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职高生是“差生”的标签
“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这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话语,其中既有对外部环境的担忧,又有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诉求。
事实上,“职业教育”也主要是业内人士的一个学术概念,在多数百姓和初中毕业生的眼中,要继续读书只有“普高”和“职高”之分,上世纪80年代的“老中专”“老技校”已经很难见到了。
对于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职业高中,许多初中学生家长的评价是偏向负面的,认为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经常打架、吸烟、喝酒,有的是一些“坏孩子”“差生”。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多数都积极争取升入普通高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被动地选择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的一些学生之所以被某些家长贴上这个标签,原因非常复杂。
从职业教育内部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职业高中大多数是由实力相对薄弱的普通中学转变而来,做职业教育并不专业,再加之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职业高中往往在文化知识上达不到普通高中的要求,在技术技能上比不了传统中专、技校的标准。这是一些人对职业高中评价不高的根本原因;二是一些职业高中在招生过程中抢夺生源、恶性竞争,将一些有过极端行为的孩子招进学校,又没有采取相应的教育和管理措施。这与招收“品学兼优”学生的优质高中形成了巨大反差;三是一些职高生没有升学压力,自我要求不高,还有个别学生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频繁交往。尽管这部分学生的人数不多,但其对职业教育的形象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从社会层面来说,不少职高生是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父母较好的关照,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多数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远不如普通高中,给老百姓留下了不良印象;一些媒体不恰当地报道了职业教育及其中的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使社会对职校生多了误读甚至出现了反感情绪。
如何撕下这些带有偏见的标签,在职业教育领域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培养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现代产业工人,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亟待实现几个方面的改进:
全面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增加在公共经费、校园基础设施、师资数量以及学生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提升,根据不同专业要求为职校生免费发放职业服装,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到职业院校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职业学校应该认识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急迫性和特殊性,改进并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实行“个性化教育”“差别化管理”等措施,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消除一些职校生身上存在的不良习俗,让职业学校成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地;
改变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聘用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工匠和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带进校园。
人们相信,随着职业高中教学管理的规范、政府投入的加大和社会关心关爱的增加,一些带有偏见的标签会逐步被撕掉,一批未来的“大国工匠”将不断从这里诞生。
来源:工人日报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