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恶龙-公主,这段三角关系过时了吗?
“勇者”这个词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吧?在众多日本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作品中,“勇者”常常被作为重要的角色设定,出现在一个个有趣的剧情里。尤其在近年,每一季动画中都会有数部相关动画。
例如比较有名的《结城友奈是勇者》系列,讲述的就是被赋予勇者身份的友奈、东乡、埼风、树等少女选择拯救世界的故事。而在《盾之勇者成名录》中,怀揣着憎恶与仇恨的持盾男主岩谷尚文也是一位勇者。其他还有:《勇者斗恶龙:达伊的大冒险》《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现实主义勇者的王国再建记》《魔王勇者》等等...
《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
当然,既然有了“勇者”,那么作为对立存在的“恶龙”或类似角色肯定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标配模板。而“勇者斗恶龙”这一经典的剧情题材,也为许多读者与观众熟知。那么,“勇者”“恶龙”这些元素和故事模板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融入现代日本ACGN内容中的呢?
在本文中笔者便试图以梳理“勇者斗恶龙”故事来历为基础,讲述它在日本动画和其它亚文化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以及拥有哪些创新的内容模板。部分定义或理解或许还不够成熟,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些有趣的思路。
《结城友奈是勇者》
从“圣乔治屠龙”到“勇者斗恶龙”
说到“勇者斗恶龙”,这一传说本身与日本并无太大关系,它的来源要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古罗马时期。
那时,在罗马帝国有一位被后世尊称为“基督教殉道圣人”的军官圣乔治(约公元275年—约公元303年)。一次,他在前往利比亚的途中,经过了一座名为“Silene”且常常受到恶龙侵扰的城镇。这条恶龙十分狡猾,它在当地唯一的水源地筑巢建屋,并威胁居民如果想要取水,每天都要奉献两只绵羊。
然而很快,小镇的人们便发现饲养的绵羊已然是入不敷出。所以被逼无奈之下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通过贡献活人代替绵羊与恶龙继续交易。
在圣乔治抵达的那一天,当地酋长(或国王)的女儿不幸被抽中,即将被献祭给恶龙。圣乔治在了解完当地人的经历后愤怒异常,便手持利矛与恶龙对抗,同时用十字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一番苦战之后最终战胜恶龙取得胜利。
于是在有所记载的传说里,“圣乔治”便成为了最初的勇者形象,而与他一起诞生的则是一位直到今天依旧使用的“标配敌人”恶龙(虽然经学者考证,当时的恶龙可能只是鳄鱼),整个故事也就成为了后来“勇者斗恶龙”的开端。
当然“圣乔治屠龙”在古罗马时期仅仅只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待到它被大肆宣传,则是800年后的“十字军东征”时期。那时,地处欧洲的人们由于对骑士精神十分崇拜,又对传奇故事相当热衷,所以基督教便借助这位“殉道圣人”的传说来宣传神迹,广招信徒。
而后热那亚主教在《金色的传说》(Legenda aurea)一书中记载这个故事,更是让“勇者斗恶龙”的精神向世界各地传播。
《金色的传说》中记载了很多“基督教”的传说故事
受此影响,一大批艺术家也投入到再次创作“勇者斗恶龙”的浪潮中。例如威尼斯画派的叙事体画家维托雷·卡尔帕乔便将圣乔治勇斗恶龙的场面形成壁画,而同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的拉斐尔·桑西则受贵族委托,专门为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绘制了“圣乔治屠龙。”
另外在欧洲国家的雕刻艺术,文学作品,乃至于货币中也多次出现了圣乔治的形象,甚至英格兰的“国旗”,俄罗斯的国徽也和“圣乔治屠龙”有不解的渊源。
俄罗斯国徽中间部分骑着白马的就是“圣乔治”
这位屠龙英雄在历经数千年的时光后,其形象已然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传说类故事模板:恶龙由于自己的邪念和贪婪俘获了美貌的公主,使她终日以泪洗面,饱受折磨,这个时候持剑的勇者突然出现,他与恶龙展开一番斗争后,不仅拯救了公主,也让那些饱受恶龙影响的人们获得幸福。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三角关系:勇者为了公主与恶龙争斗。
在传说故事里,“勇者”的对手是“恶龙”。但后世借助此传说改写的众多作品中,很多时候也会将“恶龙”替换成“魔王”,也就是形成我们熟悉的“勇者斗魔王”的内容。这一方面在日本亚文化作品里尤为突出,当年《龙与地下城》(即DND模式)引入日本后,很多创作者就借此内容大加创新,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改动就是将“龙”替换成了“魔王”,并将这一习惯延续至今。
