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挑战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未来教育对教育的内容、方法产生挑战的同时,必然会对教育的主体——教师产生尖锐的挑战。
首先是对教师使命的挑战。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被作为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任务,但在教育内容多元化、综合化、能力导向和教育方法手段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反映现代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未来教育师生之间单向传授的关系变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面对网络化社群交往的普遍化,教师的单向传授无疑将被师生的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所替代。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人是信息发出者,人人是交流主体,一人讲授、众人倾听的空间将越来越窄;未来教育教授传授单一结论的特性变了,信息渠道的无限广阔,信息内容的无限丰富和信息传播的无限快速,用一种观点、一种声音、一个结论统帅教育过程将无法继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一个问题多种答案将成为常态;未来教育内容的单一信息来源更是变了,教师、教材、教参作为教育内容唯一的信息来源将被丰富多样、多途广泛的信息来源所取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整合与辨析,信息的选择判断和利用能力成为比信息本身更重要的能力。
其次是对教师教育功能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性质和作用认识的加深、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关于教育、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培养已成为广泛共识,并被写入国家教育文件,出现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但是,由于教育传统和考试选拔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知识性传授、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仍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据估计,现在教师工作内容的70%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完成,于是有人惊呼:教师将严重失业。对此,我们既要有所准备又不必太悲观,恰恰相反,简单重复的劳动被技术取代之后,教师的工作内容将聚焦于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
更复杂的教学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以解决复杂问题。学科分化、分科教学仍然是现在主要教育形式,随着单一学科知识、简单问题解决逐渐为信息手段所取代,复杂性教学将更依赖于人的教学;更富于情感性的教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机器教学的短板。
高情感需求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情感交流和情感成长比知识获得更重要。传统教育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及应试压力,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学生情感世界的苍白是普遍性缺失。而教师的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被信息技术替代以后,才更有可能从事一个大写的“人”的教育工作;更指向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想象力培养的教育,这些,既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明显不足,当机械的、简单的、标准答案的教育更多由技术手段完成之后,教师才有可能更多地从事创造性、艺术想象性的教育。
更具互动性的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教育中构建新的世界。知识是现成的、由他人创造的,学生只是知识“容器”的观念在未来教育中将被彻底改变。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师生教学活动既是既有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互动产生知识,互动创造人生。
再其次是对教师生活方式的挑战。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基本习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观念中,学习是为了工作,读书、学习,进行知识的储备,是为了将来生活、工作的需要,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社会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改变生活方式的要求,同时也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信息化之前人们的通讯方式主要依靠写信,后来主要依靠电话电报,现在手机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在未来教育形态,教师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必将成为伴随教师人一生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人生的永久性体验。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改进学习方式,也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查名单、找干货、看点评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