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K重映前夜,深度解码国宝动画《天书奇谭》

学术趴编辑部 动画学术趴 2022-11-02


作者/傅广超

编辑/彼方


“《天书奇谭》是一部藏着不少“密码”的作品,带着破解密码的心情去欣赏它,一定会很有趣。”


《天书奇谭》4K纪念版即将在今天(11月5日)上映,动画学术趴的同仁早先就打了招呼,委托我来聊聊这部作品,同时为即将步入影院的观众朋友做一次导赏。我深感荣幸,又百感交集。

《天书奇谭》4K纪念版 海报

2013年正值《天书奇谭》制作完成三十周年,那年我刚刚加入空藏动漫资料馆,不久后,我们发起了动画人口述史项目。以此为契机,我们先后采访了近二十位《天书奇谭》摄制组成员,首先采访的就是该片的导演之一——钱运达老师。

《天书奇谭》主创,左起:王树忱、钱运达、马克宣

长期以来,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天书奇谭》的种种误读,以及有关影片创作的大量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很多主创前辈对此倍感郁闷,却无处发声或不便发声,他们多次托付我写文章澄清讹误,并且希望我能以年轻人的视角,对影片内容和他们当年的工作做出比较客观的评述。对此,我诚惶诚恐。

《天书奇谭》主创合影
前排左起:方澎年(绘景)、钱运达(导演)
后排左起:张纪平(绘景)、李荣中(绘景)、马克宣(美术设计)、秦一真(美术设计)、熊南清(制片主任)、黄炜(美术设计)、王树忱(导演) 
黄炜提供

八年过去了,许多位《天书奇谭》的主创前辈接连过世,没能有机会看到影片4K纪念版的上映。而学术趴的这次约稿,也终于让我下定决心,来和大家聊聊我所知道的《天书奇谭》幕后故事以及我眼中的动画电影《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是一部藏着不少“密码”的作品,带着破解密码的心情去欣赏它,一定会很有趣。

*本文包含《天书奇谭》大量剧透,请介意的读者谨慎阅读


 
要破解《天书奇谭》的密码,可以先从它的原版海报入手。

《天书奇‍谭》‍1983版电影海报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

原版《天书奇谭》于1984年正式公映,当年随拷贝发行全国的影片海报是全开印刷的。当我们把它摊开在面前时,一股浓郁的草根气、民俗味、游戏感扑面而来。海报中的造型、色彩都借鉴了木版年画的风格,拙朴而又极具装饰感。画面主体的构图形式很可能是借鉴了民间游戏“华容道”,通过相互关联的几个版块将影片的情节线索、矛盾冲突乃至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都做了清晰的交代。

相比于珠玉在前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气质不是那么恢弘壮阔、富丽典雅,但它却足够“接地气”,足够好玩儿。也就是说,它的娱乐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甚至可以说它具备了当代商业电影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特质。这也无怪乎《天书奇谭》在那个时代会显得十分另类,而又为今天的观众所拥趸。这份另类,是刻在《天书奇谭》的“基因”里的。

《天书奇谭》试验镜头人景合成画面(《大众电影》1982年第7期)

改革开放初期,沉寂许久的中国动画片在欧洲各个电影节上惊艳亮相,不少外国制片商对中国神话题材产生了兴趣。1979年9月,英国BBC派人带着一个动画电影剧本造访上海美影厂,他们希望与中方达成合作,由BBC出资,美影厂出创作力量,共同完成这部影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家看了英方提供的剧本后哭笑不得——剧本内容是中国神话和历史典故的“大乱炖”,看得大家一头雾水。中方表示,非常欢迎合作,但剧本需要重写。英方对自己的剧本似乎也不怎么自信,于是把新剧本的创作任务完全托付给了中方。

美影厂将这部合拍片的导演任务,交给了刚刚完成《哪吒闹海》总导演工作的王树忱(王树忱同时也是《哪吒闹海》的编剧,“王往”是他的笔名)。王树忱与老编剧包蕾一起分析了英方提供的剧本,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剧本的创作方向。他们发现英方剧本里的部分情节和人物来源于神怪小说《平妖传》,于是循着相关线索对《平妖传》做了研究。

