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议 | 中小学校领导职数真的过多吗?

2017-09-03 罗义安 职教圈

精简领导管理队伍,减轻学校负担是关键


如今一些中小学的校领导过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近日,有网友向媒体反映称,海南省一所乡村小学设置校长、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领导岗位16人,其中校长就有5人。有媒体评论道,领导岗位多,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中互相推诿扯皮,还损害了教师们的切身利益,影响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管理人员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大,是不争的事实。但管理人员并非个个悠闲自在。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带的是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他们既要在教学岗位上尽智而为,又要在管理岗位上尽力而为。笔者的一位朋友是一所小学的教科室主任,周课时并不比其他老师少,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老师一起“磨课”。双休日或整理课题资料,或学习充电,很少给自己放假,每天几乎是超负荷运转。


不可否认,无所事事的管理人员也肯定存在,但悠闲自在只是极少数管理人员的状态。无官一身轻,学校管理人员虽然不是什么官,但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不轻松。管理岗位和教学岗位二者要兼顾,都不能缺位;管理角色和老师角色二者要交替转换,不能演砸任何一个。


有媒体调查显示,超9成的校长表示,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会议培训、安全管理等事务,已让他们饱受困扰。74%的校长每天在此类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为1-4小时,20%的校长甚至表示,每天要用5小时以上去为检查、评比等事务操劳。评比、检查等外界干扰已经影响到校长办学,35%的校长认为办学精力严重被消耗。更为严重的是,许多评比、检查与教育无关,超9成校长每天都在做非教育工作。


校长如此,学校的其他管理人员也如此,必须应付各类检查、评比等事务性工作,以及临时性工作。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不得不负重前行。因而,管理人员表面上看好像很风光,但实际上他们也有难言之隐。


即便如此,学校精兵简政也势在必行。否则,消耗的是管理人员的时间,浪费的是教育资源,影响的是学校发展。


精简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要减少那些形式主义的检查和评比,以及与教育无关的创建活动和考核验收。减轻学校负担,是精简学校管理人员的前提。学校精兵简政的成败,取决于事务性工作减少与否。事务性工作相应减少,管理人员才可以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返回教学岗位,专门从事教学工作。


如果不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减负不到位、不彻底,那么学校精兵简政只会是“一阵风”。风声过后,过不了多久,被精简的管理人员又会因“工作需要”而“官复原职”,重新回到管理岗位上。所以,如何将精兵简政落实到位,考验的是学校基层的智慧。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相关思考

中小学校领导职数过多,只是个表象问题


近日,有网友向媒体反映称,海南省一所乡村小学设置校长、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领导岗位16人,其中副校长就有4人。有媒体评论道,领导岗位多,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中互相推诿扯皮;还损害了教师们的切身利益,影响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一所乡村小学设置管理岗位16人,表面上看,这个数字确实偏大。但笔者认为,一个表面上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一所中小学校的管理岗位究竟多少适宜,不能单纯从数据和比例上看,更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后,才能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


当下,中小学教师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一个字:忙。一位办公室主任说:“感觉上班忙,下班也忙,一学期忙得不知怎么过来的!”忙,确实成了老师们尤其是学校各部门领导的工作常态。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现有学生470人,教职员工55人。学校有年级组长3人,处室主任6人,副校长2人,工会主席1人,校长1人,另配政教员、教务员、校务员、总务员计4人。管理岗位总数达17人,正与文章中所指那所学校职数相当。然而,笔者要说的是,这些职数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岗位都是因势所需,因事而设的。


一个管理岗位究竟有多大工作量?以本人的岗位为例,每周除承担3个班共9节课教学任务之外,还负责学生资助、评先表模推荐、党支部宣传、学校工会、学校特色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等。那每一项工作的工作量又有多大呢?选取其中的学生资助工作来说,包含制定方案、班级摸底、组织申报、走访核实、到帐流水信息回收、发放情况公示、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工作总结等近20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实行“痕迹管理”,如拍照、摄像、相关纸质资料收集等一项都不能少。之后,要随时准备迎接县、市、省级等相关部门检查。


所以,少数教师或许对部门工作还停留在多年前的认识上,对新时期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节奏及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细致了解,以致于得出“人浮于事”“领导职数过多”等片面的结论。


那么,能否像一些网友所言将这些事务性工作集中到少数几个专职领导身上?这个问题,从理论上看似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是不科学的。


因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大多数教师希望在学生成长的同时,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同步发展。假如某教师自己甘愿长时间离开教学一线,长时间丢掉自己的学科教学,这无疑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假如学校校长有意识对一些教师做出这样的安排,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把非教学事务集中到少数人身上以精简职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惟有适度分流、共同参与,才能确保管理与教学两不误。


回到问题的焦点,是不是所谓的领导就一定会多分得一份“名利的蛋糕”呢?事实也并非如此。


先说“名”。我校的评先表模、晋升职级、年度考核等都是严格与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为依据的。换句话说,不再是“评”优秀,而是“算”优秀,即用分数说话,而且教学实绩占60%、考勤10%、教学技能10%、师德20%。从比例上看,领导干部从哪个考核项目都没能“讨到更多的好”。


再说“利”。自从执行发放绩效工资以来,尽管人均总额上调了几次,可各个管理岗位津贴一直没有随之上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亏损了一线学科教师而伤及了学校中的贡献主体。比如一直执行的标准是:班主任津贴160元,校长、副校长、工会主席津贴130元,处室主任津贴110元,教务员、政教员、校务员等只有60元津贴。与中学一级教师每月人均800元绩效工资相比,一名领导干部又从中多分了多大一杯羹呢?


当然,既然问题被提了出来,也可以为少数中小学校的人事任命提个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是要加快调研工作。精简领导职数的确是有工作可做的。比如,可以多提拔任用一些勤恳耐劳、技术过关、文字功底扎实的教师担任部门领导,既能减少职数,又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后备干部培养。鉴于这样的“全能型”教师严重匮乏的现状,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指导,强化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以顺应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给年轻教师搭台子、压担子,发现并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三是要加大校务公开力度。之所以一些一线教师会产生“领导职数过多”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部门工作透明度不够有关。所以,学校各部门布置工作时,切忌一味图简单,宣传面尽可能面向全体。给广大教职人员一个明白,还领导干部一个清白。



作者:张家海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查名单、找干货、看点评

大家都在看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职业教育

娶女教师有多幸运?

研究揭秘:高校教师有多努力?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