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静方知拳真意 | 智慧太极

2017-04-03 王战军太极


对于练功习拳而言,动中求静、松静自然、心静体松的“静”字十分重要。太极拳宗师武禹襄讲:“先在心,后在身。” 首先必须使大脑总是处于松静状态,使思想纯静地、专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来,然后才可以集中和调动意念力的引导运用。



摒除杂念的求静



排除杂念是很多初学者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人练拳时杂念丛生。排除不了杂念就不能有效地运用意识,起不到“用意不用力”的作用。


从预备式开始到整套的结束,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中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拳经中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精神高深境界,真正是在稳静安好的练拳中悟出而得到的灵敏感应。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这样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不但身势放松,而内心也须放松,摒除一切杂念。如此稍等片刻,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修炼的功夫,关键在静,静才能有灵感。所以说要清楚干扰因素, 练拳前把牵涉注意力较大的事情,如把工作或生活事务安排等处理好,或者在内心上处理好,有一个条理,避免练拳过程中时时牵挂,造成打拳僵滞不顺的现象。有些人在心情烦乱的时候行拳走架,练不到七八分钟,就感觉头晕恶心,身体较为难受。心情烦乱必然影响内气运行,正是所谓“心浮气躁”。所以说如果在心不能静的情况下练拳,不但起不到健身和长功的正面作用,反而对身体产生负面的有害无益。


“身势稳静之后,心才能静,神经才能敏感,气势才能沉下去。然后再想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气沉丹田这些规矩。”身势稳静的“稳”与“静”含有平衡、协调、稳固的由中定入静的内涵,假如身势不够稳,由于人本能的原因,练拳的心思怎能静下来?心静不下来,肢体就松不到位,也影响了拳意。



静了有拳意才是真静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私心杂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做到太极拳的“静”,就需要较长时间又有效的训练。在站桩练功或行拳走架的时候,假如头脑没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杂念,或者好像入睡无梦状态的样子,是不是符合太极拳内涵技术的“静”?


练功时好像入睡无梦状态的样子,这是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练习有偏差,比如有些人眼睛半开半闭、甚至有点摇头晃脑的打拳,还自认心静呢,实则是没有较好的拳意又是精气神欠差的拳病。


习拳时单是头脑没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杂念,还是不够完整的“静”,或许忘记了“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也或许“静”的层次没得到提高。静了没有拳意,乃是 假静;静了有拳意,才是真静。没有拳意的求静,是虚有“静”字的静态,再静也练不出太极拳的真功夫。


练功习拳的求静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静不是目的。静的目的是为了养生和技击,养生的心平气和需要“静”,技击的气和劲顺、用意不用力、以静御动、内外合一、周身一家也需要“静”。练功习拳中充满了拳意,就会使“静”的修炼变得比较实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



在练功时,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挚的功夫。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


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心静体悟拳意的内涵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如何才能够心静而体悟拳意呢?


一、切实做到太极“十要”


1、虚灵顶劲              2、含胸拔背

3、松腰                     4、明虚实

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

7、上下相随              8、内外相合

9、相连不断             10、动中求静


这是杨澄浦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写的,宜细心体悟。比如115式大架的“左搂膝右拗步掌”:前腿不是着意屈膝前弓,而是想着松腰落胯、虚领顶劲;后腿不是着意往前蹬撑硬直,而是松腰塌胯、虚领顶劲的伸直后腿。



左手不是着意往左拨,而是左手松肩垂手的随着腰胯往左沉转的搂去;右手不是着意往前推按,而是右手随着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劲、身正势稳的向前松出去,右掌根不宜超过脚尖哦!


二、把握“太极十三势”真谛


“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进、退、顾、盼、定也”。这是势,不是式。太极十三势是组成太极拳的基本骨架,它贯穿于太极拳的所有招式中,换名话说,就是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由十三势中的一势或几势所构成。


十三势本无固定的招式,而根据十三势应敌制敌又可形成一定的动作和招式,如此运动对敌的结果正是: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将此十三势溶入到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之中,才会有真太极的拳意。


三、理解“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诀”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是以意念为主导,引动内气、催动外形,内外相合,这些都是拳意的内涵。



妄想拳意不切实际



有些练了一两年的太极拳初学者,拳架动作还没熟练,就想着用腹式逆呼吸配合打拳了,这不是较好的拳意,而是妄想拳意不切实际。有些练了三五年的太极拳爱好者,由于练功习拳不得真传、不懂练法、不得要领,腰还松不到位、胸还松不到位、腹还松不到位,胯还松不到位,单凭拳架的外形动作比较熟练,就想着把内气硬压下丹田或什么的运气,这也是妄想拳意不切实际。所以说,拳意宜讲究练拳层次,更讲究道法自然的练拳。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在初练阶段, 练功习拳中追求心静与拳意,也许感觉不出什么较好的味道。练功习拳的时间长了,就会知道心静与拳意是催生功夫、提高技艺和具有长效魅力的好东西。




…………………… END ……………………



推荐阅读


中韩抢报太极拳申遗谁能赢 |业界动态

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的中国名人

从太极拳看处世之道,领悟人生大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