早期的二十回本《平妖传》又称《三遂平妖传》,相传为罗贯中编著,讲述了北宋时期马遂、李遂和诸葛遂智(蛋子和尚化身)镇压王则与狐妖起义的故事。后来又由冯梦龙改写为四十回本的《平妖传》,增加了袁公盗取天书下凡等情节。王树忱和包蕾决定根据四十回本《平妖传》的片段来创作动画剧本,剧名就叫《天书奇谭》。

四十回本《平妖传》

《天书奇谭》保留了《平妖传》中的袁公、蛋子和尚、狐狸精等几个主要形象和袁公私刻天书的情节,又改写了角色性格和人物关系,同时在既定的故事框架中添加了大量的原创情节。

既然要面向国际市场发行,《天书奇谭》的故事必须简明、通俗,以降低西方观众的欣赏门槛。同时作品也需在娱乐性上大做文章,甚至还要兼顾成年观众的口味。而这恰恰是王树忱一直以来想要做的尝试。

《天书奇谭》创作人员会议
左起:钱运达、秦一真、王树忱、陆美珍 
王一迁提供

早在1958年,王树忱就导演了一部闹剧短片《过猴山》。这部作品取材于民间绘画,体现了淳朴的草根喜剧精神,没有政治意味和宣教功能,甚至吸收了一些美式卡通的表现手法。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是不讨好的,甚至是批判对象。

有一段时期,中国动画创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用王树忱的话来说,简直处于“死了可惜,活着难受的‘休克’状态”。改革开放后,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但王树忱并不满足。他觉得中国动画在叙事性和娱乐性上步子应该跨得再大一点,突破得再快一点,而《天书奇谭》的创作机会刚好可以让他一试身手。

 
 
有了与外国合拍的由头,有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创作前提,编剧们开始“放飞自我”。王树忱和包蕾合作剧本的方式比较特别,他们先是各自分写一段,写好之后互相修改、润色,直至定稿。

他们为几个主要角色赋予了鲜活灵动的个性,为正剧的主题渲染了喜剧的底色。而《平妖传》本身就是一部具有浓郁市井气息的小说,《天书奇谭》的剧本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甚至还保留了其中的一些成人化桥段。

《天书奇谭》文学剧本、完成台本(摄制组成员钤印、题词、签名)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

《平妖传》第六回里有一段“小狐精智赚道士”的情节:狐母子女三人借住在关王庙,庙中的贾道士师徒贪恋狐女美色,狐女分别与师徒二人相约在深夜幽会,不料狐女爽约,师徒二人却相会于床榻之上……

很明显,这个桥段和后来《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结构相同,只不过《平妖传》仅以闹剧收尾。贾道士师徒正是《天书奇谭》里的老和尚与小和尚的原型,《天书奇谭》的原剧本和分镜头台本里也几乎完全移植了这场“相思局”,并且将闹剧改写为了真正的“毒计”——狐女用计诱得二僧争斗,狐子偷袭杀死二僧,妖狐将寺庙据为老巢。


剧本的情节就是这样写的,后来的动画镜头也是这么画的。谁料当全片绘制工作已经完成将近三分之一时,原先对剧本表示认可的BBC突然宣布撤资,《天书奇谭》只能由中方独立制作发行。这么一来,尺度太大的戏就必须往回收一收,要修改的首先就是“诱杀二僧”这场戏。

问题是这场戏的动画镜头已经基本绘制完成了,删掉或重画整段戏都是不可行的,那就只好在原有的素材上缝缝补补了。经过讨论,王树忱、钱运达二位导演决定重新剪辑这场戏,并重新为其撰写了对白,而情节则改为了小和尚向狐女私讨香火钱,狐女向老和尚告密,因此师徒二人大打出手。

《天书奇谭》画面分镜头台本选(晒印稿)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

他们还在后续的剧情中添加了师徒二人悔过、和好的段落,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尽管如此,细心的观众还是会发现这段戏的逻辑无法完全自洽,镜头连接也不够顺畅。但是在那样一个两难的境地下,主创们已然是尽力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便在原剧本里,主创们对情欲的表现仍旧是点到为止的,是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密切相关的,而非为了卖弄噱头而将情节庸俗化。

狐母圣姑姑、狐女胡媚儿、狐子胡黜儿在《平妖传》中被塑造得颇有光彩,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处理成刻板的、脸谱化的反派。相反,这母子三人都有着丰富的性格层次,彰显了复杂的人性,其命运也都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


