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芳芳:怀念外公

2017-03-26 侯芳芳 当代作家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1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心有灵犀,亲情之间难道真有那种无言的契合和惊人的感应。外公去世了,他离开的那一刻,恰是我那天和同事们喝完酒最难受的那一刻,记忆中我从未有过的那种难受。尽管85岁算是喜丧,但我仍然难掩悲伤,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外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虽然外公有知识、有文化,但一生清贫,几无建树,我经常嘲笑他是“孔乙己”,唯一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茴香豆的“茴”不折不扣会四种写法。在外公力挺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理论教唆之下,我经常大摇大摆、理直气壮的“窃”别人家的书。外公经常考我们一些难题,比如“鸡兔同笼”如何算?“立马分油”怎么分?然后再耐心给我们讲解该怎么算、怎么分。6岁那年,我算出了外公的考题:“一进门,就上炕,席子比炕长一丈,折回来,双铺上,炕比席子长一丈,问几丈的席子几丈的炕?”外公很是惊讶,他的六个儿女,十来个儿孙,外公称我是最敏捷聪慧的一个孩子。

外公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他指挥着家中所有的礼义规矩,婚娶婚嫁、接人待物、乔迁开业要讲究什么,注意什么……整个家庭不得不从,也不得不服。的确,外公的学识渊博,见识广泛,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但是随着我的渐渐成长,外公不敢小觑我的意见。遇上乔迁之喜、开业大吉等等之事,外公准会闪亮登场亲自执笔,乐呵呵的写上几副对联,但他总是要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格式对不对,内容行不行。实际上,那些东西网上一搜到处都是,有时候我懒的和外公一起切磋,就把网上的搬过来直接告他,不知其咎的外公自然又把我夸奖一番。但是自始至终外公爱学习的热情不减,经常拿着放大镜在灯下看书查字典。有一次,外公问我“东西”的“西”字怎么查,

我说用部首“西”直接查,外公点点头。

外公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胡宗续这首赞美“岚阳八景”之一的《秀容古堞》:“晋代由来一古城,至今留得著芳名。朱楼玉殿人何在,野草闲花月自明。绿水潺湲犹有限,青山翠嵂却无情。当时枉费英雄力,际我皇明底太平。”就是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外公循循的给我讲述我县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历史风云等等,让我后来无数次带领观摩团进行我县县情的解说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是我对外公那个年代的事情总是模糊不清,听舅舅们说外公时任县委办秘书,在当时那个饥荒年代“宁当个队长也不当个县长”的呼声铺天盖地,家中的六个孩子嗷嗷待哺尚未长成,外公毅然申请辞职回乡当起了“队长”。等到饥荒过去,孩子们都个个长大,文革又袭卷而来,外公再也没有机会重出江湖实现抱负。很显然,那是一段外公不愿意去回忆的往事,他深深埋藏于心,从未向任何人讲述过。

外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都说人老了就会怕死,这一点在外公身上完全没有体现出来,80多岁的外公没有吃过一颗药粒,也没有挨过一个针头,在病中,舅舅们纷纷安排治疗,外公坚决不从,他抛出的理由语惊四座:“我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我现在死了,才是真正的含笑九泉,我已深感欣慰。庄稼到了成熟的时候给它施再好的肥也是不管用的。”外公至死都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不能说话,但依然写着漂亮的小楷,表达着自己的心事,他说他没有给子孙们留下任何财富,没有给我的母亲找到好的归宿,让他唯一的女儿受了很多苦等等,清楚的交待着后事一折一折毫不含糊。

有这么一句诗:“当你要离开我的时候,叫我怎能不悲伤!”我多想和外公再来一次吟诗作赋,再也不会说他的诗都是“打油诗”,再也不会反驳他的任何意见,再也不会笑他充满一身的“穷酸臭味”。我似乎从来没有审视过外公身上的可贵之处,他的善良、他的坚韧、他的正直……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去欣赏、去感悟、去品味外公那些足

够我一生受用的美好品质,他就这样离我而去了……



2

外公去世的第二天,我去看望了外婆。

外婆住的一个很漂亮的四合院,一进院子,就看到了安设在东北角的灵棚,我一眼就看见了外公的棺材,缭绕的烟雾从棺材前下方的烧纸盆里升起,一下子,我的眼睛濡湿了。家里人很多,但却非常安静,舅妈们打量尺寸缝制丧衣丧帽。我四处找母亲,果然,她坐在外公去世前躺过的地方一个人悄悄的流泪,见此情景,我的眼泪“唰”的流了下来!

外婆在一边整理外公的东西,尽管外婆经常嗔怪外公说让他拿个勺子,那么大的东西总是看不见,但是报纸和书上的字,那么小也准能看得见。其实,外婆对外公照顾的无微不至,知道外公喜欢舞文弄墨,不识字的外婆总会把外公的那些让我们视之废品的东西给默默收着。

外婆走近我:“你们不要哭,你外公走得非常安慰,他没有受罪,都不要难过。”外婆手里拿的一些纸片、纸条让我看,上面是一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外公会写繁体字,而且字迹非常漂亮。生涩难懂的古文,加上与简体差异较大的繁体让我琢磨了好一阵子。纸条上写着“澍:及时雨”,“曦:阳光”,“淑:清湛”,“贞:坚定、有节操”,“芳:花草的香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兄弟姐妹们名字当中的字,以前总嫌自己的名字俗气又土气,原来那也是外公费过一番心思的。还有外公手抄的句子:“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这是《明心宝鉴》之《天理篇》首句,意思是说:“苍天静寂,听不见任何声音,只看得到蔚蓝天空,该去哪里找寻,不在高处不在远处,只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原来外公在重大的生活压力面前竟然有着如此境界!除了一些古文片段,外公还抄写着“中国朝代顺序”、“24节气规律”、“天干地支纪年法”等等,记载很是详细,无论是从

