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艳菊:很高兴遇见你,塘房

史艳菊 当代作家 2021-01-24

在万物生长的初春遇见塘房,于我,是生命给予的一次馈赠。

有人说:有些遇见,就像一阵风遇见一片云,风吹云就散了; 有些遇见,就像一溪水流,遇见了一块石,问候一声,水过去了,石还留在原地。淡的淡了,散的散了。

而有一种遇见,是一种注定,是一种安排。是期盼已久,入了眼、入了心,浸了肺的。我与塘房,大抵如此。

这次走进塘房,其实是我第二次拜访它。

第一次拜访塘房,是听当时在乡镇任职的一个同学说:“你可以到塘房看看,那儿很适合你。”

于是开了个1.3排量的车,就去了。

殊不知,正在修建的村组公路,岂是我这种车技很low且几乎没开过山路的只凭一个胆的女子可以开的。

在山路里耗了近5个小时,好心的村民说:“妹子,再翻两个山量子,就到塘房了,但你这车到不了那,还是回去吧。”

于是,筋疲力尽的我最终死心打道回府。

后来,每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我太大胆。

每每如此,我总是呵呵一笑。

其实,我哪是胆大,只不过真想去看看。

后来,去塘房看看,成了我心底的一个愿望。

所以,当朋友相约,说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塘房。我不顾还没好利索的感冒,欣然答应。

走进塘房,是在中午。进村的路,是用石头铺的,不知村里的哪家媳妇,赶着自家的牛群,从村口出来。路的两旁,码着高高的石头,一旁的石头上,被风干的树杆静静地立着,刚吐绿的核桃枝,从石头墙上露出来,瞬间把春的气息洒进每一个石缝。

据鲁史镇政府的一个朋友介绍,从鲁史镇到塘房村这一段,是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滇西茶马古道,大约6公里,承载了茶马古道700多年的历史沧桑。

走进塘房,你就走进了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石台阶、石板路、石垱……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道路是石头铺的,塘基是石头砌的,水渠是石头筑的,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的,房屋是石头建的。石头建成的房子里,住着终年和石头相伴的人。

我们走进一户人家,主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吃豌豆。我一边吃着香脆的豌豆,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这神奇的四盒院。小院的中间,是两个石桌,主人说,不下雨的日子,一家人就围着石桌吃饭。

我的脑海呈现出这样的情景,夜幕时分,鸡鸭牛羊归圈,外出做活的家人回来了,女主人端出香喷喷的饭菜,一家人围着石桌一边吃饭一边谈论一天的活计。先吃完饭的孩童在院子里嬉戏,时不时跑到父母的怀里撒个娇,一种朴实的温暖填满了整个院子。

出生于农村的我,常梦到这样的情景。

每个人心中最好的家的样子不过是:一家人安安稳稳,说话有人听,做饭有人吃,唠叨也有人回嘴,仅此而已。

院子的地面,是用薄石条铺成的,双脚踩在上面,一种稳稳地踏实感。四间用石头砌成的房子围成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四合院,是我心中真正的家的样子。

我问主人:砌墙用的石头与盖房用的石头有什么区别?

主人说:石头是上天赐于塘房的礼物,这里产的石头像千层的油饼,用扁锤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大块,大块的用来做屋面,支离的碎石,用来砌墙体。用石头建造的石板房,雨季,屋顶石板遮挡,水不入室。晴天,满室潮气蒸发,沿缝隙罅漏四散飘逸,室内很快又可干爽如初,居住于内,冬暖夏凉。

我看到,主人的眼里,流露着对石头无尽的喜爱。那爱,如相知相惜的爱人,在相依相随的时光中,陪伴、静默、珍惜。

从主人家出来的转角,一位头戴毛线帽的老奶奶驻着拐杖站在自家门口晒太阳,她安祥地站着,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我轻轻地走过去,靠近她,她脸上、手上长满老年斑,眼窝深陷。那一刻,我看见了近百年岁月的痕迹。

我掏出手机,给老奶奶拍照,问道:“奶奶,你几岁了?”