《天书奇谭》虽然对这三个角色的性格做了极大程度的“黑化”和简化,但还是基本让他们沿袭了原作中的性格底色。也正因为有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天书奇谭》才会一口气推出三个在中国动画史上大放异彩的反派。

决定了《天书奇谭》立意高度的,是对袁公的塑造。《平妖传》中的袁公是一只得道的白猿,受命掌管天书。他之所以私取天书,完全是受好奇心驱使。他虽对上天私藏天书的行径有过讥讽,但最后还是认同了天庭的统治逻辑,一心悔过,最终重掌秘书阁。

《平妖传》木刻插图中的袁公

而《天书奇谭》开篇就对等级森严、陈腐僵化的天庭制度持批判态度,袁公是出于愤懑和不平才私启天书,天书上所写的“天道无私、流承后世”则坚定了他“替天行道”的决心。全片的悲剧结尾,更使袁公这一形象同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相比之下,《天书奇谭》仅仅把蛋生塑造为了一个单纯懵懂的“天选之子”,这种处理未免使其形象过于单薄。蛋生出生之后的一系列行动都是随机、随性的,拓天书、习天书完全是在袁公的授意下懵懂地进行着,影片对于他们的师徒之谊以及蛋生与老百姓的合契同情都没有进行充分的交代,蛋生也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足够独立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天书奇谭》试验镜头人景合成画面(《大众电影》1982年第7期)

主创们将《天书奇谭》的剧作结构称为“冰糖葫芦式”。即全片情节由一个个独立成章的段落连缀而成,几乎每场戏都有登场退场的人物和独立的小高潮,而没有通常意义上明确的起承转合。这种结构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情节较为松散,正邪两方矛盾交汇得较晚,未能充分营造出天书争夺战的紧迫感。

 
 
《天书奇谭》摄制组成立前后,王树忱腰伤发作,为保证影片创作进度和质量,他邀请了钱运达来共同执导这部作品。王树忱和钱运达是老搭档了,他们的艺术见解很合拍,在创作上也十分有默契。影片摄制过程中,王树忱外出治病一个月,在这期间,摄制组的日常工作由钱运达来主持。

《天书奇谭》导演阐述封面,钱运达手稿,写于1981年10月

1980年秋,王树忱、钱运达携十余位主创前往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山东曲阜、泰山出外景采风。同年底,《天书奇谭》文学剧本定稿,钱运达在此基础上起草文字分镜头,王树忱则负责全片的画面分镜头创作。这时,全片的美术风格也基本确定了下来。

1981年秋,《天书奇谭》摄制组在承德出外景

受邀担任《天书奇谭》人物造型设计的是画家柯明。他曾先后为《红军桥》《好猫咪咪》《张飞审瓜》《黑公鸡》《曹冲称象》《天书奇谭》《小八戒》《西岳奇童》等八部上海美影厂的影片设计造型,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艺术有着全面的研究。

美术家马克曾在《柯明画展的启示》一文中这样评价柯明的画作:“既有汉代画像石的厚重古朴,又有青花瓷画的清新明丽;既有民间玩具的天真稚气,又有窗花和剪纸的装饰意趣;既有木板年画的强烈色彩对比,又有皮影和刺绣的精雕细绘的特色等等,各有不同的来源,但又都经过消化和创造。”而《天书奇谭》所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视觉风格。

柯明(左)、钱运达在《张飞审瓜》创作期间留影 钱运达提供

经过反复的探讨和修改,柯明为《天书奇谭》奠定了扎实的视觉风格基础,剧本中的人物得以纷纷跃然纸上。但美术家的设计终究更加强调静态造型的装饰感,要使这些形象便于动画绘制,还需要由动画人进行二度创作。

马克宣、黄炜是美术院校出身的动画家,既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又有二十年的动画从业经验,《天书奇谭》人物造型的提炼、修改、补充等一系列设计工作都是由他们担当的。例如蛋生的造型,就是二位美术设计在导演的指导意见下进行了重新构思,最终由黄炜定稿的。此外,他们还将玉帝头上的冕旒改为了长明灯,为昏聩的玉帝平添了几分滑稽。

