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教师“职称”的作用离初衷愈行愈远?

2017-05-30 原绿色 职教圈

“职称”是为了体现专业技术人才价值,调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地位和待遇而设立的一种制度。但现实生活中,职称不但没有起到它设想的那种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一个大麻烦。


首先,职称评定成了学校管理的一个棘手问题。职称评定手续之繁琐,工作量之重,考核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不量化没有说服力,量化又违背教育科学规律。学校按照几经修改的方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比较、计算,好不容易评出结果,总要有人落榜不说,还不一定能让大家心服口服。有的学校因为评职称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影响了学校的团结和工作,破坏了学校应该有的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其次,职称评定成了教师的一个沉重负担。不仅是工作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很多教师为评职称牵肠挂肚,惴惴不安,甚至低三下四,颜面尽失。评上了弹冠相庆,如释重负;评不上,似乎就成了人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有的情绪低落,有的失魂落魄。虽然也有部分优秀教师坚守气节不求人,没评上职称也很坦然,但这些人却反而成了别人耻笑的对象。


第三,职称和评职称那些条件和要求,把教师和教育工作带到了一个误区。教师们的工作好像不再是为了教书育人,很多人都功利地奔着评职称去了。干工作是为了要模范证书,上课是为了要优质课证书,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搞课题也是为了那个评职称的证书……一切都异化得让人触目惊心,甚至因此演化出了教育行政腐败(评模范),教育学术腐败(课题、论文、优质课和职称评定)等等。而一旦评上职称,或者最高职称,教师就像发条松了一样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代之以职业倦怠,工作努力、成绩好的却职称低、工资少,职称高的、工资多的却工作没动力、不努力,这样的倒置现象给教育管理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虽然有关部门多次征求意见试图改革职称问题,比如现在中小学可以评正高了,给很多人带来了新的目标和希望,但仍然走不出工作为了评职称的怪圈。


为什么教师们对评职称如此重视,又如此纠结?实在是因为职称承载了过多它本不该承载的东西,它承载不起的东西。职称现在既是教师能力的一种象征,又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更是工资分配的一个尺杆。换句话说,职称已经成为一个标杆,把教师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实,职称不过就是另一张文凭罢了。工作前的能力看毕业文凭,工作后的能力看职称。高职称只能证明你有这种能力和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着你工作就一定努力,你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好。你的工资应该看你的工作怎么样,要看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德、能、勤、绩。所以,我认为把职称和工资分开也许是解决职称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或者,至少不要让职称来完全决定本应由工作情况决定的工资。让职称回到“文凭”的本来意义上,在同等工作量和成绩等情况下,高职称的教师多一点儿也说得过去,毕竟教育工作不能完全量化,教师素质高低对学生的隐性影响也有区别。


让职称回到它原来的位置,让工作来证明职称的称职,让工作好坏(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决定工资的多少。这样,广大教师就会更加看重工作,更加重视工作的好坏。当然,有能力的话,还是要追求高职称的,就像追求高文凭和荣誉一样;力所不及的,只要好好工作,也能领到应有的工资。


(作者为河南省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校长)


来源:南方周末

大家都在看

课堂教学中的“为”与“不为”

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宣传传播作品征集公告

判断教师待遇好转的五个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