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林:魏延之死,千古奇冤
对于三国时期的魏延,千百年来,均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他不仅是个奸臣,还是个贼子,也有历史学者认为,魏延是个忠臣,只是因为政治头脑差点。因为两个方面的争议,而让魏延这个人物延续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这便是历史的魅力。
关于魏延是个贼子,最为著名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不得不退守北方。在这一历史时期,孙权与刘备暗中争夺荆州诸郡,于是,刘备命赵云,张飞,分别攻克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关羽轻视黄忠,带五百校刀手杀奔长沙郡。结果,与黄忠大战,打成平手,几战下来,先是关羽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后是黄忠不射杀关羽。长沙太守韩玄大怒,说黄忠通敌,欲斩杀黄忠。这时候,魏延造反,杀了太守韩玄,救了黄忠,献了长沙。此举却在诸葛亮看来,魏延是背主谋逆之人,将来一定是蜀国的祸患,就要杀了魏延,以示威慑。刘备及时相劝,才保全了魏延一条性命。诸葛亮之所以要斩杀魏延,给我们留下了响当当的理由,此人脑后长有反骨。
而历史的魏延真是这样投奔刘备的吗?
据《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魏延自己组建了部队,随先主(刘备)入蜀,立有数次战功,被刘备分为牙门将军。也就是说,刘备入蜀前,魏延并没有真正的归顺于刘备,军队呢?是自己的。“部曲”一词,古指私兵。是由家丁家仆组建的军队。也就是说,在刘备进入蜀地的这一过程中,魏延用私兵帮助了刘备,打了不少战役,立下不少战功,之后,才正式归顺刘备,分为牙门将军。汉朝官制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后来各朝各代以此为基础,到了清朝已发展为九品十八级。按品级,牙门将军属于五品。
那么,黄忠又是怎么样来到刘备身边的呢?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还没有形成的那一历史时期,长沙郡属于荆州管辖,而长沙郡下面又分为多个县。黄忠那一历史时期,并不是长沙的守将,而是在长沙郡下属的攸县。在攸县,他并不会有什么作为,更没有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权利。长沙郡属谁,他们只能跟着属谁?据《三国志:黄忠传》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也就是说,黄忠在刘表时,为中郎将,到了曹操占领荆州时,为裨将军。中郎将,虽是杂号将军,却是正儿八经的将军,裨将军属于杂号将军之末,按现在的说法是,属于大校这一个级别。长沙郡,关羽与黄忠并没有大战,如果有大战,《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与《三国志蜀书黄忠传》会有记载。对于长沙郡,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个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也就是说,刘备征得长沙郡时,太守韩玄并没有死,而是归降了,黄忠因此属于了刘备。
那么,黄忠又是怎么得到刘备重用的呢?
“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从这可以看出,刘备收复长沙这一时期,并不重视黄忠,以“委质”之身“随从入蜀”,后来,“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到了葭萌,刘备命黄忠攻打刘璋,黄忠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为三军之冠。为此,后来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刘备分为讨虏将军。讨虏将军为杂号将军之一,按后来的品级属于七品。从而可以看出,刘备益州平定后,黄忠的官品比魏延低。
很显然,魏延杀韩玄,救黄忠,献长沙,只是来自《三国演义》的说法,这个故事却是罗贯中虚构的。那么这个故事的蓝本来自于哪呢?
众所都知,魏延在蜀国有个死敌,叫杨仪,最后也死在杨仪手里,还灭了魏延三族。据《三国志杨仪传》载: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不错,这个故事的蓝本来自于魏延一生的政敌杨仪。事情就是这么可笑,当我们走进历史,仔细探秘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谎言被我们传播了一千多年。
从而,对刘备当年重用魏延的举动,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都以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哪想到刘备任命魏延汉中太守时,举军震惊,为此,刘备为了让人诚服,专门对魏延来了一场答辩,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之死,还有一个人物我们无法回避,那就是诸葛亮。
在魏延任汉中太守时,诸葛亮是什么地位?诸葛亮原为军师中郎将,刘备成都平定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按品级,这个职位限于五品与四品之间的一个官位,属于杂号将军之一,也有一种说法,诸葛亮这个署左将军府事,有代行刘备的权力,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刘备的“秘书长”。赵云这一时期从牙门将军加封为翊军将军,此名号为刘备独创,有左膀右臂之意,问题是翊军将军还是杂号将军,按后来的品级还是属于五品,也就是说诸葛亮与赵云在这一时期的官位旗鼓相当。刘备平定成都后,不久,进位汉中王,而魏延受领汉中太守,被刘备加封为镇北将军。镇北将军为名号将军,可称二品大员,与关羽、张飞的地位不相上下。
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诸葛亮才会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因为那一历史时期,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尚书令只有行政权力,没有兵权,加护军将军就有了调动军队的权力,行政级别要比诸葛亮高很多。
刘备死时,法正早已不在人世,托孤于诸葛亮与李严,这样才能团结蜀国的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三大集团,可以说,诸葛亮从一个五品官突然爬到了宰相的地位,自然形成了魏延很难把诸葛亮看在眼里的政治格局。这么一看,那年秋天,诸葛亮病重于北伐途中,不久于人世,蜀国上下均认为,魏延将接管诸葛亮的权力,结果诸葛亮背着魏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作出“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命令。因此埋下祸根,或者说是诸葛亮有意置魏延于死地。结果,诸葛亮死后,魏延获知诸葛亮的安排,大怒,“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悲剧从这开始了,果然,杨仪等人丢下魏延,领着大军先走了,还烧毁所过地方的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都传递到朝廷。在杨仪昼夜兼行时,魏延也随后到了,并先占领了行进途中的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很自然,杨仪握着诸葛亮灵柩这方尚方宝剑,魏延是理亏的。杨仪派何平阻击魏延,经过何平的斥责,魏延的军队自动解散了,只剩下魏延与儿子几个人逃往汉中,在途中,马岱授杨仪之命追杀,砍下了魏延的脑袋。马岱把魏延首级交给杨仪时,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猛踩猛跺,曰:“庸奴!复能作恶不?”,还诛杀了魏延三族。
杨仪率军回成都后,自认为有功,不甘官位下于蒋琬,说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话。费祎向后主密陈杨仪之言,杨仪本是背主经关羽引荐来的,后主一听,大怒,贬杨仪到汉嘉郡为庶民,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自刎而死。这时候,后主派蒋琬查魏延之事,查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也就是说,魏延并没有杨仪他们所说的反叛投敌之罪,这个罪名是被杨仪等人诬陷的,魏延只是要杀了杨仪。因此,蜀汉朝廷这时就已为魏延平了反。
人不可能多生一根叫“反骨”的骨头来,魏延也不例外,魏延的投敌叛国早在蜀汉时期就已平反,那魏延这个乱臣贼子形象,怎么会被我们传播一千年多年。
我以为,魏延在刘备手里身居高位,顺风顺水,到了蜀汉诸葛亮时代,为了蜀国的大局,为了支持诸葛亮的工作,不得不忍辱负重,最后忍到诸葛亮都无法向魏延交差,诸葛亮临死之际,只得设计了这一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臭棋。魏延死后一千多年,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诸葛亮这样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艺术形象,就不得不树立魏延这样一个下场凄惨的“反叛者”形象,来娱乐自己,警告世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