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唯恐当“笨人”所以固守老套路?

2017-07-14 文双春 职教圈

马云最近在一场演说中说看不起某些老师,因为这些老师喜欢老套路,“一些老师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换过教案。这个教案以前这样现在还这样。”他拿公司作对比,“如果一年不进行调整,一年不进行思考,愿景不能变,一年不调整我们可能就没了。”有人认为马云有鄙视老师之嫌,而作为教师队伍一分子的老文则认为马云说的很中肯、很在理。老文前不久分析过大学老师为什么喜欢守旧和怀旧,也招徕不少砖头。其实国外对这一客观现象一直有研究,只是在我们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中,大伙很难接受别人说老师的不好或不是。


老师们为什么喜欢老套路、特别是教学上的老套路?为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学者Lauren Herckis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呆了一年多时间,深入课堂,深入老师群体,并阅读老师们的电子邮件。她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老师们不愿尝试新生事物只因害怕在学生面前显得愚蠢(Lecturers are simply too afraid of looking stupid in front of their students to try something new)。也就是说,老师们固守老套路只因不想当“笨人”。


据称,卡内基梅隆大学产生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教学研究成果,但这样的研究成果连该校自己都基本上不会采用。例如,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系主任Richard Scheines透露,一门统计学方面的在线课程已被证明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让学生节省一半时间,但不被该大学的统计系使用。联想到国内如火如荼的教改研究,既然研究成果连自己都不会用的,那为什么还要做呢?莫非是纯粹为了发论文、为了报奖?


Herckis博士还通过调查和访谈测试老师们的态度。她跟踪了4个教改项目的进展,其中两个失败了。她发现,一个绊脚石是,获得学生好评的愿望对老师们的创新意愿构成了风险,也就是说,让学生评教抑制了老师们教学创新的意愿。然而,老师们不愿创新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显得愚蠢。一位老师说,头号挑战(No. 1 challenge)是确保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不难堪。老师害怕被学生认为蠢,就像学生害怕被老师认为笨一样,教和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Herckis博士还发现,许多老师特别喜欢继承其从前的老师甚至其父母的教学方式,把它们视为“传家宝”。一位被采访者告诉Herckis博士,他最想仿效的是1975年教过他的一位激情万丈的老师。此外,老师们如果不得不改变,他们更可能对自己提出的改变有热情,而不是接受别人尝试和检验过的做法。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普遍有一种虚幻的优越性(illusory superiority)。之前有研究表明,论教书,9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于本校的平均水平;论育人,人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品德高尚。可见,想要老师们改变自己的看法、接受别人的观点,基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参加过教学研讨会,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研究结果确信无疑。说两个老文的亲身经历。一场十几人的小型座谈会,就某个话题研讨,规定每人发言不超过三分钟。第一位发言者很谦虚:“我是来学习的,本不想发言,既然主持人要我说,我就简单说几句吧!”本不想发言的这位老师最终简单说了约半堂课时间,完了依然很谦虚:“我就简单说这么多吧,把时间留给大家。”第二位、第三位发言者基本上是同样套路,都是以“简单说几句”开头,以严重拖堂结束,最终,少数人用“简单说几句”让多数人千言万语没法说,一场座谈会变成三个人的专场报告会。还有一次大会报告,全部报告结束后临近中餐时刻,主持人请大概理事长级别的人对上午的报告作个总结,理事长很谦虚,一个劲地摇手说不讲了,但在盛情邀请下还是上台了。他先看了看手表,说“吃饭时间到了,我只简单说两句!”谁知一获得简单说两句的机会,他老人家就足足说了半个小时以上,硬生生全然不顾饭菜摆在桌上已凉了,最后以“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里吧”结束。论教学,人人有话说,个个说得好,最终究竟以谁说的为准,估计神仙都摆不平。


有学者指出,许多国家的大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有压力,这些大学试图推翻陈旧、无效的教学方法,但困难重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也许是老师门抗拒教学改革的最有力理论武器。大约20年前,临床医学创造了一种在其整个领域施行的“实践科学”(implementation science),考查医生们是否采用了最好的实践;今天,大学如果要推进教学改革,可能也需要这样的强行措施。

来源:科学网博客


相关阅读

大学老师为什么喜欢守旧怀旧


有呼吁:大学要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但身处大学,时常感觉很多老师别说做引领者,甚至连跟跑者都不愿意做,他们最喜欢守旧和怀旧。大学老师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老师们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守旧怀旧迹象。


从教学上看,大学老师喜欢守旧似乎是情有可原的。例如,他们希望所教课程、所用教材最好一百年不变,这样,一个教案或一个PPT就可管到退休,甚至可作为“传家宝”传给后来人。大学老师抱团取暖、同病相怜时,诉苦或抱怨最多的是什么?最常听到的是,这学期又要上新课,学校出幺蛾子又要搞什么教学改革,这不纯粹折腾人嘛,等等。


