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欧洲的「魔女」,是如何变成日本「魔法少女」的?

学术趴编辑部 动画学术趴 2022-11-02

作者/ 若风 
排版/ 乌竹

日本的“魔法少女”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与“西式魔女”不同,这些少女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希望,以至于她们本身就变成了美好的代名词。

在日本动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魔女”这个形象。无论是《魔女宅急便》《小魔女学院》中的“西式魔女”。还是《魔法少女小圆》《光之美少女》《美少女战士》中的“日式魔女”(魔法少女)。

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动画中“魔女”已经是最重要、最神奇的元素之一。

《魔女宅急便》


《魔法少女小圆》

很多时候我们能感受到“魔法少女”和“魔女”似乎隐约有着一丝联系,但更加明显的是:她们是2个不同的类别。如果我们简单进行总结,或许可以得到下面这张表:

魔法少女与西式魔女的大致区别(不绝对)

但是,相信这种简单粗暴的总结是无法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的。而笔者也一直好奇下面这几个问题:日本的“魔法少女”这种神奇物种究竟从何而来?到底什么是“魔法少女”?而“魔法少女”与“西式魔女”究竟有何渊源?

这篇文章,就来为你详细解惑。


从“Witch”到“魔女(マジょ)”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魔法少女”的源头与欧洲的“魔女”是有很大关系的。

什么是魔女?魔女或者女巫(Witch)的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早在《圣经旧约》中便有着反对巫术(Witchcraft)的相关法律记录。日文中将“Witch”翻译为“魔女”,而在中文里或许更多使用“女巫”这个词。

女巫形象大多是身穿黑色长袍,长着大大的鹰钩鼻,佝偻着腰的老妪。她们终日与黑暗为伴,沉溺在可怕的巫术中,是危险、神秘的标志。

早期画作中女巫的形象(右上):汉斯·巴尔东·格里恩《The Bewitched Groom》(Hans Baldung Grien,1544)

《魔法圈》中的年轻女巫形象(The Magic Circle,William Waterhouse. 1886)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中的女巫

在以往世人眼中,巫术是女巫们与魔鬼的交易,或与魔鬼崇拜相关,他们把所有超自然现象或者厄运都归结于邪恶的女巫们。著名历史学家罗纳德·埃德蒙·赫顿(Ronald Edmund Hutton,1953,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在《女巫:恐惧的历史,从古至今》(《The Witch: A History of Fe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2017)这本书中从现代视点出发,对巫术的5个关键特征进行了概述:

1.传统上,巫术被认为是巫女们使用魔法对他人造成伤害或不幸;
2.巫术被女巫用来对付她们所属的社会(community);
3.巫术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经常被认为涉及与魔鬼的交易或信仰;
4.巫术的力量被认为是通过继承或启蒙获得的;
5.巫术可以通过防御魔法、信仰、恐吓或对女巫进行肉体刑罚来击败。

就像在莎士比亚代表作之一《麦克白》(1606)中,弑君的麦克白印证了女巫们的三个预言,成为了国王并最终走向末路。麦克白看似被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女巫所蛊惑,但所谓的预言只是麦克白自身的贪婪、欲望等人性弱点的外化,最终才导致了这出性格悲剧。

1971年波兰斯基版电影《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

1948年奥逊威尔斯版电影《麦克白》中的女巫

虽然在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左右)甚至更早之前便存在女巫和巫术信仰崇拜的记录,但是由于中世纪(尤其是中后期)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以及天主教排除异端、贵族间政治斗争的目的,“女巫”逐渐成为了被迫害的目标。尤其是1486年臭名昭彰的《女巫之锤》(Malleus Maleficarum)这本书出版后,掀起了整个欧洲“猎巫(Witch-hunt)”的高潮,该书极其夸张地宣传了女巫和巫术的危害,并教导人们如何对女巫施行酷刑。据统计在1450-1750年间在西欧便有超过45000人因涉及“女巫”或”巫术“的罪行被处决。

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便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重要人物,法国民族英雄贞德,身为女性的她不仅带领法军收复了大量被英格兰占领的土地,并且在她的支持和护送之下查理七世才得以顺利登基加冕。而当贞德被俘虏后,由英格兰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最终1431年5月30日年仅19岁的贞德被活活烧死。

直到启蒙运动(17-18世纪)以及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现代科学的出现才逐渐驱散了封建迷信的魅影。而在现代世人看来女巫及巫术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力量和魔法的想象,普遍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中。

《女巫之锤》扉页

圣女贞德之死

那么我们所说的欧洲的“Witch”是如何变成日本的“魔女(マジょ)”的呢?

