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诊改”需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最近一段时间,“诊断与改进”成了职业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一项事关政府职能转变、激发院校活力、建设质量共治机制的深刻变革,早就应当这么做。但也有人疑虑重重,甚至认为:还不是评估那一套,只是换个说法再给学校加个“紧箍咒”而已。
通过“诊断”,可以发现职业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可以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其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言,有研究表明,由于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基础薄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长期面临招生困难的现实问题,学校决策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变学校处境,扩大生源,争取项目和经费上,进一步分散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精力。因此,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开展“诊断”工作,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合格的职业服务人才。
当然,“诊断与改进”工作对一些较为特殊的学校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比如特殊教育中的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笔者与本地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办学者接触较多。这所学校承担着省级80%以上的残疾人的高级培训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在师资培训、教学改革与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譬如,为了结合残疾人学员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学校聘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购进了适合学员使用的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和特殊实训设备,构建了残疾人技能培训扫盲工作平台,甚至根据社会需求研究开发了新型专业。
但由于学员残疾类别复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成本成倍叠加,再加上补助标准偏低,培训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改进。因此,要充分发展特殊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更有效的监管机制、办学体制、政策保障体系、财力保障机制和培训模式。
职业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诊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只有深入调查,才不会忽略一些特殊情况;只有仔细分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改进办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蒲公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