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资集中监管新优势 | 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国资报告杂志社 国资报告 2023-10-22
编者按

今年4月,《国资报告》推出了题为《中国式国资治理》(点击标题阅读原文)的专题报道,对20年来国资监管历程和监管成效进行了初步梳理。2023年8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特别策划《国资集中监管新优势》,从视野、实践、观点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国资监管20年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做法与经验。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第四篇内容《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国资集中监管新优势

策划 · 闫永 郭大鹏 刘青山

执行 · 原诗萌 孟圆

实 践

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文 ·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8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资国企工作,多次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对深化国企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国务院国资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强对地方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推动健全中央、省、市三级国资监管机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系统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凝聚国资监管系统合力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分级代表的规定,国务院国资委依法履行对下级政府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职责,着力健全制度机制,先后印发《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通知》,成立指导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指导监督工作计划,加强与地方国资委的沟通联系,指导监督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升。
推进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指导各地国资委准确把握“三位一体”职责定位,依法全面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中央企业出资人职责、全国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和负责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职责。健全完善组织体系,从2003年4月到2004年6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全部组建完毕,目前97%以上地市(设区的市、自治州)设立了国资监管机构,独立设置比例达到74%。
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推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国资监管行权履职方式向市场化法治化转变。全国37个省级国资委全部出台权责清单,不少地方国资委对照国务院国资委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履职的协同性一致性不断提升。
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合肥电力运维检修项目部正在对合肥金云CC81线路进行除隐消缺,全方位排查输电线路各个部位
推进法规制度协同一致。深入开展国资监管立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落地实施。完善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普遍适用,规章规范性文件印发地方统一执行的比例不断提高,为地方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编印《国资委规章规范性文件汇编(2003—2022)》,收录国资委全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夯实规章制度体系化基础工作,推动制度贯彻执行。地方国资委结合实际,在战略规划、财务监管、考核分配、产权管理、监督追责等方面印发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履职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政企分开,推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推进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持续做好部门所办企业转隶移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接收中国中检、中国南水北调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大力推进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省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超过99%,有力改变了过去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条块分割的局面。

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效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对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要求,“一竿子插到底”组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改革成效直达基层,不断掀起国企改革热潮。
健全完善纵深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明确各地方、各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为国企改革第一责任人,以工作台账为重要抓手,以“军令状”制度刚性落实责任。定期召开改革月度推进会,广泛覆盖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穿透式操作确保改革上下贯通。建立在线督办系统,完善采集指标,定期掌握改革进度,综合运用考核评价、督查督办、实效检查等措施,推动改革落实落地。
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组织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上海、广东深圳、辽宁沈阳、浙江杭州、陕西西安和山东青岛等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努力打造国资国企改革高地。开展“双百行动”“科改行动”等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并动态调整企业名单,将技术基础好、改革动力足的基层企业遴选出来作为综合施策的示范田,注重经验总结提炼,涌现出一批改革典型,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改革气象。
江南造船交付国内首艘40000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
“一盘棋”推动国企改革取得实效。全面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3.8万户国有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广更深落实。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为显著标志的三项制度改革大面积、多层级破冰破局,开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各级子企业的比例由2020年底的23.5%、23.2%均提升到99%以上,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彻底卸下了国企沉重的历史包袱,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创造了更好条件。

一体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增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系统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面树立高质量发展导向。落实中央关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国资委将中央企业主要经营指标由原来的“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并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年度经营目标。各地方国资委主动对标国务院国资委“一利五率”指标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考核导向,均提出了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地区GDP增速的目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更加明确。
通过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国有企业更加注重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含金量”,更加注重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国家有税收的高质量发展,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部署,国务院国资委首次编制形成涵盖全国国有资本、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在内的专项规划,形成全国国资“一张图”。各地以推动三级规划体系落地为牵引,紧密依托资源禀赋、传统优势和发展基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国资国企系统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先后完成27组49家重组整合,新建或者接收企业13家,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户数占比达到93%,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在战略性关键性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国有企业全面完成“两非”“两资”清退任务,以市场化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7亿元、增值234亿元;新兴产业布局加快,过去3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5%,实现了新旧更迭、促进了动能转换。
地方层面,过去3年共有116组347家省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实施了战略性重组。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持续加大制造业投入布局,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开展并购重组,提升整体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福建引导所出资企业集中资源做强主业实业,谋划实施一批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项目。
国网江西新余供电公司员工在城北仰天大道配电网改造工程现场敷设电缆
集中力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国资国企系统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吸纳地方国企为联合体成员,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地方国资委加大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加快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实施“科改行动”,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将304户地方国有企业纳入“科改企业”名单,3年来,“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显著增强,有效专利实施数量达11.2万件,科技成果对外转让、技术许可收入和作价入股股权价值累计达297.9亿元。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碳纤维万吨级的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投产,C919大飞机验证交付,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科技动能,为维护我国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央企业与地方合作、区域合作持续深化。近年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深挖利益共同点,充分利用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持续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内涵,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围绕基础设施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签署战略合作项目千余个,有力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国有企业持续加强区域合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国资委成立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联席会议,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创园区联动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四川、重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国资国企签署“1+12”一揽子合作协议,共同发起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双城经济圈ETF基金,共建“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区域国资协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

协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一定要管好用好。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持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有力维护了国有资产安全。
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华能陇东能源基地建设正酣
加强监督力量协同。推动出资人管理与监督有机统一,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健全涵盖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的出资人监督体系,形成监督检查、整改落实、追责问责的监督工作闭环。省级国资委普遍建立了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国资委出资人监督力量持续增强。积极构建外部监督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巡视、审计、财会、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提升监督效能。
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通过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交易监测等手段,实现国有资产交易流转的全过程监管,切实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强债务风险管控,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日常监测机制、风险评估指导机制和重大风险报告机制,形成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体系,有效发挥监管合力。加强对投资、金融业务、安全生产等环节的监管,持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坚决查处行权履职中发现的问题,严守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全面推进数字化监管,实现国资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围绕国资监管主责主业建设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实现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全覆盖,强化“三重一大”决策运行、国有资产交易流转、大额资金支出等实时动态监测。推进数字国企和智能监管建设,构建国资国企云计算和大数据体系,更好支撑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运行。全面建成国资监管大数据中心,推进国资监管数据统一采集、汇聚和存储管理。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不断加大指导监督工作力度,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end


推荐阅读

 

 



左右滑动查看2023年第8期目录



将“国资报告”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进入小程序

阅读《国资报告》电子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