日本东洋大学大野寿子等学者在论文《为何“witch”或“Hexe”能被翻译为“魔女”——日本“魔女”以及“魔”的系谱》中,对“Witch”以及其德语“Hexe”是如何被翻译为日语“魔女(マジょ)进行了详尽的考据。

早在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60-90年代左右)翻译出版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書」鴻盟社、1890 年)中便有着对“Witch”的介绍,此时对应的日文翻译大多是“巫女”“女魔法师”等词。

而根据上述论文考据,“魔女”这两个字第一次组合使用出现是在1891年由涉江保翻译的《西洋妖怪奇谈》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涉江保在文章中使用的“魔女”一词特意添加了注音“まつかひをんな”而非“マジょ”,即“使用魔法的女人”(魔法を使う女)。

《西洋妖怪奇谈》(1891)中,日本文章里首次出现“魔女”一词

在这之后“魔女”一词再次被组合使用是出现在1902年10月《万年草》杂志,山君翻译的格林童话《糖果屋》(ヘンゼルとグレエテルと)中。《糖果屋》讲述的是:被狠心的继母和父亲抛弃的两兄妹误闯进吃人魔女的小屋并被抓住,但是兄妹俩凭借智慧和勇气逃出了小屋并最终回到家中的故事。

山君原名森於菟,是《万年草》的创刊人森鸥外的长男,而森鸥外则是日本著名的翻译家、小说家、评论家,与同时期的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并称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豪。在《糖果屋》中出现的“魔女”两个字并没有添加注音(ルビ),因此这很有可能是“写作魔女,读作マジょ”最初的案例。

后来“魔女”一词出现在各类文章中,甚至在一些词典中也按照这个翻译进行统一,如1890年出版的《独和字书大全》中便将德语的女巫“hexe”翻译为“魔女”,上文提到的涉江保很有可能便是参考这本词典才将“魔女”两字进行组合使用。渐渐地“Witch”和“hexe”的日本翻译便统一为了“魔女(マジょ)”。

英国画家亚瑟·拉克姆所绘的《糖果屋》(1909)插画,魔女与两兄妹


从“魔女”中诞生的“魔法少女们”

...可见在“魔法少女”动画之初,“魔法少女”和“西式魔女”的界限还非常模糊——她既是魔女,也是魔法少女。


至此,我们基本上了解了欧洲的女巫及相关概念,以及“魔女”这个词是如何出现在日本的。那么下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日本动画中是何时开始出现“日式魔女”,即“魔法少女”这一形象的。

——答案是1966年。日本首部少女向动画,同时也是首部魔法少女动画:《魔法使莎莉》

这部动画讲述的是某天魔法少女莎莉来到人间游玩,遇到了同龄的朋友梦并爱上了人间。最后她决定留在这里并通过帮助人们,理解了在世界上有比魔法更重要的东西。原作名为《魔法使いサニー》,但因为与索尼的商标冲突后来便改名《魔法使いサリー》。

三本复刻版漫画,最左边的宣传语:日本最初的少女动画;元祖·魔法少女漫画;《魔法少女小圆》的原点?!

就像上文提到,现代科学的出现让“魔女”和“魔法”不再如以往那般刻板印象,“魔女”的形象在西方世界也逐渐有了转变。

1966年,美国著名电视剧《奥さまは魔女》(《家有仙妻》,Bewitched)和《かわいい魔女ジニー》(《太空仙女恋》,I Dream of Jeannie)在日本电视台播放,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其中《奥さまは魔女》故事讲述的是身为魔女的女主角与一位普通上班族结婚,而同样身为魔女的女主角母亲以及她的亲戚们不断反对阻止他们的婚姻。《かわいい魔女ジニー》则讲述的是身为NASA飞行员的男主角在一座小岛上捡到神秘的壶,里面封印着可爱的风之魔女。之后无法分离的他俩一同回到了美国并闹出各种啼笑皆非的乱子。

