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这项壮举由北航人创造!总理参观后这样说……

航小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6-05

你知道吗?

60年前的今天

1958年9月22日下午6时20分

在吉林白城子的荒野上

操作员按下了按钮

火箭发动机点火

沉睡千年的寂静草原突然轰轰巨响

火箭稳稳上升

拖着一条长长的烈焰直上云霄

6秒钟后发动机工作结束

轰鸣声骤然停止

火箭依靠惯性继续上升

直至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中

几分钟后

万籁俱寂的草原深处突然传来“咚”的声响

这是火箭落地的撞地声

一片欢呼雀跃,师生相互拥抱庆贺

年轻的面庞上挂满了欣喜的泪珠

  发射成功了!

60年后,在北航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再为这枚火箭 共襄盛举

9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庄逢辰、何国威、魏悦广、郑志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戚发轫、龙乐豪、王浚、赵沁平、王振国,美国工程院院士、AIAA副主席、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杨威迦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P.J.G.Teunissen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纪委书记何新洲,以及参与当年研制工作的老教师、师生校友代表等200余人共同回顾了这枚火箭的光辉历程。

就是它!现收藏于北航航空航天博物馆


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种现代火箭

今天是它发射升空六十周年纪念日

它的设计制造经周恩来总理批准

作为北航当年规划的“十大工程”之一

彼时师生都不过二三十岁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北航人

奋战造出了它——“北京二号”

故事要从1956年说起……

“北京二号”缘起

195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十二年科技规划》,喷气推进技术和火箭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北航响应国家号召,由屠守锷先生负责在1956年率先开设了火箭专业,195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火箭系

虽然专业才刚初建,国内技术条件也存在限制,但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气概,北航师生不逊于任何人。在武光老院长的亲自指导下,刚组建的火箭系启动了“北京二号”高空探测火箭的研制工作,预计运载10公斤有效载荷,用于气象或其它高空探测。

教师座谈会征求对试制“北京二号”的意见

攻坚克难

造一枚火箭?

对接触专业知识不久的火箭系师生而言

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师生没有实际研制经验

专业研究资历尚浅

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材料设备都有限

实验室连土建工作都尚未完成

实验室外景

热情高涨的火箭系师生

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高空探测火箭尺寸虽小,但已具备了现代火箭的各个系统,试验项目繁多,有静力强度试验、风洞试验等十多项。师生们从难、从严地认真做好各项必要的试验,为研制和发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不分白天、黑夜,通宵达旦地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连续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不睡觉也是家常便饭。研制者们疲倦到了极点,随便倒在实验室、坐在加工车间便呼呼睡着了,手里还经常拿着没来得及吃的馒头。

(下滑了解更多研制过程)

当时我国导弹工业和科学研究的相关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火箭研制所需的各种材料、燃料、设备十分缺乏。学校内部加工条件更是有限,师生员工们自己动手制造有关设备,自己动手做各种试验。

每一项设计、试验任务都是崭新而棘手的,大家边学边干,边干边改。一些设计方案在实践中碰壁了,就选用其它方案代替。几乎每一次试验都会冒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师生们就分工去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热试车历经了43次失败,师生们终于使这项关系全局成败的试验获得成功。

与生产厂家一再协商

按照推力要求,“北京二号”的一级发动机药柱重达56千克,而火药厂生产的药柱只有1千克。一下子搞那么大的药柱,技术上和设备上都有很多困难。

经研制发动机的教师一再要求并为工厂讲授有关火箭推进的课程,调动他们支持火箭研制的积极性,才使厂领导下决心试制大尺寸药柱。在北航有关教师的指导和火药厂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批大尺寸药柱终于在1958年8月试制成功。

特地成立涂料小组专门实验

为了保证 6 秒钟内发动机工作可靠,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承压燃烧室壳体的热防护能力。解决的办法是在燃烧室内壁和与燃气接触的表面涂以耐高温涂料。为此,北航特地成立一个涂料小组自己试验涂料配方进行喷涂工艺、涂层厚度与耐热方面的试验。经过多次试制与试验,逐步研究掌握了一套工艺方法达到了必要的涂层厚度保证了薄壁燃烧室的可靠工作。

类似的技术难题还有很多很多,又一个接一个的被火箭系的师生们攻克。

攻坚克难,从零开始

经历了很多次实验的失败

从3月到9月,仅仅6个月时间

从方案、设计、研制、装配

他们完成了全部技术环节

当时不过二三十岁的青年师生

用钢铁般的意志力和高效的执行力

创造了奇迹

青年人有股勇往直前的锐气,他们不分白天昼夜,通宵达旦地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连续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不睡觉也是家常便饭,随便坐在那里便呼呼睡着了。

——原火箭发动机教研室主任曹传钧

当时有个飞机库,那是保密的当时,拿围子围起来,大热天围在里头,在那干活,就是干“北京二号”,加班加点,我最长一礼拜都没休息过……

——原“北京二号”项目组成员王幼复

成功发射

1958年9月,火箭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

进入发射阶段

然而我国还没建立起探空火箭发射基地

从1958年下半年起

北航师生跑遍了内蒙古草原

几经周折,最后将发射点选在了

吉林省白城子炮兵靶场

搭帐篷、挖观察用的安全壕沟

修建半地下式的控制指挥所……

经过几个日夜汗流浃背的苦战

一座高20米的火箭发射架

耸立在一马平川的旷野上

9月中旬,大队研制人员进入发射场。各种准备工作在抓紧进行;检查火箭在发射架导轨上的协同动作,校正发射架,安装发射用的仪表和点火控制线路,发动机及整个火箭的现场装配……

