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动画界"的离婚案,给了世界Iphone和《玩具总动员》
“二十多年前,如果没有《玩具总动员1》,迪士尼可能不是今天的迪士尼,苹果可能不是今天的苹果,我们的生活也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
文/ 白胡椒 编/ 彼方
现如今,在闲暇的时候捧着爆米花去电影院看一场三维动画电影已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了。
这不,这个周末你的机会又来了:在6月21日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中,那个乐观、搞怪、但是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西部牛仔——胡迪携着“一家老小”的玩具们又回来了。
胡迪和他的主人安迪一家的玩具可真算得上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而很多人或许还留有这样的印象:《玩具总动员1》可能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部皮克斯长篇动画电影,更有可能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部长篇三维动画电影。
那么,这样的印象是否正确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24年前的1995年,皮克斯出品的《玩具总动员1》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使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动画长片,不仅彻底改变了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式,对动画业界的版图造成了长远的影响,甚至还成功“跨界”,在不经意之间改变了你我生活的轨迹。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改变了世界动画史的传奇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1》。
始于一场离婚案的传奇
说来奇妙,《玩具总动员》系列的传奇故事,要从另一个传奇的名字——“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说起。
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1983年。
年少成名的乔治·卢卡斯在27岁那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卢卡斯影业(Lucasfilm)。31岁时,他为制作《星球大战》中的特效投资成立了后来鼎鼎有名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
然而,1983年《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的口碑失利,使得卢卡斯不得不暂时搁置了拍摄星战系列前传的想法,没有了《星球大战》这块吸金石,一时间,卢卡斯影业的收入呈直线下滑。
《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
祸不单行,卢卡斯与他携手14年婚姻的妻子玛西亚·卢卡斯(Marcia Lucas)之间也出现了感情的裂痕:由于工作与家庭之间难以协调,二人最终决定协议离婚。根据法律,两人必须平分夫妻共有财产,而卢卡斯影业正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卢卡斯不愿将自己前半生苦心经营的成果一分为二,而玛西亚也表示只想要一笔现金了事,清算过后,卢卡斯至少要付给玛西亚几千万美金。此时的卢卡斯刚刚拍完星战三部曲,手中现金短缺,一时间筹措不出这么大一笔钱。思来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卢卡斯影业名下一个研发未来技术的小组——图形工作组(Graphics Group)。
这个小组的目标是打造高性能的图形电脑和最先进的图形图像技术,并期望有朝一日可以用电脑代替画笔,彻底颠覆动画电影的拍摄方式。
但在当时,电脑特效并不发达,连《星球大战》中的光剑还是绘图师一帧一帧在底片上绘图制成的。这种用电脑技术替代传统绘画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前卫,不知何时能够实现,更不知何时能产生营收。于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卢卡斯决定卖掉这个小组,如果能够遇上对未来科技感兴趣的买家,指不定还能拿到一个好价钱。
而就在这时,另一个传奇人物登场了:被苹果公司放逐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凭借着对未来的强大预感盯上了这块肥肉。而他不仅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技术狂人,其实更是一个营销鬼才。
彼时,乔治·卢拉斯要价3000万,远远超过乔布斯的预算,于是他趁卢卡斯与另一个买家交易破裂之际顺势加入并疯狂压价,砍掉了整整三分之二,最终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图形工作组。他借英文中像素(Pixel)一词为名成立了新公司,即为皮克斯(Pixar)。
皮克斯刚刚起步的时候,公司业务大概分为三块:研发和销售图形计算机及其软件、用三维电脑动画技术为电影或电视广告制作特效镜头、以及负责创作动画短片的动画小组。
IT出身的乔布斯自然对研发计算机方向最感兴趣,但此时公司研发出的皮克斯图形计算机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操作极其繁琐,几乎没人愿意购买;其三维图形软件则相对复杂且小众,有着较高的使用门槛。
皮克斯图形计算机
硬件和软件都销路不通,公司难以盈利,资金链也几乎断裂,而此时的动画创作部门又整天问乔布斯要钱。同时还投资着另一家知名电脑软件公司NeXT的乔帮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几度想要关停动画小组。但是,乔帮主没想到的是,最终解救皮克斯和他自己的,正是这个动画小组。
