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 余生,周全自己
我常常有一种害怕。
怕有一天自己忽然病了、要死了、或者落了难了,从此便再无人像父母疼爱我那般疼爱我……
这种害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具体也说不上来,也许是父母生前就有的,因为知道他们年龄渐大,身体也不好,迟早有一天是要离我而去的。也许是父母去世以后才渐渐有了这种害怕,因为,父母去世以后,再没有一个人像父母唠叨我那般唠叨过我:天冷了,买厚衣服了没?饿不饿,水喝够了没有?辣子要少吃,胃病好些了没有?事假正常不正常?钱够不够花?工作顺利不顺利?未来有啥打算,有没有什么好的发展方向……可以说,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事情,他们都事无巨细一问到底,有时候问得我都有些烦了,渴望他们能有一些生活的新意,但是,终没能如愿,他们始终都是围绕我的吃喝拉撒住不停地叨叨叨。像极了现在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样子。
从前一直觉得父母是最不懂我的人,也是离我心灵最远的人。直到成家有了孩子以后才明白,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也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该爱的,最最亲的人。
谁是最爱自己的人?谁是自己最爱的人?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傻傻地分不清,甚至有时可能还会为这样的问题思考上很长一段时间。有时觉得最爱自己的是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有时觉得也可能是追求自己最热烈的那个邻班的不是很帅气但很阳光的善良男孩;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对自己最好的就是记得我生日,并且会为自己的生日精心挑选一束玫瑰的爱人……
总之,所有的名单里,唯独没有父母。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
你以为你的老公跟你很亲吗?房产证上改成你的名字试试;
你以为你的闺蜜跟你很亲吗?让她请你吃几顿饭试试;
你以为你所谓的朋友跟你很亲吗?问他借几次钱试试;
你以为你的孩子跟你很亲吗?等他有了老婆,生了自己的孩子后,你再试试……
你以为你的兄弟姐妹跟你很亲吗?
谁试过,谁知道……
虽然只是段子,但我却不止一次去深思这些问题,虽然常常深思,但我不愿意去试,倒不是时机不到,也不是自信不会中枪,而是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莫名地害怕。我怕人们常说的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不只是耳熟能详的俗语,我怕那些段子不仅仅只是段子;我怕除了父母的爱,我一无所有……
怕着怕着,父母就悄悄离开了……
怕着怕着,俗语变成了箴言……
前不久,有一朋友为了验证谁是真正打心眼儿里爱她、体贴她、处处为她着想的人,便模仿网上某一视频对家人进行了一次小测试:她趁家人都在的时候,悄悄在厨房门口的地上横放了个扫把,想看看老公和儿子进门的反应,测试一下他们看到扫把后会不会把它扶起来,结果令她大失所望。老公和儿子,一个看了一眼直接迈过去,一个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眼,直接绕道而行。最后还是外出买菜回来的老母亲,进门看到后一边唠叨着这么大人了,也不知道把东西放好,万一绊倒谁可怎么办呢?一边又把扫把扶起来放在绝对安全的地方。因为不甘心也不愿意相信这种测试结果,类似的小测试她接连做了好几个,结果,故事情节如出一辙,出奇地相似。这让她不得不进一步深思,万一哪一天自己病了、不能动了或者不能再为这个家付出任何时,她的境况、这个家的样子,会是什么样?她说:你知道吗?我不敢想,越想越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和绝望!
生活中有些东西,不是不愿意去试,而是不能,也不敢去试,怕试过以后得出的结论跟大多数人一样:感同身受。宁肯活在谎言里,也不愿拨开云雾见青天。
或许,不!应该确切地说,这个世界上,与自己最亲的人,应该,也只有父母……
深以为深……
《红楼梦》中的贾探春,因从小便知道自己是妾生女,在贾府的位置不比生她的那个亲娘高到哪儿去,所以她在一直默默努力的同时,也尽量在言语行动中和赵姨娘撇清关系,好让自己从妾生女的自卑里跳脱出来。当赵姨娘为了几十辆银子当着众人的面撒泼打滚儿甩脸子给探春时,探春的整个内心可以说是崩溃到极致的,那种悲恨交加,是悲愤自己虽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吃穿不愁,但就是一个姨娘的孩子,这个身份就像一个镶了金子的枷锁铁链,空有一身才华志向却上不得台面。她可能更痛恨自己有了这样“不成器”的娘,那种行为语言,哪有一点点亲娘的样子?所以她恨,各种心急、烦闷、恼火,无奈无助的感觉统统在顷刻之间毫无顾忌地就爆发了……而赵姨娘,作为探春的亲生母亲,同样也痛恨着这个不跟自己一气儿的女儿,宁肯秉公也不肯为亲娘徇私一回……
然而,就像电影《疯狂愚蠢的爱》里说的那句:我爱她,即使在我憎恨她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想,这也只有结过婚的人才能有的理解吧!可转头又想:无论夫妻,还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的关系,是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爱恨交织”的感情呢?