字迹的颜色和力道上看,还是从记写内容的完整性上看,很显然那是外公根据自己多年的记忆积累而写下的,并非从书上抄来的。

看着这些零零碎碎的纸条,我多想告诉外公,我会给他准备一个大大的漂亮的笔记本,让他尽情的书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写完一本再一本,我会把自己束之高阁的圣贤史书拿给外公饱读一番。但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我都没有为外公去做,外公是那么的爱学习,而我们大家都忽略了外公这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认为他吃饱穿暖了没事找事。理亏的外公还真以为自己没事找事,为了避免惹大家烦,外公从来不问我们要书看、要笔写,都是自己捡我们兄弟姐妹们准备扔掉不用的纸和笔。

这种风格恰是外公全家人的做事风格:从不给对方找麻烦。我深深的能感觉到外公一家人的容忍与和谐,几乎从未听到过一声吵闹和一点别扭。直至今天,我以为家里定会呼天抢地哭成一团、乱成一窝,但是没有,外婆一直在强调大家不要太难过,该干啥干啥,这是一件好事情。话虽如此,还有谁能比外婆更难过,15岁一直跟着外公,与外公一起走过近70个春秋,风风雨雨共同经历,他们的感情早已超脱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和亲情,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早已融为一体!

我是多么喜欢外公家的这个氛围,痛失亲人,都是默默的在彼此眼中找勇气。这种“无声胜有声”表达方式,反将更多的悲痛化作更大的力量。



3

据说我县的葬礼遵循着皇家的规矩,人死后三天内密不发丧,第三天黎明前要举行“出纸”仪式,方才告知人们这个家中有人死了,“出纸”是有讲究的,死者多大年纪,就在大门口挂多少张纸。七天或九天后又有“绕纸”仪式,这一天召集族人商议下葬之事,从“出纸”到“烧纸”每天都有相对简单的仪式,“烧纸”完毕,死者临时安置后,等待吉日下葬。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足够隆重,有学者研究过,我县的葬礼,从仪式来讲不比秦可卿的差池。全家人伴随着整个仪式的全过程,所有的礼数不可删简。外公一生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孝家齐跪,茫茫一片,哀声齐起,惊恸四方。

大舅不是外公所生。大舅是当年外公在县委任职,下乡的时候在村里捡到来的。外公外婆对大舅视如己出,从小体弱多病的大舅得到的关爱比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多,而且始终在家里享有一个长子的权利,全家只有大舅一个人完整的读到师范。如今,60多岁的大舅也已经儿孙满堂,他长跪在外公的灵柩前数度哽咽,这份别样的亲情堪比血统意义上的父子之情。

二舅的生活充满坎坷。二舅妈在29岁时因病去世,留下当时只有5岁的表妹和3岁的表弟。那时候母亲刚刚出嫁,底下还有三舅、四舅、五舅,又添两个小孙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外公外婆默默的接受着生活的种种残酷考验。风雨终将过去,二舅一家重归圆满,表妹表弟都小有成就。尽管这份答卷可让九泉之下的外公安心,但长期以来带给外公的负累是二舅所不能释怀的。

母亲是外公唯一的女儿。伶俐聪慧的母亲却被命运捉弄,因为贫穷,母亲无疑成为那个家庭的牺牲品,不仅没有上学,而且下嫁父亲,从此悲剧人生与母亲相随,外公至死都不能原谅自己所犯下的这宗罪行。岁月更迭,60多岁的母亲早已把得失看淡,把贫富看轻,服服贴贴接受命运的安排,对外公除了孝与敬,从未有一丝怨与恨。

三舅说他是第二罪人。当年母亲就是为了带三舅而担误了上学。可以想象外公家当年的情形,六个孩子一排溜,糊口都成问题,女孩读书更是一种奢侈。听外婆说,孩子们小的时候从来不吃晚饭,饿了就去睡觉,被子也没有,几个孩子挤一炕。外婆说她和外公两人好几个冬天根本没有绵衣穿,就那样照样要下地干活,冻得胳膊手全是血裂子。贫穷,成为外公一家的集体回忆。

四舅属于大龄一族。四舅结婚的时候已经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当时已经有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但是家底薄的外公一家,依然没有摆脱贫穷的阴影,依然住的是三间小土房,虽然前面三个舅舅都自立门户,但是下面还有五舅,同时代的女性已经不满足于仅能保障温饱的婚姻,四舅的婚事自然受到影响。好在兄弟几个一人一份力,总算解决了四舅的“老大难”问题。

五舅时代条件已好。五舅结婚时外公一家彻底远离的了贫穷的尴尬。再往后几年,几个舅舅相继兴旺,房子也是几拆几建,平房改楼房,二楼改三楼,一次比一次阔气,一次比一次洋气,外公也有了用武之地,谁家上梁、封顶、搬迁,他都会显一番身手,写几副联、吟几句诗。试想,外公85岁寿终,而他的好日子,也就是十来年左右。

我跪在白茫茫的其中,一片哭海将我裹袭,每一滴眼泪将回忆穿越几十年像一片瀑布倾泄而下、穿岩越谷、经受跌打、形成力量,感受着岁月的流淌和人生的叠宕。跟随着浩荡的队伍跪拜磕头,俯仰之间,我看见外公挂在灵堂的照片,想起外公说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富,但是我还是看到了这个家族力量的凝聚和宽容的美好,我没有觉得贫穷有多么可怕,没有觉得苦难有多么可怕。将来,更远的将来,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