在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期间,以阿尔维·雷·史密斯(Alvy Ray Smith)和埃德温·卡特穆尔(Edwin Catmull)为首的皮克斯动画组,因其制作的一系列电脑特效镜头引起了迪士尼的关注,为了避免被技术抛弃,一向看不起电脑动画的迪士尼开始与皮克斯建立合作关系,并投入资源进行电脑动画的研究。
但由于迪士尼对于电脑动画仅停留于试水的程度,既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也不打算长期投资,甚至他们自己的电脑动画团队做出来的产品也是惨不忍睹,这次合作最终惨淡收场。然而,史密斯和卡特穆尔却并非一无所获。1984年,他们从迪士尼挖到了一个动画奇才,也是后来对皮克斯动画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贡献的男人——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
拉塞特进入图形工作组之后,用自己专业的动画修为和高超的传统绘画技术弥补了史密斯和卡特穆尔在艺术方面的不足,接连制作了《安德鲁和威利冒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ndré and Wally B,1984)、《顽皮跳跳灯》(Luxo Jr,1986)、《小锡兵》(Tin Toy,1988)几部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电脑三维动画短片。
《小锡兵》不仅于1988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小金人,同时也重新引起了迪士尼高层的注意力。于是,1990年夏天,在乔布斯几乎山穷水尽之际,迪士尼又一次向皮克斯抛来了橄榄枝,看能不能合作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动画长片。
于是,已经预见到未来趋势的乔布斯带着拉特穆尔和拉塞特,前往迪士尼总部展开了艰苦的谈判。尽管能够在IT界呼风唤雨,一向狂妄自大的乔布斯在面对迪士尼时任总裁杰弗里·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时也不得不低头,签下了1700万美元的投资、15%的票房分成以及三部电影的合同。
杰弗里·卡森伯格
尽管这并不是一份非常令人满意的协议,但以此为契机,“总动员”的传奇序幕也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差点成为“玩具独裁者”的胡迪
关于第一部长片动画的灵感,来自拉塞特和乔布斯共有的一个信念:产品是有灵魂的,是为了一个使命才被生产出来的;如果一个物体是有情感的,它的情感应该是基于它想实现自己价值的渴望。
基于此前在《小锡兵》中采用的玩具题材,以及拉塞特一直偏爱的“自我成长”的主题,于是,《玩具总动员》的故事就此有了雏形。
而虽然有了一个好的故事架构,但影片的制作流程却远不能算得上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在此之前,不论是史密斯和卡特穆尔的小组,还是约翰·拉塞特,都没有充足的长篇动画制作经验,而亲自下手编写故事的拉塞特甚至从未进行过剧本创作。这就导致了故事剧本的创作进展异常缓慢。
每隔两周,拉塞特都会向迪士尼提交剧本并进行演示。皮克斯逼真细腻的电脑动画技术让在场的迪士尼高层们感到震撼,但拉塞特的故事却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每次演示后,卡森伯格都会推翻大部分已成立的情节,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身边的人则将他的意见记录下来确保每个奇思怪想都能得到后续落实。
然而,卡森伯格给拉塞特的意见几乎完全剔除了主角胡迪(Woody)和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的性格魅力,使得胡迪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玩具独裁者,在巴斯光年到来之后更是显得无比尖刻,甚至通过暗算将巴斯光年推出了窗户。以至于给他配音的汤姆·汉克斯都忍不住吐槽:“这家伙实在太令人讨厌了!”
可以想象,到后来这个剧本被改得有多么面目全非。过分强调故事的戏剧性导致了主角变得面目可憎,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喜爱。
1993年11月,影片制作了一半拿去给迪士尼高层放映时,在场的所有人一致认为这个片子做得一团糟,并当场叫停了这个项目。卡森伯格看着银幕上这个糟糕的半成品,疑惑地询问身边的同事:“为什么会如此糟糕?”同事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卡森伯格过多的介入,这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电影了。
同样在银幕前的拉塞特更是如坐针毡,“我坐在那儿,银幕上放映的东西令我感觉很尴尬,”拉塞特后来回忆道,“那个故事里充斥着一群我见过的最不开心、最尖刻的角色。”于是,他请求迪士尼再给他一次机会返工重修剧本。
由于项目被叫停,迪士尼的资金链断裂,为了使工作继续进行,乔布斯投入了个人的资金以维持制作,并和拉萨特、卡特穆尔站在统一战线将卡森伯格踢了出去,使得《玩具总动员》的剧本全权由皮克斯定夺。
关于这件事,拉塞特后来对乔布斯也非常感激,因为像他那样一个在审美和设计方面有着强烈控制欲的CEO,却没有对影片的创作进行过多的干预,反而对他们一批艺术家给予尊重并保持距离,还倾尽所能维持了项目继续,才使得《玩具总动员》的项目不至于中途流产。
三个月后,拉塞特的团队提交了一个新的剧本。而这次,它终于得到了迪士尼的认可。1994年2月,迪士尼恢复资金,电影重新投入制作,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在此之后,电影的制作完全步入了正轨。随着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原本跟很多公司商谈着收购皮克斯的乔布斯也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即将改变整个电影行业,于是开始考虑皮克斯上市的问题。
1995年11月22日,《玩具总动员》历经五年的磕磕绊绊,终于上映。这场席卷业界的动画风潮已然降临。
改变一切的《玩具总动员》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使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1》取得了继60年前迪斯尼拍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来,动画片领域最长足的进步。