蛋生造型转面图(晒印稿),黄炜定稿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

影片的人物造型、色彩经他们之手定稿后,还要进一步设计出转面图、表情图等设定资料供动画设计师(原画)参考。

那个时代的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是“一专多能”的,他们的职责范围并不局限于前期设定。马克宣和黄炜在完成前期造型设计后,还要联合背景设计秦一真来整理、誊清导演的画面分镜头台本,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镜头画面设计稿(Layout)的绘制。

《天书奇谭》镜头画面设计稿(局部)

钱吉美提供


《天书奇谭》镜头画面设计稿(局部)
钱吉美提供

此外,马克宣承担着动画总监的职能,需要与每位动画设计师保持密切的沟通,并对需要修改的镜头提供动画技巧和表演构思方面的指导。而黄炜则分管原画修型工作,相当于日系流程中的作画监督。

担任背景美术设计的秦一真先后参加过《一幅僮锦》《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部重量级动画长片的背景美术创作。在《一幅僮锦》摄制组,导演钱家骏带领着几位绘景师初次尝试了在丝绢上绘制动画场景的方法。时隔二十余年,秦一真决定在《天书奇谭》中再次延续这一形式,并且在风格、技巧、绘制难度等方面做全方位升级。

在表现空灵的云梦山仙境时,秦一真充分吸收了宋代山水画的技法,以古朴、深沉的色调来衬托色彩明快的角色形象,并通过散点透视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天书奇谭》试验镜头人景合成画面(《大众电影》1982年第7期)

在表现市井、寺庙、官衙、宫廷等现实生活场景时,秦一真则运用焦点透视,绘制技法以工笔细描的手法,画面中的建筑既有宋代风格,也融合了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具有多个少数民族特色的清代皇家园林的风貌。片中的灵霄殿也不似《大闹天宫》中那般富丽堂皇,而更像是一个有众多神龛组成的庙堂,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剧本的规定情境。

《天书奇谭》试验镜头人景合成画面(《大众电影》1982年第7期)

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场景画面,往往还要经过摄影师的二度创作,有时要根据每场戏的情绪、气氛来调节色调、影调,有时则需要制作一系列的特技效果。

王世荣、金志成都是绝技在身的老摄影师,相比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特技效果丰富的影片,《天书奇谭》的拍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挑战。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天书奇谭》的一个不足之处。导演们在做创作总结时就提到,影片的特技制作过分依赖现成的后期拍摄经验,而没有充分结合手绘动画的形式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是导演在前期创作阶段的一个疏忽。

在这一方面,《天书奇谭》确实不及《哪吒闹海》。

但在片头厂标和片名衬底画面的设计上,摄影师还是出了一个奇招。在金志成的提议下,摄影组的成员们搞了一个大水盘,在水盘中分别倒入两种颜色的油漆,再加入粘合剂,使混合后的油漆呈现出特殊的纹理形状。将其拍摄下来后,画面会给人造成一种混沌奇幻的视觉感受。更鲜为人知的是,片头的“天书奇谭”四个大字正是导演王树忱的手笔。

《天书奇谭》片名题字,王树忱手书(复制)王一迁提供 


 
尽管袁公在《天书奇谭》中只有几个场次的戏,但他却是整个戏的灵魂,编剧和导演是将他作为第一主角来塑造的。有袁公出场的开场戏和压场戏是重中之重,王树忱决定将这两场戏的角色动画交给陆青来创作。

陆青善于刻画深沉的角色和细腻的情感,《大闹天宫》里玉皇大帝的主要戏份、《哪吒闹海》中的“太乙收徒”以及《雪孩子》的开场戏和压场戏都是由陆青创作的。

可陆青却不愿意画袁公。因为袁公的面部造型接近戏曲脸谱中的“三块瓦”谱式,把五官基本框定了,同时导演还要求按照老生稳重内敛的动作特点来设计袁公的表演,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太多限制。但王树忱始终认为这两场戏的创作非陆青不可,但他作为陆青的妹夫,不便提硬性要求,于是转托钱运达去劝说,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

蛋生、袁公、狐女造型备考草图,柯明手稿
钱运达提供

陆青当然也出色地完成了两场戏的创作。既然无法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来刻画表情,那就运用微妙的眼神和细致的口型来传情达意。人物的肢体运动不能夸张,那就索性突出他的端庄、凝重,只在表现他的神力和威严时才让动作大开大合(比如片头角色动画中的袁公抛洒斗篷,以及压场戏中的袁公现身),并且高密度地使用曲线运动和跟随、重叠等动画技巧来展现衣袂飘飘的仙家风度。