至于怀旧,大伙不难听到老师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如何每况愈下、孺子不可教也。他们是如何得出这种结论的呢?自然是有对比才有差距。跟谁对比呢?当然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光荣历史作对比。你是否常常听老师们坐而论道“我们那时如何如何”?大学老师大多有用自己学生时代的得意面映照现在学生的潜意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怀旧,也是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无奈和悲鸣。


最近有研究表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遭受大多数大学老师的抵制;之前的研究指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唯独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最小,即使有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也来得最晚。可想而知,这与老师们众志成城般守旧和恋恋不舍般怀旧不无关系。


大学老师在科研上是否也喜欢守旧和怀旧呢?这从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的名言中可见一斑:“新的科学真理不是靠说服反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而主要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了,熟悉这一真理的新的一代成长了。”这里提供两个观察点。


一是大学里的年轻老师,他们博士毕业离开导师后,有几人独立开展真正区别于导师的工作?依老文所见,年轻人参加工作后,大多沿袭导师的研究方向要钱(拿项目)、招人、建生产线,扩大再生产。有时候受雇单位可能完全没有支撑年轻人“建厂”的能力或规划,他们会改弦易辙吗?很难!他们大多宁死不屈,宁愿做个“祥林嫂”,逢人便诉说自己没得到支持、没条件做事。


二是中国的一些大学为什么要设置很多学院——基本上一个一级学科甚至一个二级学科设置一个学院?为什么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老师分散在好几个学院而不聚在一起?从学科发展考虑,为什么不调整呢?其一,在老师们眼里,人人都在从事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都值得办一个学院,至少应组织一个航空母舰式的大团队(一篇芝麻大的论文有M个等同第一、N个共同通信作者,体现的就是中国式团队精神)。其二,当一位老师在某个科研领域耕耘了一阵子后,便“故土”难离了,即使那块土地已种不出庄稼了或种出的庄稼已不值钱了,他还是要种、要挑到市场上去卖的。所以,在大学里搞院系或学科调整,比在城中心搞拆迁还难。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学老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当属“上智”。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万世师表孔子就预言,大学老师跟特别愚蠢的人一样——不移!不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守旧,守不住时就怀旧。


大学老师为什么喜欢守旧和怀旧呢?在老文看来,这既有普遍的人性,也有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固有属性所奉献的因素。


其一,人都有一种虚幻的优越性(illusory superiority),即对自己高估的一种心理。大学老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别人育别人久了就像领导当久了一样,更加剧这种心理,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真理,是多么的伟光正,何须改变?有研究表明,论教书,94%的教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论育人,人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品德高尚。有人说,你想改变领导的看法,除非你是领导的领导。同样,你想改变老师的看法,除非你的水平在老师之上。但问题是几乎没有老师认为别人(特别是同单位或同部门的人)的水平在自己之上,所以,改变老师比改变领导还难。


在学生面前,老师们虚幻的优越性可能就转变成实在的优越性了。大学老师常常有种时空错乱,一方面把学生当成不懂事的孩子,所以随便抓一把自己拥有的旧东西便足以教学生了;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成像自己一样的成年人,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去掌握新东西,最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大学老师自己守旧怀旧却常常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原因。


其二,人往往还有一劳永逸的惯性和一本万利的幻想,所以放弃自己已驾轻就熟、如鱼得水的那一套,于情于理来说,谈何容易!经济学上有个沉没成本谬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投入的成本越高,越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而难以脱身。例如,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走进电影院发现那场电影非常糟糕,但你可能仍然要浪费时间把电影看完,因为你不想“浪费”你已付出的金钱。做科研的大学老师尤其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谬误,因为一方面做科研需要大量投入,另一方面科学上常常有许多意外收获。


其三、最高级的守旧怀旧牵涉到立场之争、领地之争、尊严之争。以论文为例,写过论文的人都有体会:论文既是心血和汗水,更是立场和领地,岂容他人轻易否决!文科老师歌德曾经论证理科老师牛顿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是错误的。在谈到某些教授仍在讲解牛顿的学说而不是他歌德的学说时,歌德说:“这并不足为奇,那批人坚持错误,因为他们依靠错误来维持生活,否则他们要重新从头学起,那就很不方便。”今天我们已知道,歌德对牛顿理论的批判是错误的。但是,歌德对“某些教授”的评述,即使放到今天的大学里,却也是恰如其分的,尽管今天的教授们讲解的是正确的科学。当然,歌德本人在批评别人的同时,证明自己也是一个守旧和怀旧的人。


大学老师有没有不守旧怀旧的呢?当然有,否则,教育就不可能发展,科学就不可能进步。总体而言,老师当得越久越守旧怀旧,在某个领域付出越多越守旧怀旧。这就像唱卡拉OK,年轻人喜欢唱新歌,老同志大多喜欢唱老歌,而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同志,都喜欢唱自己最熟悉的歌。历史表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终靠那些不守旧怀旧的人,如爱因斯坦老师、普朗克老师。


来源:科学网博客

大家都在看

暑期培训,能多听听老师的心声吗?

12部关于老师的经典电影,暑假一定要看!

哪些因素让老师无聊却忙碌?“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调查报告这么说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