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5+烂番茄100%+安妮奖…我愿称这部作品为少儿动画范本!

贵腐 动画学术趴 2022-11-02

作者/ 贵腐

编辑/ 若风

 

“ 这种自始至终的温柔自然也使成人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爱与善意,《希尔达》最终成为了一部“全年龄童话。”


提起优秀的欧美儿童动画,你会首先想到什么?

 

也许是《我的小马驹》(My Little Pony)?亦或是《怪诞小镇》(Gravity Falls)?《探险时光》(Adventure Time)?无论是哪部,这些优秀作品往往都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有趣的故事,让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都乐此不疲。

 

而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的这部作品,不仅受到全球观众的一致好评,还凭借一堆沉甸甸的奖项悄悄“破圈”,它的名字叫《希尔达》(Hilda)。

 


动画剧集《希尔达》由Netflix出品,改编自英国艺术家Luke Pearson的同名系列漫画,由制作经验丰富的Mercury Filmworks及Silvergate Media两家公司制作。

 

Luke Pearson

 

十一年前,出于对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传说北欧风光的喜爱,Pearson开始了《希尔达》漫画的创作,这之后,他也曾负责《探险时光》的编剧和故事板,对于动画行业的了解让Pearson能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时刻跟进,并亲自担当了其中几话的编剧,使得《希尔达》在改编的前提下依旧保留了原作独有的风味。

 

2018年,《希尔达》第一季与观众见面,次年即斩获动画领域最高奖项之一安妮奖:最佳电视动画、最佳电视动画角色、最佳电视动画剧本。以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儿童奖:最佳动画奖。日间艾美奖:最佳动画标题及美术设计,等等。


2020年,动画主角希尔达的配音演员——出演过《权力的游戏》的童星Bella Ramsey,同样由于优秀的声音表现获得了奖项提名。而到了2020年底,《希尔达》第二季堂堂播出,继续抒写自己的传奇。

 

Bella Ramsey(左图为《权利游戏》剧照)

 

截至目前,《希尔达》第一季已经收获了豆瓣9.5烂番茄新鲜度100%、IMDB 8.6的极佳口碑、多项国际大奖及提名,可谓叫好又叫座。


 

许多观众在看完《希尔达》后,都感叹这是一部让成人也能像孩子一样享受的“童话”。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能让大小观众如此共情?接下来,笔者便从角色、教育、思想三个方面,解析这部儿童向动画到底为何能调动观众的情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以下涉及剧透----

 


从荒野出发

 

“这些充满现代性的解构与重组让《希尔达》的故事在轻松有趣的同时充满人情味。”


《希尔达》讲述的是“非典型”女孩希尔达的成长故事,十岁出头的她与母亲乔安娜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森林里,平日与自己的珍兽宠物“枝枝”寄情于山水之间,无忧无虑地享受不用上学的野外生活。


处于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和任何一个正常家长一样,母亲乔安娜担心着女儿的身心发展。


事实上希尔达并不孤独,生机勃勃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神奇生物:性情凶暴,白天会变成石头的山怪,只有签了合同才能看见的精灵,圆滚滚毛茸茸的迷之生物沃夫…希尔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时身陷险境,有时也会成为他们的朋友。

 

幼年希尔达与宠物枝枝


巨人与沃夫

 

例如动画的开篇两集,希尔达家附近的精灵们不堪娘俩的侵扰,想把她们从自己的领地上赶出去,而在热心精灵艾福的帮助下,希尔达勇敢与各级精灵领导人协商,最终从精灵国王处获得了居留的许可。

 

没想到,此时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

 

 

正当观众以为《希尔达》就是一个酷女孩在荒野里与各种神奇生物互动的故事时,巨人一脚踩扁了希尔达的家——与房子一同倒塌的,是前两集构建得差不多的世界观。以此为契机,舞台一转,希尔达一家离开荒野,带着新朋友精灵艾福,进入附近的小城山怪堡(Trolberg)开始新的生活,故事由此正式展开。

 

事实上,希尔达在山中的生活在原作漫画中占了足足三分之一的篇幅(Pearson甚至认为本该占更大比重),而动画却只用了两集。这样的处理非常大胆,但在之后看来卓有成效,因为它在快速交代完荒野的设定后,为剧集留下了足够的原创空间。

 

山怪堡的设计灵感来源之一:挪威奥达市(Odda),当地的名胜巨魔之舌(Trolltunga)正得名于故事中山怪的原型洞穴巨魔

 