但不言而喻的是,“勇者斗魔王”仅仅是在角色身份上对“勇者斗恶龙”剧情中的“恶龙”略做变化,但本质上都享有同一故事框架,且大量出现在如今各类亚文化作品中。
“勇者斗恶龙”及和它的故事变种
“所以对于许多日本动画,漫画,轻小说而言,它们在继承这个故事模板的同时,也尽可能做出了延伸,改变与创新。”
对于日本亚文化作品而言,比较典型的“勇者斗恶龙”当属由艾尼克斯(现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研发的《勇者斗恶龙》系列。该作不仅是日本最长寿的游戏系列之一,被称为“国民电子角色扮演游戏(RPG)”,而且其背景乐《ロトのテーマ》还成为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各国代表团的入场音乐。
当然这部游戏的内容也较为简单:由玩家扮演勇者“洛特”的血脉继承人,通过各种副本磨炼,打怪升级,获得金钱更换武器提升自身能力后,最终打倒妄图控制世界的恶龙,并解救被掳走的公主,该作的背景观基本是完全按照“勇者斗恶龙”的内容要素进行编排。
而在动画方面,2021年10月动画番剧则存在着一部打着“勇者斗恶龙”旗号实质为“勇者斗魔王”的作品——《勇者斗恶龙:达伊的大冒险》。
作为一部原作漫画销量超过4700万册,并由东映动画负责制作和改编的作品,其故事核心也十分简单:毫无魔法天赋的少年达伊总是想要获得勇者的身份,并且由于魔王哈得拉的复活促使达伊真的走上了成为勇者的道路,并且最终变成了对抗魔王的核心存在。
而在近年来人气颇高的动画《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中,勇者库洛艾·欧贝鲁也多次与恶龙展开斗争,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屠龙勇士。”
当然,任何内容题材都面临着多次出现致使观众或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的情况,尤其是“勇者斗恶龙”这类具有漫长历史的传说故事,不管后世的创作者如何包装,只要读者或观众从中挖掘到作品的本质,就会因为内容同质化的原因而出现无趣感。
所以对于许多日本动画,漫画,轻小说而言,它们在继承这个故事模板的同时,也尽可能做出了延伸,改变与创新。
而这种创新,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1)从斗争到放弃斗争
传统的“勇者斗恶龙”模板,其核心都是以善良,坚韧,有勇气的正义势力(勇者)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战胜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邪恶势力(恶龙/魔王),所以这类故事的逻辑链就是善恶二分法下的正邪势力对抗。
那么如果改变此逻辑链,让正邪势力不仅放弃对抗而且能够和谐共存,如此设定产生的新内容,便是如今动画中一种常见的变种题材——“勇者不斗恶龙”或“勇者不斗魔王。”
这一类变种是非常多的,其中较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由日本轻小说家和原聪司原作,WHITE FOX改编的动画《打工吧!魔王大人》。
本作内容十分简单且颇具童话感:想要征服整个世界的魔王真奥贞夫在与勇者游佐惠美斗争的过程中,由于打开了穿越到现代日本的隧道,所以魔王和勇者以及魔王的左膀右臂芦屋四郎便一起来到了现代日本。
之后由于难以回归异世界且魔力消失,迫于“生计”魔王与勇者不得不分别在汉堡店与手机电信公司打工,最后在漫无止境的日常生活中,本应是你死我亡的两个人,居然还萌生出了特别的感情。
除了《打工吧!魔王大人》,由Studio五组制作的原创萌系冒险作品《Endro~!》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该作的世界观里,代表正义的勇者与代表邪恶的魔王,都是按照时间周期固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本作勇者尤夏由于不知道魔王何时出现,便和伙伴们一直过着悠闲奇幻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魔王玛欧不仅变成了小女孩(由于时间回溯),而且还担任了尤夏她们的老师负责“照料”学习与生活。于是在《Endro~!》的故事里,本来敌对的勇者和魔王,不仅从未爆发过冲突,还携起手来生活在一起。
另外由日本轻小说家橙乃麻麻理原作,Arm改编制作的动画《魔王勇者》也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在该作中,人类和魔族本是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的存在。然而一日拥有强大力量的勇者闯入魔王城堡后,却发现了一位外貌与人类女性极其相似的魔王。