在陆青印象中,导演和主创们曾就影片是否以悲剧收尾做过讨论,陆青则力主悲剧结尾,并且通过蛋生下跪、哭拜、目送袁公远行等一系列动作来加强师徒之情。

小皇帝的形象在《天书奇谭》的一众人物造型中,是异类中的异类。这个形象参考的是一种圆锥体的民间玩具——纸质的躯体内置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头部可以自如地转动。剧本中的小皇帝心智未开,却是万乘之尊,能力低下,却心狠手辣,这样一个角色配上那样一个形象,可以说是极具讽刺性的。

小皇帝

负责小皇帝的角色动画创作的是庄敏瑾,她别出心裁地为小皇帝设计了独特的运动方式——有时滑行,有时摇晃起锥形的躯体前行,这种荒诞感恰好与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相契合。

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动画设计还有很多,比如范马迪设计的府尹,庄敏瑾设计的“县令失父”中的县令、老太爷,薛梅君设计的“蛋生吃饼”,陈明明设计的“治蝗救灾”中的狐母、狐子、狐女和蛋生等。导演希望动画设计师们既能吸收戏曲程式化表演的优点,又不拘泥于此,要根据角色的个性和造型特点进行发挥,让每个角色都拥有能够体现其精神面貌、性格特点的标志性动作。例如蛋生提裤子,县令拍桌子,以及府尹的横向行走等。

《天书奇谭》人物造型比例图(晒印稿)马克宣、黄炜定稿
王一迁提供

此外,还有一场戏不得不提,那就是狐母、狐女盗得天书后跳的一段“丫丫舞”。作曲家吴应炬专门为这场戏创作了先期音乐,而钱运达又根据先期音乐重新创作了分镜草图。

以往的中国动画片中也不乏歌舞场面,但多是唯美抒情的格调,且有明确的参考原型。但是这段“丫丫舞”却剑走偏锋,动画设计师为了渲染狂欢式的气氛,杂糅了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多种热情奔放的异域舞蹈的特点,甚至还有中国民间“跳大神”的动作。

“丫丫舞”片段分镜 
作者:钱运达

音乐响起,两个角色就像突然置身于舞厅,室内光线变得绚烂迷幻,甚至还有紧随角色走位的追光,就连油灯和桌子也毫无预兆地被赋予了生命。不得不说,这场戏的处理极具间离效果,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前卫的。


作曲吴应炬是中国第一代专职动画电影音乐人,长期担任上海美影厂作曲组的组长。他曾为《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笛》等影片创作了古典气息浓郁的配乐,又在1980年代初率先使用电子乐器为《人参果》配乐。

为了便于让《天书奇谭》的音乐在西方传播,吴应炬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来组织民乐素材,在西洋管弦乐队中点缀色彩鲜明的民族乐器。此外,他还力邀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进行多声道录音,这样的规格在此前是极罕见的。

《天书奇谭》中有大大小小将近二十个性格鲜明并且有对白的角色,这在中国动画史上还是头一遭。正因如此,该片的配音演员阵容空前强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所有名家,而配音导演的工作则由经验丰富的苏秀来担当。

上海电影译制厂1980年代初合影
后排左起:杨晓、杨成纯、曹雷、胡庆汉、严崇德、翁振新、毕克、杨文元
中排左起:程晓桦、周瀚、苏秀、王建新、丁建华、尚华、施融、陆英华、富润生
前排左起:孙渝烽、刘广宁、伍经纬、赵慎之、于鼎、乔榛、童自荣
 配音爱好者网提供

大多数观众不会熟悉这些幕后演员的名字,但却在众多的动画作品里反复聆听过他们的声音。比如,“袁公”毕克同时还是《大闹天宫》里的龙王、玉帝(下集)和土地,《哪吒闹海》里的李靖和《阿凡提的故事》里的阿凡提,“蛋生”丁建华还曾为九色鹿和邋遢大王献声,“狐女”程晓桦还配过《老狼请客》里的狐狸。可惜的是,《天书奇谭》的片头只为七位配音演员署了名,并且没有将演员名字和所配角色相对应,而下面这个详表应该能够弥补很多观众的遗憾:

