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受学生欢迎与否,和是否会讲段子关系不大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95后开始青睐会讲段子的老师,这些老师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用讲段子、故事等互动形式赢得了“抬头率”。在他们看来,要想长时间集中95后的听课注意力,就要对知识进行包装,“就需要穿插段子和故事”。(10月11日青年报)
大学课堂难道真到了没有“段子”就难以维持的地步?是否只有侃侃明星的花边新闻,聊聊名人的边角猛料,说说稀奇古怪的趣事,骂骂贪官污吏的不法行径,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难道教师要像相声演员一样拥有说学逗唱、嬉笑怒骂的本领,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不可否认,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讲课语言丰富、生动形象,都会博得学生的喜爱。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段子”或故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如果仅靠“讲段子”迎合学生,不仅会淡化教学内容,降低课堂效率,而且也会影响教学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一些黄色、低俗的段子,虽然能博得学生哈哈一笑,却可能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
几年前,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一名男教师因为在课堂上讲“黄段子”,被校方解聘。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容不得他这样去玷污,这名男教师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还有大学老师说:“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样,难道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讲‘黄段子’吗?”
其实,教师讲课吸引学生的方法很多。梁启超当年给清华学生上课时,据说讲到紧要处,便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时而掩面,时而顿足,时而狂笑,时而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不止,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流泪,涕泗滂沱,听课的学生也深受感染。更为重要的是,梁启超记忆力超群,四书五经、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往往张口即诵,讲课时旁征博引,运用自如。有时偶尔顿住,用手敲一敲光光的脑门,便能立即想起,大段大段继续往下背,令学生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梁启超讲课之所以能吸引学生,靠得是他渊博的学识和声情并茂的体态语言。与梁启超的“表演”相比,陈寅恪先生讲课则平实多了。在授课过程中,先生尽管总是平铺直叙,但听者并不感到枯燥。大家都觉得机会难得,不应该轻易放过;每当下课铃响,大家都有依依不舍、时光流逝太快之感,因为他讲课的内容,都是他的心得和卓见,所以同一门课常有人听上好几遍,仍会有新鲜感。陈寅恪先生上课第一天就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的课,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能完全听懂的学生凤毛麟角,但却吸引了冯友兰、吴宓等教授去旁听。
由大师们讲课的例子可以看出,老师能否受学生接纳乃至欢迎,与是否会讲“段子”关系不大,关键在于是否讲出真东西,能否使学生信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来到学校,就是来探索和发现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师如若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化解得简单平易,把枯燥乏味的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被教师撩拨得兴致盎然。
来源: 蒲公英评论网
想到加拿大曼省--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