原创剧情让希尔达不断往返城市与荒野,与小伙伴们一同解决大大小小的事件,新角色在原创事件中亮相,而老角色则借此丰富形象,各种伏笔也被巧妙安插在剧情中,最终直指主线。

 

在《希尔达》中,角色形象的处理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不断登场的各色神奇生物,这些生物的原型大多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传说,山怪、巨人、精灵、尼森小人…在动画中他们虽然保留了自身在原典中的特点,但也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设定(往往是缺点)。


比如精灵们对合同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他们有着完备过头的政府部门,却也导致了大多数精灵顽固而死板。 

 

精灵们对文件和合同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


而恶役,比如玛拉(梦魔),她们以夜间在别人的梦境里吓人为乐,而在之后的剧情中,主角却发现她们其实只是一群叛逆期少女,也有普通的家庭和父母。

 

可以看出,“没有扁平化的角色”是作者力图达到的效果,而可爱的造型与接地气的“再创造”,使得希尔达中的传说生物“去神秘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让它们与主角的互动更加真实自然。这些充满现代性的解构与重组让《希尔达》的故事在轻松有趣的同时充满人情味。


梦魔玛拉


作者从本书中获得了各种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传说的知识

 


说到角色塑造,不得不提到优缺点鲜明的主角团三人组:棕发的优等生弗丽达,团队智将,完美主义者,而当她无法达到自己的“完美”标准时常常会陷入存在危机;呆呆的男孩大卫,性格单纯,作为团队唯一的男孩子却最胆小,连逃跑都常常拖后腿;而女主角希尔达,十几年的野外生活塑造了她充满好奇心、向往冒险的性格,也使她来到城市后在同龄人间显得“特立独行”,故事初期,由于长期离群索居,她在人际交往上犯难,也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会看到三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通过伙伴的帮助或是自身的努力进行变得更好的尝试。所谓人无完人,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主角三人的设定几乎覆盖了每个孩子成长路上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主角们改进自我的过程中,《希尔达》有意引导儿童观众带入自己,审视自身,自我教育,这是《希尔达》的优秀之处,也是儿童向动画需要承担的义务

 


 

强大的宣教作用


正如上文提到的,《希尔达》的宣教桥段从来不在于喊口号式的照本宣科,它已经融入了细节之中,一句对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在传播正向的引导。

 

例如,《希尔达》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奇幻冒险,但它并没有为了特地迎合观众的喜好,塑造一个“不爱读书”的主角形象,反而一直在暗示学习的重要性。剧中屡次出现主角团前往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桥段,到了故事后期,图书馆甚至成为了剧情发展的一大线索。

 

遇事不决先去图书馆

 

在动画前两集,精灵们因为希尔达经常无心踩到它们的房子而想将她们赶出去,作为观众,我们自然为事先不知情的希尔达不平。


而之后角色转换:希尔达的家被巨人无心踩扁,此时的希尔达是不是明白了自己的无心之举为他人造成了多大的麻烦呢?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呢?

 

《希尔达》没有强行灌输给观众观点,然而这段动画演出比任何观点都来得诙谐深刻

 

《The Bird Parade》这一集中,希尔达把一只渡鸦擅自藏在家里,妈妈发现后偷偷把渡鸦赶了出去,事后,希尔达主动道歉,同样也得到了母亲的理解与反省,双方和好如初。


这段对话中的希尔达固然懂事可人,但乔安娜的回答更让人惊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引导尤为重要,《希尔达》不仅引导孩子成为好孩子,同样也在有意识地引导教育者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剧集中曾多次出现乔安娜作为教育者的反思:

 

当意识到自己的高期待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时,乔安娜主动道歉。

 

这样想的家长或许有很多,但孩子们需要的正是家长将这些话说出来

 

希尔达数次涉险还试图隐瞒事实欺骗母亲,乔安娜关了女儿唯一一次禁闭。即便如此她也认为粗暴武断的体罚是不可取的。

 

 

对于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深度刻画,是儿童向动画比较少涉及的,也是为什么这部动画能够给成年人看的原因。就事论事,有过失就承认自己的错误,有心里话就跟孩子说出来,有了教育者作为榜样,孩子才能像希尔达一样在意识到错误后自发道歉,在碰到事情时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像教育者尊重自己一样,平等地尊重他人。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中我们的父母也许并不会像乔安娜一样擅长教育孩子,我们可能曾因为父母“谁先道歉谁就输了”的执念而被迫先道歉(其实往往并没犯什么错),也或许曾被一句“因为我是你妈/爸!”堵得哑口无言。


