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十大困难 多数职业院校面临招生难
在北京市生源数量处于低谷的前期下,公办高职尚且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民办高职更是雪上加霜。应尽快制定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收费标准,鼓励职业教育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发挥资源优势,打开校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调动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当前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学科型人才培养、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受就业政策、待遇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家长都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升学的“最后选项”,错误的观念认识和政策导向问题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
近几年北京生源数量逐年减少,多数职业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
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看,北京市职业院校招生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北京市高职院校招生34611人,2016年下降到26960人;2014年北京市中职学校招生44557人,2016年下降到35483人。从目前北京市生源状况看,明年将到达谷底,之后才会慢慢逐步反弹。
北京市民办高职的体量与公办高职大体相当,但发展状况普遍堪忧。近年来,本市虽然出台了一些促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在政策执行和落地方面做得还不够,除北大方正等少数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尚可以外,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高。
从学生数量上来看,每年的招生数勉强可以维持民办高职自身运转;从学生质量上来看,很多民办高职需要降分录取才能更多的完成招生计划。在当前本市生源数量处于低谷的前期下,公办高职尚且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民办高职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北京市没有一所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师范院校,现有教师大都毕业于学科型高校,新进教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这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不相符的,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应尽快兴建或改建一所面向北京、在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师范学院,承担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任务和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
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的支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目前许多企业过度的强调自身利益,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而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也不到位,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积极,不够主动。不少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举办几场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校企双方还是两张皮,离相互交融,深度合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未来北京产业发展的趋势就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此外与城市副中心配套的还有高端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等产业。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步要加快对紧缺人才的培养,重点扶持急需的学前教育、老年护理、信息安全、高端商务、财经金融等专业的建设。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都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差无几,与社会实际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在学校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着无用的内容,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到企业以后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再培训。
北京作为国际交流中心,其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当前北京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受到政策的限制较多,无法得到更快的发展。建议放宽职业院校教师赴国外学习交流、培训进修的限制政策,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有序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及培训课程,为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保证社会就业、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家庭生活品质。应尽快制定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收费标准,鼓励职业教育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发挥资源优势,打开校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调动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要从服务学历教育向服务终身学习转变,建设开放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功能并举。
职业教育保障力度需多方面加强。一是投入机制亟待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拨款体制不一,难以统筹管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低于培养成本,中职学生低于普通高中学生,高职学生低于普通本科学生;学费偏高,学生负担较重;二是相关政策缺乏统筹。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资质缺乏平等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尚未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接收借读学生权利不对等。相关部门领导对职业教育认识不一致,有些区县尚未达到法定的职业教育投入标准。
来源:信报网
大家都在看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