你看探春,无论她多么看不起赵姨娘,因为赵姨娘是一个姨娘,是妾,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小三,是被人唾弃、看不起的,而这个人偏偏是她的亲生母亲,她对她的爱,是想爱却怎样都爱不起来的那种爱,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有这种爱的存在。可是,真正到她要远嫁,要永远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时,她最舍不得最不放心的,偏偏是她最痛恨最看不起甚至是急于摆脱的,自己的亲娘一一赵姨娘。
这里面,有一种感情:父母亲情。这是世间任何情感都不可能逾越的一种感情,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亲的一种感情。
探春直到出嫁时,才深刻感悟到这种感情……
而赵姨娘呢,无论她多么埋怨自己的女儿不向着她,埋怨她宁肯秉公办事也不愿为自己的亲娘徇私一回,甚至连探春给宝玉做个鞋子都会替自己的儿子贾环拈酸吃醋一番,埋怨她不疼自己的亲弟弟,反而给不是亲弟弟的贾宝玉做鞋子。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得越深,计较得越细吧!正因为赵姨娘太爱这个女儿,太在乎自己在女儿心中的那个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如此计较,才会有那种你有应该亲的人你不亲,反倒傻傻的跟不沾边的人亲,我就是气不过,就算硬掰扯也要让你亲回来的那种,急不可耐的,发自内心的强行表白,撒泼也要把这份本属于我的爱夺回来的感觉。
有时候看《红楼梦》,真的就像在读自己,读自己经历过的各种人、事、情、物。看到探春就会想到自己,看到黛玉也会有想到身边人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会想:探春真的很像青春期时候的自己,明明很爱自己的妈妈,却偏要言语行为跟她对着干,明明知道妈妈也很爱自己,却偏偏口硬心狠去说一些伤害彼此的话。不然,为什么探春临走会挂念赵姨娘?她不是气她恨她怨她吗?为什么不头也不回直接走掉,甚至祈盼自己能走得越远越好?干嘛还要有这份担心和牵挂?还有黛玉,她那么爱宝玉,为什么全身心在宝玉身上的时候还会时常想念家,想念家中的父母亲?说到底,父母亲情是任何一种感情都替代不了的,是最让人踏实,感到安全,不用丝毫的防护也不用担心会破裂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世间最为珍贵的东西,没有之一。所以,每当我们细细品味《红楼梦》,仔细琢磨里面的细节、人物内心,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任何人身上都有被父母疼爱的影子,这种影子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安定着我们心灵深处某一根容易躁动的神经。这种感情,它时刻开启着一种自动保护模式,也许是一句话,一个行为,一种思想行为上的教导,也许,它就是很简单的一种生存能力上的引导。就像黛玉进贾府时,心中时刻不敢忘记父母的临行叮嘱“时时留心,步步留意,不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说一句话”,这种语言式的自动防护即便是黛玉的父母去世以后也从未失效。
我们常说: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泪。其实,我们读别人故事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读到了自己?我们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流泪,那流的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泪?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心,本就是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慢慢会感受到父母对儿女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爱,也逐渐学会享受这种爱带给我们的踏实的安全感,但同时又逐渐明白:父母不可能永远陪着我们,更不可能随时为我们解除烦恼、困惑、恐惧和各种有的没的害怕,也正因有了这层层递进的明白,才会让我们逐渐由不理解父母的爱到接受他们无条件的爱,由接受到理解,再由理解到享受,最后演变到很害怕失去这种历经波澜的深刻的爱……而对于父母来说,能让父母安心同时让儿女有一副能全方位保护好自己的铠甲的最好的方法,可能也就只有教会儿女学会周全自己的本领。周全自己,并学会成全自己。这不仅需要清晰自己的追求,更需要对生活无畏的勇气和持久坚定的信心。这个周全自己包含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自己开导自己的智慧,自己取悦自己的方法,以及,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如此才不会在离开了父母疼爱后产生各种恐惧、担心和害怕,也只有先做到自己能周全了自己,才能做到更进一步去保护想要保护的人,教会想要他一生都能做到周全自己的人。
有点绕,但——
周全自己,才会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不会给别人带麻烦;
周全自己,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周全自己,才可以让真正爱自己的人放心和欣慰,愉悦和踏实。
周全自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更是一种靠谱和善良。
余生,竭尽全力周全自己……
我小时候有很多节日,五月一日是劳动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七月一日是共产党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产党军队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产党中国的生日,还有元旦和春节,因为我父亲是北方人,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饺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