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优秀班主任梅洪建:影响我最大的十本书
十本书与我的成长路
“读书,不一定是要吃透每一本书,但一定要在阅读之后提取可以播种的种子。”记不起这是谁的名言了,但它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我梳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十本书的时候,虽然无法详细回忆出书的全部内容,但它们却实地深刻地影响了并影响着我。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愿意当老师的人,因为心底里感觉最教师是最没出息的事情。
你想不到会有这样一幕:“樊校长,我建议学校给每位发一本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这本书会让所有的老师爱上教育的。”
这是2004年春天,懦弱的我冲进校长办公室对校长讲的一段话。是的,我性格里懦弱,从来没有勇气和校长去搭一句话,可是,那天我竟然勇敢一把,让我勇敢的动力之源就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您会懂的,就是这本书让我彻彻底底地爱上了教育。
转眼13年过去了,书中的具体细节已经渐趋模糊,我甚至不记得李老师在那本书里阐述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只记得很多个夜晚,李老师的文字中流淌的一个个故事和点点滴滴的爱与责任打湿了我的枕角。是的,爱与责任的种子在我的内心悄然发芽,我甚至觉得一个人不做教师是最大的遗憾,因为你爱上了教育,你就爱上了美好,也就赢得了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因为李老师说:“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因为李老师用他的爱心、责任与童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依恋和爱戴,演绎了人世间最温情的美好,我也一定用我的爱心赢得学生的依恋和爱戴,那么我就一定是最有尊严感的人。
是的,有尊严,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何况,我不想做教师的很大原因,就是自己“胸怀大志”,认为自己是可以影响更多人的“人物”。李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于是,我的“雄心壮志”有了支点。
当尊严感和存在感都有了支点的时候,我的职业也就有了支点。
主动建构的开端如若情感可以取代一切,那么我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因为《爱心与教育》给我播种了爱教育的种子。但是我只学到了李老师爱的表皮,而没有学到实质。
遇见孙绍振老师的《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5月出版)和陈晓华老师的《班主任突围》(陈晓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之前,我只知道去爱,也就是感情的付出,而没有思量过爱的更丰富的内涵——例如让孩子在你的课堂上感受到课堂的美,在你的班级感受到幸福。
孙绍振教授的《文学性讲演录》第一次打开了我语文审美的大门,让我懂得了深入创作者的内心去体味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小说创作的错位之美,懂得了远距离的美学价值,懂得了散文情感维度文学文本的微观分析,让我从文本的意的重视,转向了文和意的结合。自然,我的课堂的高度和精巧度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您会明白,遇见了孙绍振,也就开始了我的语文专业化发展之路,懂得了主动建构自己的课堂。从此起步,直至我获得了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并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的荣誉称号。
遇见陈晓华老师的《班主任突围》几乎和遇见孙绍振老师的《文学性讲演录》是同时。尤其是陈老师的“部落”建班的路径,让我明白了原来一个班级构建还可以有如此精妙的存在。是的,就是跟随者陈老师的脚步,我走向了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构建。
我学不来教育大家的能力,但是他们为我打开的那扇窗才是最珍贵的收获,因为透过这扇窗我可以看到更远更多更美风景。
敬畏孩子使我在起航其实,当我开始了自己主动构建的时候,我已经“小有名气”了。如果不是遇见孙瑞雪和她的《爱和自由》(孙瑞雪著,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7 月出版),或许我就停在了那里,更不会提出“俯下身子做教师”,自然也不会有后来我的“培育-发展”教育理念的出现并在实践中绽放花蕾。
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接触了蒙台梭利的成长圆环说。在这个成长圆环中,孩子处于纯净的蓝色区域,他们会自发地往内圈的红色区域靠拢。而红色区域就是我们教育趋向理想的真善美境界。成人则处于蓝色区域外侧的白色区域,和蓝色区域自发向内靠拢相反,白色区域的人会向外侧倾斜,而外侧是深红色区域,是一个酗酒、犯罪、神经病患者所处的区域。
是的,就是这个成长圆环的出现以及我女儿的种种让我惭愧的行为,让我的心灵产生了极大震撼。记得那天因为一件小事儿我向女儿大吼了一通,结果几分钟之后,我在旁边怒气未消,她却递给了我一杯牛奶说:“爸爸,你喝吧,我原谅你了!”女儿的声音很柔,但对我心灵的震撼力却很强。处于白色区域的成人,谁给我们的权力去规范哪怕是引导孩子的成长?教育绝对不能是规范成长,而应该是成全成长。
看到了太多教育的悲剧,很多都可以归因于老师的自以为是,而不是懂得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前提不是敬,而是畏。教师应该对孩子的成长心怀畏惧。因为畏惧,才会慎重;因为慎重,才不会自是。
畏到极处才是爱!
是的,懂得了敬畏生命,我才开始了新的构建,开始了新一段的成长。也第一提出了属于梅洪建的概念——班主任的工作本位。将班主任的工作定义为“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搭建平台,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动起来就是让孩子活动丰富灵魂舒展,更加全面自由地生长。
走向教育生态的构建在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中我遇见了“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的、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的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受。“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受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润泽”真好,润泽的教室真好。如果我能构建这样一种美好的教育生态,那该是多么好的事情,我的孩子们该有多么幸福!
