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海洋科学学院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了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齐头并进的育人机制,编印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系列出版物15部。包括: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海洋科学专业《形势与政策》指导书、海洋科学学院学生论文集(2册)、海洋科学学院规章制度选编(2册)、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系列、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2册)、海洋科学学院优秀学子系列(2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海洋大讲堂进中学与我的母校系列等。

本书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何建国、陈省平,副主编:韩墨香、宁曦、汪帼英,编委:刘亚婷、李俊、潘云智、李颖、黄盛。书号:ISBN 978-7-306-05528-6,471千字。


内容简介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最早成立于2008年,成立伊始即着力避免“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倾向,本着“博学专长"的理念,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并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和双向互动。2013年,学院牵头组建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此加快汇聚优秀人才,推动实现师资队伍融合,充分发挥并释放了科研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全面推进科教结合,寓教于社会服务。2015年以来,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目标引领下,学院进一步强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2个学科大类课程模块、4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3个综合提升课程模块的思路(“243”思路),构建并实施“学科大类一专业方向一综合提升"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育人策略(3个策略),从3个协同(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角度出发,畅通“教师一学生” “学生一学生”“学院一社会”和“学院一家庭”4个互动渠道,形成了第一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模式,引入“目标管理",以实现对完美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


着力理顺专业课程体系中“广博”与“专深”之间的关系。海洋科学涉及领域极为宽广,几乎涵盖了传统所熟知的“陆地学科”。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如何解决“广博”与“专深”的关系十分关键。基于此,我们本着“博学专长”理念,参照国际一流大学水准建设师资队伍,构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大类板块设基础和核心2个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宽广知识面,使其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从第四学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和海洋化学4个方向,“四选一”分流,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提升板块设置选修课、实践课和毕业论文3个模块,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更自主、个性化、综合性的学习,养成学生的专业素养。海洋科学学院按“243”课程体系,理顺“专深”与“广博”关系,并以此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着力解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相互衔接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第一课堂表现出强劲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客观上需要与第二课堂实现对接和互动;第二课堂所塑造的宽松、协作和个性化氛围是非业务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第一和第二课堂往往条块分割,各行其道,这在多校区办学情况下更为明显。基于此,我们实施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育人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打通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之间的隔阂,全员参与育人;建设社团专业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课外科研训练,精心策划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营造“协同育人”文化,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海洋科学学院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角度出发,促进第一和第二课堂融合发展。


构建了海洋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列入广东高校课程教学团队2个、广东高校本科教学实践基地3个,培育的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被广东省教育厅和珠海市认定为首批协同创新平台之一,承担教学改革与实践育人项目75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1篇。这些成果不仅使我校海洋学科学生受益,也对全校其他专业及国内相关学科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2013年起,该模式已在学校各专业推广,在学校层面分享交流9次;国内外分享交流和接待来访单位110多所、450多人次。2016年10月,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时,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长刘志刚教授称,“在教学体系建设和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尝试,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2017年6月,在教学成果论证会上,大连海洋大学校长姚杰教授认为,“(该成果)解决了博与专、理论与实践、第一与第二课堂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戈教授评价,“(该成果)教书与育人实现一体化,完美结合,广博与专深处理得很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海洋科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获得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协同育人模式下,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及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等方式,为高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部分本科阶段科研工作延伸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增强,知识运用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已培养本科生431 人,学生发表论文80篇,其中正式发表4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篇、以论文集形式发表35篇。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比例达60%,前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深造的有48人,前往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有29人。2009级郑伟涛,担任SIFE(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志愿者团队副主席,带领团队在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创新公益大赛获中国总冠军,参加世界赛夺得世界八强佳绩;2013级林振镇,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 篇,申请或授权专利4项,获中山大学大学生2016年度人物称号。一批基础扎实、后劲充沛的优秀毕业生崭露头角。2013届毕业生万蕊雪,在清华大学博士四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同)发表Science文章6篇、Cell文章2篇,入选2016年“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6届毕业生张宁远,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2015届毕业生节晓宇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留学。


本书共分为两编,第一编专业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背景、专业综合改革、专业培养方案;第二编课程大纲,包括学科大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综合提升课程。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教育部、广东省和中山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支持。海洋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直接参与了专业策划与筹建、实施与运行、管理与改进。此外,我们也参阅了相关文献和著作,对这些文献和著作的作者,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专业建设应精益求精,本专业建设方案随历年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修订进行完善。本书于2015年11月出版第1版,经过调整优化,于2017年12月第2次印刷。



编辑:郑君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