丁建华 饰 蛋生
毕克 饰 袁公
苏秀 饰 狐母
程晓桦 饰 狐女
施融 饰 狐子
于鼎 饰 老和尚
杨成纯 饰 小和尚
曹雷 饰 小皇帝
尚华 饰 县令
孙渝烽 饰 玉皇大帝
胡庆汉 饰 仙翁
刘广宁 饰 老妪
乔榛 饰 厨师
严崇德 饰 酒保
伍经纬 饰 地保
翁振新 饰 府尹
童自荣 饰 太监
程玉珠 饰 力士、公差甲
周瀚 饰 公差乙

(感谢配音爱好网的孙洁老师、任红老师协助审校和补充)
 

结语
 
不论是参阅文献还是做采访,都能充分地感受到老一辈动画人的对于艺术的热忱和严谨。尤其是王树忱、钱运达两位导演,他们对于影片的一系列遗憾有着充分的认识,并且毫不讳言,还在创作总结中专门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反思和剖析。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如今怕是不多见了。

1983年底,《天书奇谭》摄制工作告结,王树忱、钱运达二位导演完成《<天书奇谭>艺术小结》的时间则是1984年2月16日。艺术小结中提到,该文写作的当时,《天书奇谭》还没有正式公映。从目前可见的各类文献来看,《天书奇谭》在全国各省市全面上映的时间确是在1984年2月之后。

我晚生了好些年,没机会在影院欣赏这部作品。傅海龙老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正式参加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天书奇谭》,并且有幸直接参与了动画设计实习。他说,当自己创作的镜头被投放在大银幕上时,优点和缺点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数倍,那种感觉和在小屏幕上看完全两码事。由此,更催生了我想去影院观看这部作品的念头。

2018年7月7日,我终于在《天书奇谭》交响电影音乐会上欣赏了数字修复版的影片,据说4K版的画面就是在这个修复版的基础上制作的。由于音乐厅使用的并不是专业影院的放映设备,观影体验很不过瘾。同时,现场演奏的音乐和重新补配的对白也无法与原版同日而语。当时我还觉得,修复版的影片整体色调偏冷,手绘背景画面有种被“磨皮”的感觉,原有的笔触、肌理也不明显了,所以盼着4K版在这些问题上能有所改善。

比较欣慰的是,4K版对原片的声音做了高质量的修复,并将原片的对白、音乐、音效做了分离,还根据当前影院的放映技术要求对音响效果做了升级。

不论如何,我会带着亲友团多去影院刷几遍4K版。不为别的,只为敬《天书奇谭》,敬老前辈们!
 
参考文献:

1、《三遂平妖传》,罗贯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平妖传》,罗贯中、冯梦龙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3、《天书奇谭》文学剧本,王树忱、包蕾著,1981年5月。空藏动漫资料馆藏。
4、《天书奇谭》画面分镜头台本,王树忱、钱运达起草,马克宣、黄炜、秦一真誊清,1981年10月。空藏动漫资料馆藏。
5、《天书奇谭》导演阐述(手写稿),王树忱、钱运达著(钱运达执笔),1981年10月。钱运达提供。
6、《天书奇谭》艺术小结(打印稿),王树忱、钱运达著(钱运达执笔),1984年2月。钱运达提供。
7、《上海美影厂大事记》,《上海电影史料(第六辑)》,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年编印。
 
向接受过空藏动漫资料馆采访及为本文写作提供帮助的《天书奇谭》摄制组成员及其家人鸣谢:

钱运达(导演之一)
黄炜(美术设计之一)
范马迪(动画设计)
庄敏瑾(动画设计)
陆青(动画设计)
徐铉德(动画设计)
陈光明(动画设计)
薛梅君(动画设计)
陈明明(动画设计)
顾建国(动画设计,组外借调)
傅海龙(动画设计,见习)
颜景秀(中间动画)
方澎年(绘景)
冯健男(绘景,组外借调)
王世荣(摄影)
楼英(摄影助理)
陆美珍(检验,导演王树忱夫人)
陆瑞宝(检验)
陆芬芬(描线)
张元浩(拟音)
熊南清(制片主任)
苏秀(配音导演、狐母配音)
程晓桦(狐女配音)
童自荣(太监配音)
王一迁(导演王树忱之子)
钱吉美(美术设计,秦一真夫人)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