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瑞士双轨制教育是否能复制?
18岁的瑞士人罗宾并没有读大学。
在接受4年职业教育后,年满19岁他,月薪超过4000瑞士法郎。中国人眼中的“蓝领工人”,在瑞士可以享受和白领一样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尊重。
类似罗宾这种,不上大学的人,在瑞士有很多。这背后,是瑞士独特的双轨制教育。义务教育结束后,15岁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去职业教育,也可以去选择读高中升大学。两种选择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更愿意去接受职业教育。
这种独具特色的瑞士双轨制教育,也被认为是瑞士这个中欧小国成为世界“创新之国”、“工匠之国”的隐秘基因。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深入瑞士企业、政府、高校,深度解密这一教育体制背后的秘密。
蓝领的选择
3年前,初中毕业,15岁的瑞士少年罗宾放弃了升学读高中,选择了去伯尔尼的一所职业学校。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在瑞士,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两种选择,继续读高中升大学,还是选择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这也是瑞士独特的教育体制——双轨制教育。最终,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15岁的罗宾选择了后者,成为了职教学生,并且在瑞士知名的布勒集团当了一名学徒,岗位是绘图人员。
“选择职教,首先是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比同龄人更早的赚到钱。”在布勒集团,罗宾告诉来访的华西都市报记者。
职业教育的学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部分是企业参与实践操作。前一年,有两天时间在学校,三天在公司。后来就会变成1天在学校学习,4天在公司实习。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学徒实习的时间分为三到四年不等。罗宾的绘图岗位,就是四年制。
布勒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来访的华西都市报记者,公司目前有9个不同的工种,机械、自动化技工、网络和硬件专家、绘图员等6个工种是4年制教育。商业助理、工业涂装等岗位只需要三年。“第一年,一般是轮岗,学徒会到公司的多个岗位学习。之后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实习结束后,超过7成的学徒能留下来工作。“当然,如果他们选择继续学习,或者有了更好的选择,我们也全力支持。”
在中国,有些公司的实习生,除了学习之后,还要端茶倒水拿快递。有时甚至是无偿的。
在瑞士,即使“学徒”出身的“蓝领”,也能拿到高薪。在学徒期间,每个月薪资500-1000瑞郎,而职业学校毕业以后,每月薪水3000-4000瑞郎。同期学术类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是4000-5000瑞郎。布勒集团有关人士表示,随着工作经验的累加,学徒出身和本科出身的员工差距会逐渐缩小,比如一个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和会计,他们的薪水就几乎没差。可观的薪水、超高的就业率,吸引着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来瑞士“做学徒”。事实上,在瑞士,初中毕业后,选择去职业教育的在瑞士非常普遍。一组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瑞士人,在15岁后,会选择走进职校。
尊重市场
年轻人去公司当学徒?如何保证有充分的学徒岗位?政府要发挥什么什么样的作用?
瑞士联邦政府教育、研究与创新秘书处介绍说,在学徒市场,包括供求两方。供给方面,公司提供学徒岗位。需求层面,年轻人寻找学徒职位。而政府在其中担当协调的角色。确保要有足够多的公司提供学徒岗位,并且帮助年轻人选择就职公司。“当然,受经济波动,市场需求调整,对公司会有些影响。”为吸纳富有创造性的年轻力量加入,大概有40%的瑞士企业都会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徒制岗位,类似布勒集团这种大公司,可以为实习生提供294学徒岗位。
“这种双轨制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工作与学校学习相结合。”瑞士联邦政府教育、研究与创新秘书处有关人士介绍说,“许多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不愿再留在学校里,而是想早日进入职场。这个体系令瑞士年轻人的失业率非常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政府或者某一方拍脑袋决定课程或者项目的设置。瑞士联邦政府教育、研究与创新秘书处提供的资料,一个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每隔五年,训练内容和框架会根据经济、科技、环境的维度进行适度的调整,充分尊重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策略,帮助学生获得从事某项职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因为学徒的工作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回报,这种半工半读的双轨教育方式由企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而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教育也将青年失业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按照2015年的统计数据,瑞士的失业率仅为3.8%,在欧洲所有国家中比例最低。
基础职业教育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终结。今年5月份,罗宾就要迎来自己职教最终考试了。在布勒集团当了三年多学徒,他告诉记者,毕业后,并不打算直接去工作。“这些年也攒了一些钱,我想利用这些钱,继续去学习。”瑞士提倡终身教育理念,除了免费的基础职业教育部分,学校还提供高等继续职业教育部分,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主要面向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职场人士,年龄从22-50岁不等,课程通常设在晚上或者周末,最后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获得相应文凭。对此,业内点评说,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没有升学压力,整个社会尊重职业教育的氛围浓厚,这为瑞士制造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验是否可以复制?
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从某种方面来说,瑞士的工匠精神和创造力从双轨制教育中,受益颇多。
在多个场合,国内一些专家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振兴中国职业教育,瑞士这种教育体制是否具备复制的能力?
在中国西部四川省的德阳市,也进行了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探索。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的创新工程,德阳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携手国际制造强国——德国,瞄准国际市场,与国际先进生产力对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德阳提出,通过紧贴产业办职大、紧贴企业人才需求设专业、紧贴提高学生技能搞教学,制定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支持8条政策,与世界职业教育领先的德国、日本合作,采取整个培训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共建中德汽车学院、库卡机器人学院及西门子先进制造实训中心,德阳每年培养毕业生5000多人。
其中,中德汽车学院就设立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月4日,校长唐健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与德国达成双向合作的,目前已选派了多个教师到德国,学习多元制教育理念。所谓多元制教育,他解释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更重视的是学历和学位证两证。这种国际性的理念,意在形成一种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在校期间,通过考取资格证书的形式,具备从事未来职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跟着行业走。一是设置专业,由行业来决定。二是,可能内容充分与行业契合。
但是他也坦承,目前由于缺乏专业监测,行业设置始终具有滞后性。瑞士有关人士在采访时表示,瑞士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由企业、学校、社会各界的协作三大支柱组成,缺一不可,尤其是协作部分最为重要。
对此唐健禾也坦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在寻找合作企业中,更多的是学校在充当主力。“政府的作用更多的是宏观引导。”
瑞士联邦政府教育、研究与创新秘书处有关人士介绍说,校企合作在全世界都很常见,社会协作很大部分来自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对技术人才的认可和尊重,学徒可以从学校、家庭、企业、政府获得各种支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时半会学不来的。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