合作,市管企业累计在津冀区域已投资超千亿元。
以央地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截至2021年5月底,安徽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项目3678个,投资规模5.7万亿元。
国有资本结构优化调整,助推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提升。着眼于此,山东、陕西等深化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释放出1+1>2的协同效应。
2021年7月13日,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成立的山东能源集团迎来重组一周年。一年来,山东能源集团通过强强联合,同类产业合并,实施区域、产业、资源、管理、人员、市场“六个协同”,在智能化建设、资本运营、物流贸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多点开花。
合并17户交通企业组建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是陕西做优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举措。2021年1月30日实施重组以来,陕西交控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加速产融结合,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企业造血功能,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大交通的投融资和资产经营管理格局逐渐形成。
“上半程”开局发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趋势鲜明,步伐加快。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为推动国资系统上下贯通、有效衔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构建全国国资系统的三级规划体系,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纲要连同全国国资系统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规划,也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指明方向。聚焦职责使命和主责主业,国资国企产业集聚、区域协调、优势互补、动能转换、机制灵活、融合发展的新优势正在集聚。

硬核攻坚科技创新势头强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也就等于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围绕科技攻关这一“头号任务”,国资国企从政策机制、平台建设、研发投入、人才激励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国有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更有底气。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政策机制是保障。为落实“推动企业创新发展15条”,北京市国资委逐年加大国资预算投入、全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引进核心人才薪酬不计入工资总额、研发投入超过国企平均部分视同利润考核等措施,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引导力度。
政策机制强激励下,科技人才留住了,创新活力释放了,一批创新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如,京东方在8K超高清、柔性显示等领域频频发力,率先突破了多个前瞻性技术。上半年,京东方实现了显示屏总体出货量全球第一。
经历上半年的增效硬仗,广西国资委收获了一张亮眼成绩单:区直属国有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8.30%,利润同比增长165.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44%,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
分析原因,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使得创新增效成果显著。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上半年广西国企投入研发经费26.94亿元,同比增长1.23倍。南南铝加工首台套整体挤压壁板展平设备成功试产,有效攻克“卡脖子”技术;北部湾港集团“手撕钢”成功下线并量产,填补了广西不锈钢精密领域空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为集聚多种要素形成创新合力,陕西立足自身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型材料、人工智能、能源等方面优势,打造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陕西国资委明确,对进驻秦创原的省属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项目平台,给予奖励;对省属企业在秦创原创立和孵化的创新项目,鼓励省创新投资基金定投,比例不低于30%。
获秦创原授牌后,秦川集团联合武汉华中数控等12家企业、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聚力突破高端数控机床技术瓶颈,打破国产机床“低端混战、高端失守”局面。
强强联合突破卡点,央地创新攻关力度持续加强。比如,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天津市国资委所属津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00亿元成立机床装备企业。未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将其持有的机床板块企业股权资产注入在津的机床装备企业,与天津携手打造集科研攻关、装备制造于一体的一流智能制造新“大咖”。
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国资国企硬核创新、快速起势,为全年经济强劲增长奠定扎实基础。“下半年,各地国资委要推动企业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企业参加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聚焦卡点、突出重点,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郝鹏表示。

强链补链新发展格局育新增长极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贸易体系……多重挑战下,中国经济稳增长压力巨大。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全球经济复苏开出的药方,也是引领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国资国企强链补链,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发挥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带动作用,是“十四五”江苏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对此,江苏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徐郭平表示,国企要积极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同时,国资国企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巩固深耕传统市场,持续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当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
作为江苏国企中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走在了实践前列。疫情影响下,面对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销售额整体下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徐工集团向内优化产业技术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向外致力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携手推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法改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下,徐工集团成功晋级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名。
从国内业务为主,转向深耕国内与拓展海外并重,上汽集团“十四五”战略出现重大调整。为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融入全球市场,上汽集团构建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等于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本地化产品和服务。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护航下,2021年上半年,上汽海外销量达26.5万辆,同比增长112.8%。
上汽集团旗下运载量最大的汽车滚装船正式入列东南亚航线,标志着公司国际化发展再提速
利用东部沿海区位优势,徐工集团、上汽集团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扎根河西走廊戈壁,金川集团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金川民营经济产业园,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入驻园区,与金川集团开展产业合作,初步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互补、大中小微企业配套的发展局面。
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企业创造了新优势、拓展了新空间、添加了新动力。长期来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仍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国资国企无疑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凝聚构建新格局的合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破难攻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掀热潮