不仅如此,《玩具总动员》还彻底改变了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式,给予了动画工作者新的创作思路,也使得动画电影逐渐从传统手绘向电脑三维动画的角度倾斜。
电脑三维动画取代传统手绘,既降低了动画制作的成本又显著提高了效率,由于可以在电脑中储存数字角色和场景,也方便了创作续集和生产衍生品,大大减少了制作高质量动画的手工劳动量。因此,一大批三维动画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数字电影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外《玩具总动员》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动画长片的故事模式,使得动画电影不再是传统迪士尼音乐剧的代名词,从而拥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更多的题材选择。在《玩具总动员》之后,皮克斯相继推出了《虫虫危机》、《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料理鼠王》等作品,其选题和故事相比迪士尼的长片动画也显得更生活化、多样化。
《海底总动员》
与此同时,由杰弗里·卡森伯格参与创办的动画工作室“梦工厂”也推出了《怪物史莱克》这种完全颠覆传统公主王子童话的作品,其题材之新颖、颠覆之彻底,更是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同样也得到了首届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的青睐。
除了技术上给人耳目一新之外,《玩具总动员》那充沛的想象力、玩具与小主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胡迪和巴斯光年的自我成长、自我认知历程,更是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这部动画给人带来的那种最初震撼,是现在无数特效轰炸的影片所难以达到的。
影片上映一周便收回了成本,北美票房达到了3000万美元,而后也以黑马之势成功逆袭,凭借着北美1.92亿美元、全球3.62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烂番茄统计调查的73个专业影评人都给出了100%的好评。一时间,几乎所有的相关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夸赞《玩具总动员》究竟有多么不可思议。
而《玩具总动员》的成功也直接促使皮克斯上市。在电影上映一周后的1995年11月29日早上七点,皮克斯股票开始发售。这场发行之成功甚至超过了乔布斯最大胆的想象,一举成为当年最大IPO,也让他持有的80%股票涨到了原来的20多倍,达到惊人的12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苹果上市时乔布斯获益的五倍。
皮克斯的成功上市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依靠迪士尼的资助才能完成电影,能够自行承担电影一半的成本,也因此可以索要一半的利润。最重要的是,乔布斯也成功地获取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品牌联合:他希望以后出的电影既是迪士尼的,也是皮克斯的。为此,乔布斯专程飞去与艾斯纳谈判,手握着资金和技术两大砝码,乔布斯步步为营,最终逼迫艾斯纳让步,同意了他的要求。
如今,一提到“皮克斯出品”,观众就知道影片有了质量的保障,而这强大的号召力,都是从《玩具总动员》的一鸣惊人开始逐渐积累下来的。
而如果我们从现在的视角去回顾,就会发现《玩具总动员》其实还彻底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玩具总动员》的问世和成功,让几乎倾家荡产、穷途末路的史蒂夫·乔布斯一举成为亿万富翁,同时也让皮克斯从一家几近破产的小公司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动画公司,创造了无数经典传世的动画作品,成为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同时,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也影响了迪士尼长久以来在动画创作方向的战略布局,深刻撼动了动画电影产业的未来走势。2006年,迪士尼以74亿美元一举收购了皮克斯,这一举措让迪士尼迎来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内部革新,从传统守旧的2D“老顽固”一举成为了站在3D技术前沿的“弄潮儿”,对迪士尼从MPAA六大中杀出重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就了现在这个手握漫威、福克斯、卢卡斯影业的超级帝国。
故事还有另一个支线。1997年,看到了乔布斯对皮克斯的妙手回春之力,陷入低谷的苹果公司不得已将乔布斯请回担任临时CEO。而重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果然凭借着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将陷入低谷的苹果公司推上了新的巅峰,成为另一个传奇。
然而,如果没有《玩具总动员》的成功和皮克斯的上市,此时的乔布斯依然是那个被苹果放逐了十几年的失败商人,因为理念太过于前卫不被市场接受而在破产的边缘碌碌无为,整天考虑着变卖自己的公司以维持生计。
这样的乔布斯还能被苹果请回重任CEO吗?答案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乔布斯没能重回苹果,那我们现在的生活必定大有不同。
结语
而今,《玩具总动员》已经出到第四部了,现在的它也不再是曾经那个撬动地球的杠杆,而只是皮克斯每隔一两年稳定输出的优秀动画作品的其中一部,反而是情怀的意义大于其本身的价值。
但是,20多年前,如果没有《玩具总动员1》,迪士尼可能不是今天的迪士尼,苹果可能不是今天的苹果,我们的生活也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
所以,一切都要感谢那个伟大的女人玛西亚,是她,为了电影技术产业和数码科技发展,舍身与乔治·卢卡斯离婚,成就了人类的未来~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