《奥さまは魔女》(《家有仙妻》,Bewitched)

《かわいい魔女ジニー》(《太空仙女恋》,I Dream of Jeannie)

由于这两部电视剧过于火爆,加上当时日本动画缺少女性向的作品,时任东映公司电视部部长(后来的东映副社长)的渡边亮德与企画科长白川大作共同策划了《魔法使莎莉》的动画改编企划。

某天早上,亮德给我打电话说“喂,这个月的《りぼん》杂志看了吗?”我说“还没看呢。”他就催促我赶紧去看。我当时便看到了《魔法使莎莉》的刊登预告。他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说“这个,能成。”亮德就说了些关于获得动画改编权的事,然后就立马去找到了横山光辉(漫画作者)。

当时,我们知道今后的电视动画都将会彩色化。另外手冢(冢同塚)的《公主骑士》(『リボンの騎士』,最初的少女漫画作品之一)也在制作,并且电视剧《奥さまは魔女》也非常火,根据这些状况,我觉得“能成”。

——白川大作

作为日本第一部魔法少女动画,《魔法使莎莉》不仅吸取了西方魔女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如今日本魔法少女的雏形。

比如在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角莎莉骑着魔法扫帚。而魔女会骑扫帚这个形象便是来自西方的魔女形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莎莉穿的是比较日常的衣服,手上还拿着如今魔法少女的代表道具——“魔法棒”。

《魔法使莎莉》中的魔女奶奶

更有趣的是,《魔法使莎莉》在漫画连载之初并不是像后来设定的“魔法王国的公主”,而是“恶魔帝王的女儿”。在漫画封面和故事中,莎莉也会穿着传统女巫袍并且有西方魔女式的角色出现。可见在“魔法少女”动画之初,“魔法少女”和“西式魔女”的界限还非常模糊——她既是魔女,也是魔法少女。

目前已知最早魔女骑扫帚的形象,出自马丁·勒·法兰克长篇诗《女性捍卫者》的插画(Martin le Franc,《Le Champion des Dames》,1451 )

《魔法使莎莉》播出后得到了巨大反响,动画也一口气做了109集。之后的15年里,东映动画连续制作了9部魔法少女系列的动画,后来东映将它们统称为“東映魔女っ子シリーズ”,即“东映魔女子系列”或“东映魔法少女系列”。

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魔女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融合进本国的文化,制造出日后只属于日本的“魔法少女”形象和故事模板。

*东映魔法少女系列也有总共10部的说法。因为1978年由永井豪指导的《魔女っ子チックル》并不是由东映动画部制作,而是东映电视事业部受一家儿童向化妆品品牌委托进行制作的。但是在后续光碟和衍生品中也有将它归为东映魔法少女系列的情况。另外,永井豪1973年指导的《甜心战士》(キューティーハニー)也是非常重要的魔法少女作品。


东映魔法少女系列

东映魔法少女系列第二部《亚子的秘密》(1969)改编自著名漫画家赤冢不二夫在1962年创作的原创漫画(ひみつのアッコちゃん,国内也有翻译做《小魔镜》)。

故事讲述的是平凡的少女亚子从魔镜的妖精那里获得了可以变身的魔法,亚子通过魔镜变成各种女孩子们憧憬的职业去帮助他人。《亚子的秘密》是日本第一部魔法少女漫画,并且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建立了“普通少女获得从异世界来的力量,并且拥有了变身能力”这样的设定。‍

‍《亚子的秘密》变身场景

系列第三部《人鱼公主》(魔法のマコちゃん,1970)是东映首部原创魔法少女动画,为了争取更大年龄层的观众,在片中加入了恋爱剧元素。但同样也是因为想扩大受众,涉及到了很多社会性议题,整体人气不及前两作。

第四部《神奇小丫头》(さるとびエッちゃん,1971)相比系列其他作品可以说比较“非主流”,该作“魔法”和“少女向”的元素较为稀少,更偏向于日常搞笑。女主角是一位拥有怪力,体术超强,能和动物对话的忍者小学生。该作首次出现魔法少女身边有一只会说话的动物设定。

