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称制度改革应着力解决“僧多粥少”难题

2017-10-04 罗义安 职教圈


近日,湖北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规范岗位聘用工作的通知》,率先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可评正高职称了。


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可以评正高职称,这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然而这一利好消息,却没有产生“蝴蝶效应”,许多老师对此并不关注,似乎与自己无关。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项职称改革措施只能给极少数的老师带来福利,却不能给大多数老师带来实惠。


近年来,教师职称制度有了比较大的改革,小学(幼儿园)老师可以评副高级教师职务。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符合条件的老师非常多,可指标特别少,一百多名老师竞争一个副高职称指标的情况,并不鲜见。僧多粥少,符合条件的老师多和指标少的供需矛盾突出,使得副高职称对于大多数小学(幼儿园)老师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不得不放弃评副高职称的念头。由于正高职称的指标更少,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这一利好消息不感兴趣、不关注。


职称制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绝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对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不抱希望时,那么这项职称改革措施则难以产生“鲇鱼效应”,也一定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此,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不应止于小学(幼儿园)老师可以评副高和正高职称的问题。在打开中小学教师可以评副高和正高职称的通道后,重点要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即满足更多老师的愿望,保证那些符合评聘条件且德艺双馨的中小学(幼儿园)老师能够评上副高或正高职称。至少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只要自己努力工作,且取得优异成绩,就能够评上副高或正高职称。


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更要出台倾斜政策,适量增加小学(幼儿园)副高职称指标,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尽早评上副高职称。只有大多数老师能够享受改革的福利,职称制度改革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够产生“鲇鱼效应”,也才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促进其专业发展。如果副高和正高职称总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职称制度改革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查名单、找干货、看点评

大家都在看

推进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人员名单

公示 |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职业学校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