可是,如何构建?润泽的教室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佐藤学先生给予我们的还是太少了。于是“如何”和“怎样的特征”就成了我的新探求。
很幸运,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我的好兄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新春先生。因为先生和卡尔·罗杰斯的渊源深厚,他推荐我去读卡尔·罗杰斯,并且从《自由学习》(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著,王烨晖译,伍新春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03月出版)开始。是,就是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润泽教室的一些其他特征: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书中罗杰斯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近代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完全扼杀求职的好奇心,这真是一个奇迹;为了保护好好奇心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鼓励以外,最需要的是自由;没有自由,它必定会夭折。”那么“自由”就应该是润泽教室生态的另一个特征了。
在《自由学习》的精神世界里,我沉浸了,不想出来。但是,我知道,还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正如所追问的“如何”。
阅读,需要一种能力,就是把自己所读过的作品贯穿成一条线。正如在《静悄悄的革命》和《自由学习》中,我试图完善理想的教育生态的特征一样。在对二者的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相似点——合作学习。滥觞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合作学习,似乎和我追寻的教育生态有隐秘的联系。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合作学习”的探究中。
这个阶段,我遇见了刘玉静和高艳老师主编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刘玉静、高艳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08月出版)。坦率地说,这是一本合作学习的资料汇编。编者让人尊敬之处在于她们不去表达自己的立场,而是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是的,在这本书里,我遇见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哥拉斯。遇见哥拉斯就仿佛遇见了我前世的情人,让我的世界一下子豁亮了起来。
哥拉斯说:“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那么教育,就是要创造可以给孩子们归属感、成长力、自由和快乐的教育情境吗?归属感,不和佐藤学先生的“润泽”有紧密的关联吗?自由和快乐不就是《自由学习》的核心内容吗?成长力不就是卡尔·罗杰斯主张的“促进性”吗?
不管您是否认同,我瞬间感觉自己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于是我决心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态了,这种教育生态我认为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人性的温度、自由的空间、向上的力量和无穷的创造力。
所有的美好,遇见人间,总是会打些折扣的。超现实可以文学的世界里,现实却是我们脚板踏着的土地。
有了自己理解的四个特征的教育生态,我勇敢地在自己的班级里实践。前期,我赢得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的赞誉,因为孩子萌发出来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前所未有的。可是,当分数冰冷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理想就有了裂缝。很多人说我是个聪明的人,其实我很笨,只是我不是一个看见缝隙就放弃的人,而是一个懂得补缝的人。
如何在如此美好的教育生态田地里生长出分数,是我必须面对的现实。
教育出口的探寻读到这里,您一定了解我了。是的,如您所料,我又开始了新的追求,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对接点。
出发,就会遇见。
在思考之后,我就出发了,就遇见了《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著,杨彩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出版)。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把孩子的主动学习放在了教育的首要。我认为,这是方向,因为学习最终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将来的发展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于是,我相信翻转的趋势,但也认识到了它在中国落地的困境。于是我继续思考如何才能规避不足,而让它与我们的土壤相融合。
于是我追问:课堂变革需要什么条件?班主任工作最终又是为了什么?
后来我终于明白,班主任的班级生态构建,其实就是为“翻转课堂”的“前置性学习”做基本的铺垫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工作做铺垫,课堂变革的所谓自主、合作、探究都会打折,甚至难以实现。例如,没有好的班级生态,孩子们会自主学习吗?(当然,有人会把自主学习放在课堂上,我不去辩论,因为自主学习高大上的说法叫前置性学习,最通俗的说法叫预习,预习放在课堂上,合适吗?)
这本书开启了我“前置性学习生态”构建的窗。也就坚定了我的判断——教育突围的路径一定是把班级生态变革和课堂变革结合起来。脱离了班级生态变革,课堂变革将是无源之水,没有课堂变革做目标班级的生态变革将削弱了价值。
为了适应自己的判断,我再一次回归到了《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中。这次,我发现了我认为的合作学习的最关键词——互赖。
于是,我在自己的班级里构建一种满足我对理想教室生态的四个特征的基础上的“互赖”生态。让“结构互赖”、“情感互赖”、“过程互赖”、“促进互赖”、“评价互赖”等五个支架,构成我认为的教育突围之体系。
诚然,您能想到的,我赢得了分数的提升。或许就是因为理想的教育生态和分数都出现了,我被教育的同行誉为“从实践走向理想的最佳名证人”。“最佳名证人”愧不敢当,但我真诚地感谢对我努力的一份认同。
一辈子总要做一次傻瓜
我知道,我所阐释的是无法服众的。其实我也没想服众,因为我只想阐述在这么多书的指引下我的成长历程。
说实话,我是有自己梦想的,但梦想的实现不可能一直靠着别人的引领。克里希那穆提说,人总是孤独地靠近上帝。我知道我靠近的不一定是上帝,更不敢把自己抬高,我只是引用这句话表明有时候需要独自探索而已。遇见了《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艾米尼亚·伊贝拉著,王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出版)我仿佛遇见了知音。《逆向管理》表面是一本管理学的书籍,而实质在于告诉我们“只有实践了,你周围的环境才会变,你的周围的环境变了,你的思想才会变,思想变了才会有心的识见”。和我们通常的理解的理念变了行为才会变相反。
不管谁对谁错,我是决定实践了。因为先前的实践已经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感谢万玮老师,他推荐我读木村秋则的《一辈子总要做一次傻瓜》(木村秋则著,吴鑑萍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08月出版)。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木村秋则因妻子对农药过敏,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在近代引入农药之后,所有的苹果品种都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一旦停止农药,对苹果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开始,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最终采摘到两颗苹果,足足用了10年。这十年里没人理解,很多是说他是傻子。他穷困潦倒,惟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但他没有放弃, 20年后,木村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枯萎飘香成为水果干,专家连连摇头称不可思议。他的苹果太好吃了,全日本人都在疯抢,“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木村给与了我无穷的动力,让我懂得了坚持有多么重要,无论过程中遭遇了多大的苦难。人有时候是需要点傻的,如果自己认定了的方向,傻那么一次又如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知道,与这么多美好的书相遇,我无法完全吸纳个中美好,只好强颜说句:我取了十瓢,因为它们浇灌了我的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