深化改革“踩油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爬坡过坎。2021年,进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国资国企聚焦痛点破难攻坚力度持续增强。发力“上半程”,国资国企推改革、抓落实,科学有效的国企治理机制加快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混改分层分类稳步推进,国资监管大格局、“一盘棋”态势进一步巩固,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
健全国企治理机制在“特”在“实”——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基础。深化国企改革要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国企治理机制。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把关定向作用,北京市国资委实现了“三个全部”,即具备条件的市属国有独资、全资和绝对控股企业全部完成党建入章,市管企业和重要子企业全部出台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清单,一级企业全部实现了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并稳步向二、三级企业延伸。
改革有广度更有深度。上海市根据市场竞争、金融服务、功能保障三类企业特点,分别列出细化清单,形成党组织研究讨论“前置程序”要求“1+3”文件体系,全部监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党委已完成“前置清单”制定。
为健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山东、上海等地积极推动各层级国有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比如,截至6月底,山东省属企业各级子企业中已有1554户建立董事会,占“应建”企业的比例达到96%。
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焕发生机——
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三能”机制改革,中长期激励等为重点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响当当的重头戏。从国务院国资委部署推进的力度、频率和地方国资国企创新实践的热度、决心中,不难看出,制约国企活力、效率的机制问题正在补齐补强,国有经济稳增长基础不断夯实。
2021年上半年,浙江国资运营公司收入规模达到3121.6亿元,同比增长43.4%。稳增长背后,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国资运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桑均尧表示,公开选聘岗位均采用弹性薪酬模式,除了基本年薪,另外一部分绩效年薪与经营业绩、综合考核结果挂钩,并设单项奖励,三项收入总体水平将大大超过“限薪令”的水平,实现真正的薪酬水平市场化。
在北京,市属企业二商、一轻等传统老字号企业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引入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化改革措施,焕发了生机活力。二商肉食集团利润增长11倍,红星股份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近35%。
从三项制度改革来看,上海、江苏、山东、广西等地强力推进、效果显著。以江苏省港口集团所属镇江港务集团为例,企业全力搭建以“两大考核体系+四项基本制度+四个考核层级+两个管理例会”为主要内容的“2442”绩效管理体系架构,实现收入能高能低。2020年,后勤事务类同岗位最大工资差距为2089元,一线门机司机同岗位最大工资差距为7178元,管理人员同岗位最大工资差距达8910元。   
“混”与“改”协同推进——
混改是激发企业活力、提高运营效率的“金钥匙”。但混改不能够“一刀切”,也不存在“一混就灵”。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运营机制,地方国企发力精准、稳步实施。
通过深度混改转换经营机制,上海出台《关于推动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这一背景下,上海医药引入云南白药作为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高研发创新的持续能力;华建集团引入多元市场投资主体,大力广泛应用前沿技术,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本活力。
以推介会形式集中亮相一批优质企业项目,是地方国资国企高效参与混改的重要平台。在2021年浙江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推介会上,浙江国资委集中推出了48个混改项目。浙江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波声表示,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打造浙江混合所有制经济“金名片”。
国资监管“一盘棋”态势巩固——
坚持上下贯通、协调联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是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重要举措。地方实践中,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国资监管大格局、“一盘棋”态势进一步巩固。“大格局”之下,江苏省国资委进一步集中精力聚焦资本面,也对国企内部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各省属企业要在转变集团总部机构职能、完善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行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授权放权,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确保各项权力授得出、接得住、行得稳。
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为重点,甘肃省国资委坚持改制、脱钩、整合重组、规范治理同步推进,完成了省直部门管理的92户企业分类处置,涉及资产3149亿元、人员3.11万人,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率达99%。
总的来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过半,已有37个地方国资委完成权责清单制定完善工作,并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特点进行分类授权放权。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积极推进,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94.2%,28个地方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超95%。
成就催人奋进,经验昭示未来。2021年上半年,国资国企以担当书写答卷,以实干践行初心,在中国经济不断跃升的前进道路上,勇当领头雁,筑稳压舱石。起航新征程,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转型升级方向更加明确,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加坚定。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