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创新谋新篇,央企国家队勇挑重担打头阵!

国资报告杂志社 国资报告 2023-01-04
央企科技创新谋新篇
文 · 本刊记者 原诗萌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承担的使命日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记者观察到,近两年来,各央企科技创新大会密集召开,总结创新成果,规划未来创新蓝图。
记者梳理发现,在国资委指导下,各央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央企此前已召开过数次科技创新大会,如中国电科、航天科技、国家能源集团等,而中国东航、华润集团、中国航信、中国化学工程、中汽中心等央企均为首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体现了央企对于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也意味着立足新发展阶段,央企将在科技自强自立方面展现更多新作为。
2021年10月25日,第三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总结颁奖活动在京举行。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更多开放式、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通产学研用通道,促进人才、资金、市场高效对接,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形成“三个一批”成果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做了进一步强调,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国资委全面部署、狠抓落实,成立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科创局、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为集结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十三五”时期,国资委推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
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建设核工业强国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0年9月28日,国家电投宣布,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国和一号”是我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代表着当今世界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是我国核电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最新成果。
中国通号完成了全套自主化C3列控系统、高铁自动驾驶系统C3+ATO等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通号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为推动中国通号自主创新,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用技术集团机床研究院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组织了产学研用创新团队联合提出的“S形试件”五轴机床检测方法,已成为检验五轴联动加工机床工作精度的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国际标准领域“零”的突破。
2021年5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年版)》,包括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和其他8个领域,共178项技术产品。《目录》向全社会集中展示了央企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
央企的研发投入强度呈不断上升趋势。据国资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5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
2021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30.6%,连续八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
同时,央企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经过多年来国家投入以及集团公司自主投入,中核集团目前已拥有1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8个部委级研发平台以及近50个集团级研发平台,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大型科研设施。
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4家直属研究院、12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了“智库+前沿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院+研发平台”的自主研发体系,建成3个协同创新中心。
在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方面,中国航信获得了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民航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航科技创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的认定,获批建立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加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依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公司成立中国航信研究院,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协同攻关,积极推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内研发机构超过4700个,12家中央企业新增数量超过10个,中央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735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
“十三五”时期,央企还集聚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积蓄了未来创新后劲。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研发人员从“十三五”之初的80万人增加至近百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三个一批”的形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启航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上述创新成果贡献的背后,是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变革。
2018年,科技部、国资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建立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中央企业创新体系,并在重点任务部分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健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激发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等等。
在上述政策指引下,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先后修订印发《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科技创新考核奖励方案》,制定印发《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举措》等一系列专项制度,为国投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国投积极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和途径,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2020年,国投印发了《推进中长期激励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推动具备实施条件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鼓励科技型企业用好用活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政策,调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探索金融基金类企业按照行业实践开展跟投、附带权益计划,将核心人才与企业利益有效捆绑。为进一步培育鼓励科技创新的土壤,2021年9月,国投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既有措施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中国航信通过整合总部研发技术能力,优化区域研发资源分布,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资源优化、统筹管理的分布式研发体系,研发效能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公司通过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最高级(CMMI5级)认证,标志着中国航信的软件综合开发能力已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中国东航科委办自成立以来,狠下功夫认真研究,依据政策有序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机制建设与国家政策紧密融合,为政策红利释放落地夯实基础,创造好条件。2020年10月21日,中国东航召开了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制定了《东航集团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议事规则》和《科技创新项目过渡期专项审批管理机制》两项基础性管理制度,在固化改革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的同时,解决了科技创新项目在有关机制正式发布前所面临的政策空窗期问题,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不中断、不停滞。
开展类似变革的央企还有很多。中国化学工程编制《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分类管理方法,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编制《科研职级序列管理办法》,建立科研人员职业管理体系,畅通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中国节能不断完善二级子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同时,为深入了解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制约因素,科技管理部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加大了研发投入在《科技创新考核办法》中的考核权重。
通用技术集团制定了《集团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推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2021年共启动45项“揭榜挂帅”科研任务,激发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央企不断突破瓶颈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十四五”开展新作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国资国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各央企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对“十四五”科技创新蓝图进行了规划,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开展更大的作为。
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方面,航天科工提出,要致力于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体系的生力军、国防安全领域前沿创新主力军,紧紧围绕解决制约主责主业创新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持续用劲发力,大力提升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原创技术开放创新高地。要瞄准打造武器装备产业链“链长”,大力提升先进装备体系化、智能化、实战化水平。打造信创设备产业链“链长”,形成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自主可控能力;打造行业高端工业基础件产业链“链长”,为产业基础高级化提供强劲支撑。
中国航信提出,要持续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压实科技创新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各重点科技项目目标如期达成,实现中国民航订座、离港等核心应用系统的自主掌控,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技术平台的全面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的国产化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
中国联通提出,要坚持做强长板,突破关键技术。发挥公司IT集约化等技术优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可控比例。
在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方面,各央企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进行了部署。
中国石油提出,推进世界一流研究院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布局,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深化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在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经过持续的创新积累,在若干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级科技研发中心。
华润集团提出,打造属于华润自己的“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培养、引进十名行业顶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一百个内外部研发平台,推动一千个重要科技项目,形成超过万人的研发人员规模。
央企还将进一步破除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南方电网提出,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梳理打通创新工作流程的阻点、痛点,促进人、财、物等要素在公司内有序流动,确保公司“揭榜挂帅”、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员工离岗创业等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中国电信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要充分授权,用市场评估结果,让科技人员在技术方向选择、项目立项实施中说了算。
面向未来,央企重任在肩。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特区”,加快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坚决把中央企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