“我九十七了,离一百还差三岁。”老奶奶的耳朵还灵敏,跟她交谈一点不吃力。

老奶奶说,她是十七岁时从邻村嫁到这个村庄来的,在这住了整整八十年了。当年,每天来往的马帮像排队一样的经过,我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跟在这歇脚的赶马大哥聊天,听很多很多的新鲜事……

回忆中,老奶奶的脸特柔和,仿佛被某种幸福包围。

或许,现在的她,听到了当年的阵阵马蹄声,滴滴答答的响彻着整个村庄;或许,现在的她,想起了在这休整的马帮,在石头建盖的马厩中,她给一匹匹走过千山万水的马儿添料、喂水;或许,现在的她,想起了那个与自家男人坐在火塘边讲奇闻轶事的赶马阿哥,他们烤着太华茶,吃着花生米,用大碗喝着烈酒……

是的,有一种幸福,只需依着生命的脉络与温度,许它灼灼的长成草的翠,花的艳,或者莲子的香,落地,生暖。

告别老奶奶,一个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春色如烟,时光安好。

一只老母鸡领着鸡崽在石墙下觅食,两只狗儿在石头路上嬉戏,菜园里,长满了小青菜、大白菜、葱、蒜、茴香……一片青翠。地里,碗豆儿、蚕豆儿挂满枝头,两个大婶一边摘蚕豆,一边说着话,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蚕豆地边,是一座用石头建盖的漂亮四合院,大门口,有一株大核桃树,长满嫩芽的核桃枝沿着石头墙,从大门顶伸进院里。我在门口呆了很久,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人,住在这样漂亮的四合院里,这四盒院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但我坚信,这四盒院里的主人,一定是勤劳、智慧、开阔的。

从四盒院往下看,我看到一排用木柴编织的篱笆墙很特别,我往那个方向走,一直走,才发现,哇,原来要走好远才走得到,我来回走了近30分钟。但我觉得很满足,就这样一个人走着,去探索想要看的东西,然后再回去。

走路的过程中我看见一些我没见过的东西,遇到了有趣的人与故事。

我遇到一对赶毛驴的夫妇,毛驴驮着一篮子牛粪,滴答滴答在石头路上走着,夫妇一边走一边嘀咕嘀咕地说着话。看见我,很友善地跟我打招呼。

我笑着问他们:“可以和你们的毛驴合影吗?”

大哥满口答应,见我不敢靠近毛驴,教我制服毛驴的方法。

嫂子长得很漂亮,肌肤细腻,面盘清秀,我说:“大哥好福气,有这么好看的嫂子。”

大哥满脸的满足与幸福,嫂子则娇羞地低下了头。我想,这该就是最朴实的相爱的样子吧,在彼此拥有的日子里,我们只需,左手烟火,右手诗意,安静而从容的走过每一个晨钟暮鼓。

在篱笆墙边,遇到一位在鲁史镇教书的塘房人,我们年纪相仿,他说周末回家来看爸妈,刚好从这路过。

我安静地听着他给我讲的关于塘房的故事,享受着在篱笆墙边有故事的独特时光。他说,以前的马帮与商客从下关到顺宁,都会在塘房歇下,过了塘房就是人烟稀少的金马黑山门。塘房人热情好客,每每遇上不能再继续翻越黑山门的客商,会让客人吃好、住好;如果客商有事要连夜过黑山门,他们会组织村里的青壮劳力,把客商送出黑山门。那些常年来往于下关与顺宁古道上的大马帮,都把塘房村作为古道上歇脚的地方。

玉米与核桃是塘房村的特产,塘房人几乎每家都会做用玉米、核桃、糖稀为原料的糖,味道香甜,很受赶马人的青睐,人们就把这个村庄称为“糖房”,后来慢慢才演变成“塘房”。

我对他说:“你在这么有故事的地方长大,好幸福。”

他说:“你们生活在城市里,做什么都方便,这才幸福呢。”

突然想起台湾漫画家几米说的话:“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幸福是用心去感知的,他仅仅是你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找到自己最舒适自在的状态,面对繁杂的世界,心境澄明,赤子之心,永不改变。

我沿着马蹄印往回走,马蹄印在石头上,成为斟风酌雨的杯盏,白天盛金色的阳光,夜里装一弯如银的月亮,在岁月深处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离开塘房,从远处眺望塘房寨子,疏密相间的屋顶、墙体,曲折的小路和高低的坡坎,掩映在葱郁的古木中,和浅色的石板屋面一起,构成了朴实而又自然的画图。

当画面在我眼前消失,我轻轻地在心里说了一声音:很高兴遇见你,塘房。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