之后这两位一反常态不仅没有选择直接开战,而是魔王先冷静的从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给勇者分析了一通当今世界的格局,并指出即使打倒魔王也很难停止人类和魔族之间的战争。于是勇者在被魔王“洗脑”成功后,这两位便开始隐匿各自的真实身份,化身成一位剑士和一名学者,携起手来改革世界,并在这当中萌生出了爱情。
(2)斗争虽然继续,但公主无需拯救
这类故事的核心是让正邪势力继续对抗,但是作为斗争目的的“公主”其实无需拯救就可以获得幸福。
此类作品比较少见,但例子却很经典——由日本漫画家熊之股键次原作,动画工房改编的作品《在魔王城说晚安》。本作架构了一个人类与魔族共处的世界里,魔王虽然将人类公主抓走囚禁在自己的城堡中,并引得勇者们奋起讨伐魔族,要与魔王决一死战。但实际上,公主在城堡里每天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整天思考如何能睡个好觉的同时还经常让魔王城鸡飞狗跳,甚至给人一种公主才是魔王的既视感。
《在魔王城说晚安》
当然我们通过观察《Endro~》《打工吧!魔王大人》《在魔王城说晚安》等几部借助“勇者斗恶龙”模板创新的“勇者不斗魔王”或者“公主无需拯救”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同样拥有奇幻要素,但由于放弃了正义势力与邪恶势力的抗争,放弃了惨遭命运摆布的公主描写,所以那些伤痛,那些痛苦,那些生离死别谓之于“沉重现实”的内容也就不复存在。
这便导致此类作品在叙事上常常以轻松愉快为基调,而整体结构也青睐于描写日常生活(日常系/空气系故事),而这也间接促成了这些作品中还继承了“四格漫画”里经常存在的萌,可爱,美少女,NETA等等要素。
《打工吧!魔王大人》
勇者、恶龙、公主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一种对原本“勇者斗恶龙”故事模板稍作变化的剧情,即“勇者斗魔王。” 在很多人看来“勇者斗魔王”便是将“勇者斗恶龙”里的“恶龙”替换成了“魔王”,本质上还是拥有同样的故事套路。
其实勇者、恶龙、公主在我们的认知里已经超越了它们作为身份象征的寓意,而变成了承载着相当多人文价值理念的符号。那么,这种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呢?
瑞士作家,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sign)是由“能指”(signifer)与“所指”(signified)构成的。对于勇者、公主、恶龙而言,“能指”就是它的声音模式,是我们意识到这几个字符后,脑海里回响的读音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具体形象。而“所指”则是我们在了解“能指”想法之后,更进一步读取到的内涵和概念,例如勇气,正义,邪恶,残忍等等。
所以,勇者、公主、恶龙作为符号的“所指”层面是它进入到整个历史系统、语言框架后,由文化与政治维度所赋予的。
从历史角度来说,作为“勇者斗恶龙”最初版本的“圣乔治屠龙”以及相关衍生故事能够在民间口口相传,就是因为当时的文化环境赋予了勇者圣乔治一种正义势力的形象。而恶龙则是邪恶势力的代表。
勇者的“惩恶扬善”符合人民所期待的价值观,就将“所指”层面的“公主”,“勇者”,“恶龙”成功的赋予了正邪二元对立的概念,并将它们编码在了相关的文化环境里。
从政治维度来说,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为了广招信徒,扩充其宗教势力,所以出于政治目的再次启用了“圣乔治屠龙”,并在它原本的正邪对抗上增添了更多的修饰,如赋予“勇者”正义之外的勇气与坚韧(配合当时人们对骑士精神的信仰),赋予“恶龙”邪恶之外的残忍与暴戾(配合当时人们对传说类故事的普遍印象)。
为此,“勇者斗恶龙”这个内容模板,由于“勇者”,“恶龙”,“公主”已经被符号化,那么单纯的通过是否存在勇者,恶龙,公主这些身份和职业来判定故事与“勇者斗恶龙”之间的关系或许是失效的。
换句话说,许多故事里即使有这些身份也并非构成了“勇者斗恶龙”的剧情。反之,一些故事里不存在这些身份,但依旧属于“勇者斗恶龙”的模板。其实比较有效的判定法,则是由这一故事模板本身的关系链和勇者、恶龙、公主这些符号背后的“所指”概念出发,具体来说就是:
1. 必须存在一个稳定的三方关系,且一方与另一方的争斗,是为了让第三方不至于沦为痛苦和悲剧的境地。
2. 必须是简单的二元善恶对立,代表正义的一方和代表邪恶的一方较为脸谱化,互相之间并无对立外的其它关系,且最终的结局是正义方获得胜利。
如此来说,一些故事中的“勇者”可能会被替换成“剑客”,“魔法师”;“恶龙”被替换成“魔王”,“吸血鬼”,“公主”被替换成任何一个人或者群体,但只要符合上述概念都有可能构筑“勇者斗恶龙”的剧情。
当然,“勇者斗恶龙”作为一个跨越千年的传说,能够延续至今且不断地被再次创作,已然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对于日本动画这一极具想象力的影像而言,无论是以“勇者斗恶龙”为模板构筑的作品,还是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勇者不斗恶龙”,到底还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别具一格的剧情,也足够让各位看官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