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科院迎新(46)| 走进海科院:生物海洋学与生态研究团队介绍及研究进展

团队协作的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 2019-09-03
研究进展介绍

团队瞄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主要从事海洋动力学与生态学耦合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河网-河口-近海区域的营养盐结构和分布的影响,及其在动力过程驱动下对河口和近海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01) 珠江口物理-生物耦合过程;

02) 海洋生态动力学;

03) 浮游植物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学;

04) 近海富营养化过程;

05)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循环(碳、氮、磷);

06) 海洋遥感;

07) 浮游病毒生态作用在不同营养水体的转变(Effects of viruses on bacterial functions under contrasting nutritional conditions for four species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Hong Kong water。Scientific Reports 5, 14217);

08) 珠江口及沿岸水域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及其假设 (Yin et al., 2004a CSR);

09) 珠江河口及沿岸近海富营养盐化时空变化及物理海洋过程影响;

10) 珠江口及近海富营养化程度与生态效应及其环境(季风、径流) 调节机理与亚热带特征 (Yin et al., 2001 MEPS; Yin et al., 2004b CSR; Yin and Harrison, 2008 CSR; Xu et al., 2008 DSR);

 11) 季风对富营养化生态效应限制过程的调节作用 (Yin, 2002 MEPS; Yin, 2003 MEPS; Yin and Harrison, 2007 MPB); 

12) 珠江口富营养化生态效应的亚热带特征 (Yin, 2002 MEPS, 2003 MEPS; Yin et al., 2004c CSR; Yin and Harrison, 2008 CSR);

13) 季风和珠江水流外冲对赤潮形成的海洋学背景和作用 (Yin et al., 2003 MEPS)。



团队成员


殷克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科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学与环境过程

电子邮箱:yinkd@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其后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海洋系,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先后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中山大学任职,中科院国外引进人才‘百人计划’,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担任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气候变化和海洋浮游植物的全球趋势工作小组”(IOC TrendsPO WG)组长;是国际科联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全球有害藻华计划(GlobalHAB),创始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是国际科联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137工作小组第一组长;联合国海洋事务与海洋法部《包括社会经济方面海洋环境状况全球报告和评估:第一次全球海洋综合评估》专家库成员及2个章节作者;联合国下属(IMO/FAO/UNESCO-IOC/WMO/IAEA/UN/UNEP)海洋污染科学(研究)专家组第31工作小组(罗马)成员;曾几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基金评审会评委。

长期从事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环境及河口生态学研究,在浮游藻营养盐动力学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对世界海洋生态各学科的前沿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力。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创新点在于将环境科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藻类生理生态学应用于环境科学之中。

共发表论文128余篇(SCI 100多篇),专著6章,被引用3000多次,H-Index=37 (Research Gate),是国际SCI刊物Marine Biology 和Aquatic Biology 的编委。


何蕾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生态学、河口与近海生态学、浮游植物生态学、海洋环境

电子邮箱:helei23@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2008),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2008-2011),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助理(2004/8-2006/6)。2011年受聘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2012CB956000),作为学术骨干,主要负责浮游植物固碳和呼吸消耗的长期变异。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生态学、营养盐动力学、浮游植物生态学、海洋环境研究,首次报道了海洋病毒在中国南海的分布,分析了病毒与细菌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物理海洋学角度解释了其分布原因。受到严格的生物海洋学训练,既具有丰富的出海经验,又具有实验室实验技能,掌握各种出海仪器设备以及各种实验室仪器的操作。

已发表文章20篇,其中SCI(SCIE)收录的共16篇。


谢伟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特别是古菌)的环境响应与记录、以及其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过程及机制。

电子邮箱:xiewei999@gmail.com

个人简介:

2010年9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1年3月至2015年7月分别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美国佐治亚大学海洋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担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8年4月加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生物海洋学与生态研究团队,聘为“百人计划”副教授。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3篇,第一作者在ISME 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Organic Geochemistry等主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篇(均为中科院JCR二区以上,5篇为TOP期刊),总影响因子为48。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技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科技基金特别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担任Frontier in Microbiology (IF 4.1)审稿专家。先后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报告23次,做口头报告15次。


吴文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海洋生态学

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电子邮箱:wuwenxue@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于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生命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致力于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及其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和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等期刊。



刘汾汾 讲师


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物理海洋学

研究方向: 海洋遥感、中尺度过程生态效应研究

电子邮箱:lfenfen@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其后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得物理海洋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海洋遥感机理和应用、海洋中尺度涡生态效应、海洋小尺度过程的遥感观测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海洋学权威期刊JGR, DSR-1及地学TOP期刊GRL等期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



杨金鹏 讲师



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小型浮游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电子邮箱:yangjp8@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硕士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专业,在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原生动物实验室从事原生动物纤毛虫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其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德国阿尔弗雷德瓦格纳海洋与极地研究所(AWI)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北海德国湾水体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系统而详尽的研究,并对影响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选择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摄食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博士毕业回国后加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不同海洋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模式以及影响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

2)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及其对海洋微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3)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的摄食影响,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SCI 6篇),目前主持在研项目两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刘皓 副研究员



学科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生态学、河口与近海生态学及富营养化海洋过程

电子邮箱:liuhao53@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洋浮游病毒在水域富营养化中的作用和高校基本科研-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珠江口浮游病毒对河口底部储碳过程的影响;。在生物海洋和海洋生态学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5篇(含第一与通讯作者4篇)。2009-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Coastal Marine Laboratory任加拿大院士Paul J. Harrison团队的助理研究员。

研究集中于河口与近海生态学及富营养化海洋过程中海洋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的生理生态响应,及在此过程中微生物对于重要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影响。



张亚锋 副研究员/博士后



学科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海水碳酸盐系统

电子邮箱:zhangyf66@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后在海洋科学学院殷克东教授团队进行硕博连读,2017年博士毕业后在海洋科学学院工作。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先后到台湾海洋大学和美国特拉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访问学习。

     目前主要从事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水域生物泵效率的研究,涉及营养盐、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耦合关系。在美国特拉达大学学习期间接受了海洋碳酸盐系统知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海洋生物学和海水化学跨学科综合基础。目前发表(含接收)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


唐得昊 博士后



学科专业:海岸海洋科学

研究方向: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评估

电子邮箱:tangdh3@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2016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加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做博后。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估研究,涉及海水环境/沉积环境变化与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浮游生态系统、底栖生态系统、游泳生态系统)间的关联及相互作用。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包括2篇中科院JCR二区SCI)。目前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海洋碳循环,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是:基于生态能质理论的底栖生物碳与有机碎屑碳通量关系研究,现主持在研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推荐阅读:

海科院迎新(45)| 新生指南:学习场所&运动场所

海科院迎新(44)| 新生指南:网络篇

海科院迎新(43)| 走进海科院:海洋石油与矿产资源研究团队介绍及研究进展


编辑:郑君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