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违规实习须用重典
教育部日前通报了5所职业院校违规组织学生顶岗实习。通报要求,针对学生顶岗实习中易出现问题的重点环节,如学生报酬是否合理、专业是否对口、安全防护是否到位、“六不得”是否落实到位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一次深入摸底调研,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职校生实习中的潜规则,通常来说不外乎一个利字,一个乱字,由利生乱,由乱生利。部分职校把学生视为提款机,以伤害权利的方式获得利益。今年初,有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认为,职校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的问题,56.7%的受访者发现职业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63.8%的受访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唯利是图”。
滋生问题的原因,表面上看,是职业教育职业化程度不高的必然结果。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不理想,整体处于粗放状态。生存压力之下,违规顶岗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个别学校赚取利润的做法。
从本质上讲,学校之所以敢顶风作案,还是所受外部约束力太弱,惩戒机制未能发挥威力,违规行为未被及时制止并因此付出应有代价,获利与风险之间不匹配所致。通常来说,违规的风险太低、代价太小,就会让违规者无所顾忌。反之,若是对违规行为能祭以重典,既能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又能打中七寸让其有触及灵魂的痛感,其自然就会正视学生权利,让自己的行为规矩起来。
一个行业的规范,靠的是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结合。所谓内因,就是要发挥职校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恪守各种规则底线与法律红线,让自己的行为更规范。所谓外因,就是要加强外部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采取果断的干预措施,该纪律处分的纪律处分,该行政问责的行政问责,以达到用外因促进内因的效果。
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国内职业教育的最大差距在于不规范,教育模式未能实行校企一体、定点培养,所以职校生的实习往往呈现两极化态势。一方面是在学校作为主体的情况下,企业只是被动的参与者,缺乏热情,也没有配合实习的责任。另一方面,以小企业和小工厂为代表的低端行业,虽然对实习的人数没有限制,然而囿于自身条件,并没有多少实习价值,除了“走走过场”,难以对学生的能力真正起到提升作用。
同时,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时常缺位,尤其是对学生实习的管理,更缺乏制度性、体系性的约束机制。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2016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实习全过程管理,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规范。但从4月新规执行以来,各种违规行为依然不时出现,足以说明监管层面还需持续用力。
基于此,就需要从内到外,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对眼下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由分割化、自闭化教育模式,走向开放化和订单化,实现校企联办或者委托办学。另一方面,则要提升监管的效力与威力,在整合教育监督、市场监管、劳动仲裁等资源的同时,既要对违规学校采取停招、罚款等办法,从供给层面下猛药、出重拳,又要对用人单位实施行政干预,对违规用人的行为给予处罚,从需求层面砍断链条,再辅以权利保护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拥有自主维权意识,主动与违规顶岗实习作斗争,多方参与才能最终形成合力。(作者堂吉伟德,系职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