后续的东映魔法少女作品中女主角身边几乎都有一个伙伴,甚至包括日后魔法少女动画《美少女战士》中的黑猫露娜,《魔卡少女小樱》中的可鲁贝洛斯,《魔女宅急便》中的黑猫吉吉,等等。

这种“魔女身边有着使魔(Familiar)”的设定其实也可以追溯到欧洲早期对魔女的想象。在一些文献记录或者传说中,魔女们会与使魔达成契约成为主仆关系。使魔们通常是动物或者奇怪的生物,甚至是几何图形,最著名的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黑猫。它们通常是为了守护和引导还未成年的幼小魔女,或者还未拥有一定能力、地位的魔女而存在。就像在《魔法少女小圆》中,结界中的魔女们都拥有自己的使魔(使い魔)。

《神奇小丫头》,女主角与会说大阪方言的小狗伙伴

魔女正在喂养自己的使魔们(16世纪后期)

《魔法少女小圆》中魔女的使魔

系列第五部《仙女青萍》(魔法使いチャッピー,1972)由于在后半部分加入了过多的社会议题,在完结30年后直到2005年都没有光碟化。在这部作品中还有一段剧情提到:女主角身为魔女(マジょ)的身份不能被人知道,不然会被人类火刑烧死。

女主角青萍和弟弟想象自己被人类发现魔女的身份

《仙女青萍》中同样有西式魔女的形象

第六部《奇迹少女理美》(ミラクル少女リミットちゃん,1973。也有译作《笑咪咪》)是一部非常独特的SF幻想类动画,女主角遭遇了飞行事故,身为科学家的父亲为女儿进行了一系列人造人手术,女主角因此保住性命并获得了魔法一般的力量。

如今来看,从《神奇小丫头》开始连续3部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偏离了“魔法少女”的主题和元素,这三部作品在商业上也比较失败,于是第七部魔法少女系列作品《仙女下凡》(魔女っ子メグちゃん,1974)回归了最初的“魔女世界观”,并且还增加了未曾有过的,同样使用魔法力量的敌人,由此开始“魔法少女也开始战斗了”,并且动画中“非常帅气的竞争对手”以及“魔法界内部的真正反派”等形象为后面很多魔法少女动画塑造了模板。

东映魔法少女第八部则是曾经在中国掀起“美少女热潮”的《花仙子》(花の子ルンルン,1979),动画中几乎每一集都会为观众讲述一个花语,该作在日本以及中国都获得非常大的反响。而魔法少女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日本动画中第一部标题带有“魔法少女”的动画《小仙女丽宝》(魔法少女ララベル,1980)。

‍《仙女下凡》开始,魔法少女有了对手和战斗

《花仙子》(花の子ルンルン)

《小仙女丽宝》(魔法少女ララベル)


如今的日本魔女们

...没有这些作品,或许日本动画将失去很大一部分“魔法”和魅力。

1981年随着《小仙女丽宝》完结,东映动画魔法少女系列也完结了。但是魔法少女动画并没有就此结束,相反“魔法少女”的定义越来越宽泛,或者说由“魔法少女”而延展开的作品类型开始不断出现。

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传统“魔法少女”动画带给业界最大的启示或许便是“以美少女作为故事主角。”

你认识几个魔法少女?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继承“东映魔法少女系列”的传统美少女动画,比如制作过《幽游白书》《麻辣教师》《火影忍者》《死神》的小丑社(スタジオぴえろ)所制作的“ぴえろ魔法少女系列”。该系列共有5部,统一设定是:女主角都是普通的小学女孩,在获得了魔法世界的力量后可以通过魔法棒变为大人模样,而她们身边都有着类似妖精、使魔一样的伙伴一同行动。

除此之外还有苇Production(葦プロダクション)制作的数部魔法少女动画,东映的《小魔女DoReMi》等等。

ぴえろ魔法少女系列之一

《小魔女DOREMI》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非传统的魔法少女动画”。比如非常有名的,1992年播出的《美少女战士》、1997年的《少女革命》以及1998年的《魔卡少女小樱》等等。在日本维基百科中,它们都被归作“魔法少女动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少女革命》与传统的魔法少女作品有着很大区别。

