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方方日记》中最好的一篇
武汉封城,举世关注。有关报道武汉疫情防控豪情的文章很多,以悲情方式诉说封城武汉的报道却少之又少。《方方日记》之所以成为封城武汉不少市民,每天上网必看的日课,而且在全国的互联网上迅速走红。以我之见,靠的不仅是少之又少的悲情取胜,而且更是让你我他知晓问题的严重,事实的真相,以及防控疫情的艰难。
当年鲁迅给郁达夫的诗中写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对于封城的武汉来讲,既需要万丈豪情,也需要刻骨悲情。
但是,在此前《方方日记》中,几乎所有的悲情,仿佛都停留在一个情感的层次上。虽与读者有同感,但是同感还不深刻;虽与受众有共鸣,但是共鸣并非强烈。总感觉缺少一个沸点的升华。
然而,一封偶然的公开信,让《方方日记》找到方向,让沸点瞬间实现。我认为回复16岁高中生这篇日记,堪称迄今为止《方方日记》中最好的一篇,理由有三。
首先,问题最具体。
昨天,一个自称十六岁的高中生,给方方写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如惊天霹雳,炸醒了所有经历过十年文革的人,当然也炸醒了方方。包括方方在内的我们这一代人,总认为文革已经远去,至少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再见文革。
因为,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我们见过小学生黄帅的出现,目睹初中生宋要武的诞生,还领教过高中生张铁山交白卷的大气凛然。
好文章讲究有的放矢。1200多年前的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代文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验,又是当代文人是否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一种表现。意味着对自己所处时代是否关注,对现实社会是否期望,对美好生活是否向往?
由于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停滞不前,加之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批量产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日渐式微。武汉封城下的疫情防控已近两月,武汉的传媒群体和作家团队,鲜有“为时而著”之心,因此,除《方方日记》等少数文章外,实难看到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
以悲情展示封城武汉实情的《方方日记》,已经因鹤立鸡群而倍受争议。一个高中生的公开信,促使作者汪芳以“救救孩子”这一重大问题为导向,揭开了《方方日记》究教育之际,揭文革之弊,成一家之言的新篇章。
其次,反思最深刻。
理性的思考,常常从事后开始,因而呈现一种反向运动。不是由起点到终点,而是由终点到起点。当我们经历了一个甲子,至少是半个多世纪来回看文革,认识不但会更全面,而且会更深刻。
我曾同前教育部长袁贵仁,探讨过教育中的最大失误。他坦言,文革十年的弃文化、断教育,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好几代人;不仅会影响中小学的教育,而且会严重影响大学的教育。
我以为袁贵仁同志站位很高,看得很远。文革不仅在教育界没有离开,就在我们老师和学生身边;而且文革在我们社会中同样没有离开,就在你我他的身边!
对于从未走远的文革,随时可以复燃的浩劫。由于史书不记,教材不写,课堂不讲,研讨不谈,报刊不用,影视不见……于是不少亲历者,慢慢健忘;不少利益受损者,开始怀念!
多年来的“以俄为师”的苏联模式,已经全面并深入地渗透到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之中了。但是,全世界凡是采用苏联模式的国家,都失败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文革的最重要决策,就是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毅然决然在经济领域坚决摈弃了苏联模式。从而在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时,中国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
我以为,沿用多年的苏联模式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并不喜欢它,甚至还排斥它。时间长了,你慢慢适应它,逐渐习惯它。即便你下决心在经济领域,摈弃了苏联模式的计划体制,但你在政治领域还想保留苏联模式,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而完蛋。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前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高瞻远瞩指出: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共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建党快100年了,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我们各级政府,从躯体到灵魂,有相当大部分已被苏联模式化了!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
这篇《方方日记》既是从教育领域,更是从文革教训,对苏联模式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批判。
最后,目标最清楚。
这篇《方方日记》的目标,不是要批评那位自称16岁高中生漏洞百出的公开信,也不是要讥讽“爸妈晚上动静太大,我一夜没睡好”的帮闲看客,而是要救救孩子,救救中国的教育,救救沉溺于“文革洗礼”中的那群人!
如果用《方方日记》里的话来讲,与目标相关度最高的大概是这样几段话:
“没有改革开放,几乎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包括我写这份公开的日记以及你给我写这封公开信的权利。这一点,我们都要庆幸。”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几乎是我自己和自己斗争的十年。我要把过去挤压进我脑子里的垃圾和毒素一点点清理出去。我要装入新的东西,我要尝试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我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
“孩子,我一直以为这种自己与自己的斗争,自己给自己清除垃圾和解毒的事,只会在我这一代人中进行。意想不到的是:你和你的一些同伴,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日子。”
“孩子,你听得懂吗?现在,我要把这一句诗送给你:‘我也有过你们这样的青春,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
综上所述,我以为,这是《方方日记》中最好的一篇。
来源:方方
方方武汉日记3月18日
孩子,你的疑惑迟早会得到解答。而那个答案,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
来源:犀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