于是,有了开头那段故事

北京二号”的发射成功

是北航人“热爱祖国,敢为人先”精神的彰显

是北航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理念的典范

开启了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二号”今昔

1958 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

北航在国防部举办了“十一”献礼展览

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汇报


周恩来总理看得时间最长也最仔细,还提出了不少具体问题,如“火箭升空的高度是怎样测量的?苏联专家是怎样评价的?”等等。他还和院长武光谈及人才需求问题。

周恩来总理了解“北京二号”研制情况

先辈们曾克难奋进、敢为人先

开启了中国的现代火箭时代

六十年来,北航师生

不断传承和发扬着他们的精神品格

满怀斗志 踔厉奋发

把毕业设计写上了蓝天

将青春梦想献给了航天


把毕业设计写上蓝天

近年来,北航沿着“北京二号”所开创的道路,连续成功研制和发射了“北航1号”“北航2号”“北航3号”系列探空火箭,开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6年11月1日

“北航1号”探空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三箭连发,均告成功





2007年6月

经过改进的探空火箭“北航1号B”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2008年12月5日

“北航2号”——中国首枚固液发动机的探空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





2012年11月25日

“北航3号”新型固液探空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

2018年

学生小卫星已经完成全部地面测试,预计将在2019年搭载发射……


(向下滑动查看“北航”系列探空火箭更多细节)

“北航1号”

2005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了“北航1号”学生探空火箭项目,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和航天飞行器动力工程的三个专业的14名2002级优秀本科生投身到了“北航1号”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中。

“北航1号”总装调试

“北航1号”发射瞬间

2006年11月1日,北航一号探空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三箭连发,均告成功,这是继1958年北航师生成功研制发射“北京2号”探空火箭以来,中国首枚主要由大学本科学生设计完成并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

“北航1号”项目成员合影

“北航一号”发射后,获得2006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航天科技集团十大新闻”,第三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闪耀新星奖”。参加2006年珠海国际航展和第八届莫斯科国际航展,普京总统亲临参观。

“北航2号”

“北航2号”

2008年12月5日,北航宇航学院设计研制的“北航2号”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探空火箭飞行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首次将以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探空火箭成功进行发射和回收

“北航2号”项目成员合影

“北航二号”项目组的15位同学中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多数人从大四开始进行该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钻研并多次试验后,他们独立研制的火箭终于成功发射。

“北航3号”

继“北航一号”和“北航二号”后,北航宇航学院发射的又一探空火箭,是我国首枚以过氧化氢固液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系统的探空火箭

“北航3号”发射瞬间

2011年11月25日下午,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深处,由我校宇航学院师生自主设计研制的“北航三号”新型固液探空火箭成功发射。

“北航3号”项目成员合影

“北航三号”固液探空火箭以宇航学院20多名研究生为人才依托,在相关航天院所和学校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下,三年来师生一心,从设计、生产、装配到试验,一路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一飞冲天。

2009年5月6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视察北航,参观了“北航1号”和“北航2号”探空火箭。

以“北航1号”为代表的“通过综合项目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证明了这种模式是可行的。这种模式将进一步用于北航航天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并为其它方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将青春梦想献给蓝天

蓝天霄汉

是北航人的心之所向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

无数北航人前仆后继矢志不渝


在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北航校友。

长征路上的北航人

长征一号

韩厚健:长征一号总体设计室总体组。1957年进入北航第一批火箭系的学生

长征二号

屠守锷:总设计师,建校元老,由校长助理调任五院

 王永志:载人航天工程总师 

荆木春:长征二号F总设计师,1987年毕业于自动化控制专业

 王德臣:长征二号捆绑、长征三号甲总设计师,1957年毕业

长征三号

贺祖明: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总设计师,1960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 

★ 岑    拯:长征三号甲总指挥,1982年考入北航空气动力系

长征四号

 施金苗: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总指挥

长征五号

李    东:总设计师,1989年毕业,飞机设计专业,后转攻火箭研究

杨虎军:副总设计师,1995届空间飞行器与应用专业毕业生

何    巍:2007届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生,总体主任设计师、首发01指挥员

长征六号

张晓东:长征六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长征七号

范瑞祥:总设计师 ,毕业于北航七系焊接专业(1981级本科) 

刘宪力:副总设计师 ,毕业于北航飞机设计系(1983级本科)

程堂明:副总设计师 ,毕业于北航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专业(1989级本科)


六十年桃李芬芳

新时代,再出发

“北京二号”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大会外

北航还召开了航天人才培养高峰论坛

思索航天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9月21日,“北京二号”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成立 “航天人才培养顾问委员会”,聘请国内外航天领域著名专家和学者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对航天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咨询、指导。

航天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对航天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措施进行了深入研讨,各航天专业学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为建设新时代高水平航天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机遇下

北航将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传承和发扬“北京二号”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更多航天国防事业的领军领导人才

最后,奉上纪念“北京二号”发射成功

六十周年独家视频,快来启程巡天之旅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0713j230tn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来源 | 宇航学院 校史馆

编辑 | 胡梦贤

周恩来总理了解“北京二号”研制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

新时代呼唤一流人才

你准备如何做?


截至9月24日18:00,留言点赞前3名

赠送精美礼物!


和小萱一起

为北航点1000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