《美少女战士》

《少女革命》

《魔卡少女小樱》

2004年作为魔法少女动画开拓者的东映动画,开启了新世代的“魔法少女系列”,那就是东映御三家之一的《光之美少女》系列——不过这里的“魔法少女”指的是“魔法(物理)少女”。

这些魔法少女们虽然都有变身的设定,不过她们主要都是以肉搏进行战斗,这反而吸引了一些青年或者男性观众。


《光之美少女》绚丽的肉搏战斗


《光之美少女》第13作:《魔法使 光之美少女》(2016),魔法少女+欧式魔女+肉搏

日本精神分析学者、宅文化研究者斋藤环在《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2000)中,将战斗美少女的类型分为了13种,包括魔法少女系,红一点系(全是男性的环境中只有一位女性),团体系、宝冢歌剧团系、服装倒错系、巫女系、变身少女系等等。与之类似的,魔法少女的定义和类型也越发宽泛,这种变化主要在于“魔法”这个词的泛用和扩充,导致“魔法少女”一词与传统的概念相去甚远。

比如在《魔法少女奈叶》中,科技与魔法相结合,不仅魔杖可以变化,而且魔法是以各种炮击的形式攻击;《这个是僵尸吗?》中魔法少女拿着电锯战斗,偶尔男主也会客串一把“魔法少男”;《街角魔族》中身为恶魔的女主角誓要打倒魔法少女,却讲述的是两人的日常故事。

“魔法少男”

与此同时,与“魔法少女”所对应的“西式魔女”动画也出现了非常多经典的形象与作品。如近年非常有名的《小魔女学园》,《剑风传奇》中的魔女史尔基,《龙与魔女》《魔女之旅》《飞翔的魔女》《玛丽与魔女之花》等等...

“魔法少女”与“西式魔女”带给日本动画的不仅仅是两种动画类型,更重要的是它们渗透和影响了所有创作者,为ta们提供了模板和灵感。没有这些作品,或许日本动画将失去很大一部分“魔法”和魅力。

《小魔女学园》,移动表情包:亚可

《魔女之旅》

《剑风传奇》中的见习魔女史尔基

结语

“魔法少女”是日本动画中极其重要、特殊的存在,我们很难以一篇文章进行概述,这也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回到文章开头,通过笔者的梳理“魔女(witch)”与“魔法少女”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应该已经比较明显了。在笔者看来她们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变身”,即“身份转变”这个特殊的设定。魔法少女们总是通过某种途径将“日常”转变为“非日常”,并为了维持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日常”而去战斗。

也因此,日本的“魔法少女”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与“西式魔女”不同,这些少女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希望,以至于她们本身就变成了“美好的代名词”。就像当初东映动画停止“东映魔法少女系列”时所表示的——他们认为当时魔法少女已经不是现代女性所憧憬向往的东西了。

但无疑他们错了,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是不变的。所以直到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大量“魔法少女”动画。她们从未停止过脚步,而是继续演进、迭代,讲述着新的故事。

绝望?希望?

2011年一部“魔法少女集大成之作”出现了,它就是《魔法少女小圆》。我们既可以将它看做对日本动画几十年来魔法少女的总结,也可以将它看做对传统魔法少女动画的颠覆。十分有趣的一点是,这部动画也可以看做是对这篇文章的总结:

在《魔法少女小圆》中,“魔女(マジョ)”与“魔法少女”同时出现,魔女就是魔法少女,魔法少女就是魔女,她们不同却又是一体两面,正如绝望/希望,黑暗/光明。


参考资料
1.《Witchies in History》.Dr Charlotte-Rose Millar.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いま日本で「魔女」を名乗る人が増えていた…「魔女とフェミニズム」の意外な関係.河西 瑛里子
3.なぜ“witch”や“Hexe”を「魔女」と訳すことができるのか ―日本における「魔女」あるいは「魔」の系譜―.大野寿子 千艘秋男 野呂香 早川 芳枝 池原陽斉
4.“Hexe”が「魔女」と出会うとき. 大野 寿子, 早川 芳枝
5.現代日本における「魔女」像を考える.大野 寿子
6.東映長編研究 第14回 白川大作インタビュー(7) 『魔法使いサリー』と博報堂時代

参考网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tchcraft#cite_note-19
2.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witchcraft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tch-hunt
4.https://www.history.com/news/why-witches-fly-on-brooms






*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