但正因此剧中母女完美的交流才能填补我们曾经的小小不服气,体会到名为“温柔的世界”的if线带来的温暖。乔安娜作为一个妈妈真的已经无可挑剔了,那么或许你会问,希尔达的爸爸呢?没错,在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剧集中,希尔达,没有父亲。

 


 

消失的父亲

 

在整整两季剧集中,所有人的对话都没有提到过希尔达的父亲,也没有任何指向他的信息。这个神秘的角色被刻意抹去了存在,“顺理成章”地消失在所有人的脑海中,主角团的其他两个孩子都正常地有着自己的父母,这显然让希尔达父亲的缺席更加耐人寻味。

 

文学创作里,父亲缺失的设定往往与“恋父情结”这个关键词挂钩;而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缺乏父爱的女孩往往强势而叛逆,在亲密关系中脆弱而敏感。科学研究则表明,只要心理上缺少父亲的关心,孩子容易抑郁、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父亲缺失的女孩很难与男性相处,因为她们没有机会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如果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倾向于依赖女儿,则女孩子也会表现出男孩子气的一面[1]。

 

设定上十来岁的希尔达甚至都没到青春期,同时她表现出的状态也只与一条“男孩子气”沾边,只为了让“假小子”这个设定显得合情合理就隐藏父亲,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简爱》

 

父位的缺失显然不是偶然。仔细回想剧集,不难发现在《希尔达》的整个剧集里,不仅女性角色明显多于男性角色,同时女性也是普遍较强势的存在——在学校里掌权者是女性,野外的疯狂科学家是女性,紧急情况时女警官更靠谱,更不用提我们又A又莽又帅气的主人公希尔达了。

 

相比之下,主角团的大卫则显得有些“女孩子气”

 

第二季第四集中,因为耻于自己的胆小,也为了不拖朋友们的后腿,大卫通过魔法道具消除了“恐惧”的情感,一系列冒险过后,主角团成员互相敞开心扉,最终他们肯定并接受了胆小性格的大卫。

 

 

在之前的剧集中,小伙伴们同样肯定过希尔达热爱冒险的传统男性品质。

 

 

Luke Pearson本人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希尔达的爸爸从来没有陪伴过她,但他的缺席并不会在任何方面定义希尔达或她妈妈,所以我不认为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我最终可能会提及他到底是谁,但他终究不会占很大篇幅。”

 

到这里,《希尔达》想传达的东西已经呼之欲出了:这些巧妙而隐蔽的设置,无一不是在消解父权文化中的性别角色认同。坚持自我,不被他人定义,一个人不必受性别的限制,可以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这是不偏不倚的平权主义。这样的思想,是符合时代背景的,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当然也是适合给孩子看的。

 

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形态似乎还显得比较保守

 

《希尔达》没有过多涉及情爱与LGBT内容(既然科学上无法确定性取向是否由先天获得,那么在儿童向动画中进行刻意的描写或许有些诱导之嫌),但它真诚地肯定了每个人的可能性。这种自始至终的温柔自然也使成人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爱与善意,《希尔达》最终成为了一部“全年龄童话”。

  

贯穿两季的小彩蛋

 

 

结语

 

动画作为一种灵活而自由的传播媒介,故事的叙述必然是多样化的。让故事情节有成人的智商并不难,但要在感性上达到同样的深度却很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对此,一些动画转而选择在情感的“量”上做文章,比如通过塑造角色、折磨角色最终杀死角色来强制情感的高潮。


《希尔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达成了这一表现形式的反面——将爱、尊重、善意这类“高级情感”用合适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作品在当下是不多见的。



而上文提到的角色、教育、思想,则为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尽管这部动画还存在着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例如采用多位编剧单独负责每集剧情是否可取,或是主线的节奏是否有些松散等等,但这些根据个人审美不同都有回旋的余地,并不妨碍剧集整体的优秀。

 

又或许,我们并不用深究这些拉拉杂杂的创作技巧、暗含的深意云云,只要好好享受与希尔达一起的冒险就好。毕竟,这只是一个用成熟与温柔讲述的充满童心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邱小燕.父亲缺失大学生的MMPI人格测验分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0):55-58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