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苗族银饰,那用心锻打的美丽

2017-08-22 张明华 花垣视窗

只要你深入湘西苗族聚居区,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乡场或节庆场合,苗家妇女的装扮,可谓花枝招展。那绣着各种艳丽图案的衣裙自不必说了,单是那衣裙上的银饰,就使人目不暇接。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始于明盛于清,广泛流行于当代。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云贵川东湘西一代,银饰,已经成为当地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尤以湘西为最高。

湘西苗族银饰,自古到今,都是由专业银匠手工制作。明朝中后期,苗族开始时兴银饰时,其饰品大多是由汉族银匠制作。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到清代,一些苗族人开始学习银饰的制作,并成为代代相传的讨吃手艺。湘西苗族银匠,多以家庭为单位世袭传承,一般传男不传女。但在湘西苗族银饰流行的核心区,花垣县,却有一家享誉周边的女子银匠铺。这个女子银匠铺的核心,是母亲石菊妹。早年,石菊妹嫁给了吴银匠,而吴银匠,已是吴家第五代银匠。结婚过后,石菊妹给丈夫当下手,逐年的耳熏目染,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早已烂熟于心。不料,丈夫中年病逝,为了盘儿养女,石菊妹打破了银匠手艺传儿不传女的古旧传统,毅然接下了丈夫遗留下的铺子,并把所有的苗族银饰制作工艺,悉数传给了自己的三个女儿。

通过对石菊妹的访问,我们了解到,湘西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是湘西苗族银饰的主要特点。以大为美,如苗家妇女的凤冠,就呈现出巍峨之美。以重为美,如苗家妇女的银项圈,有的竟重达数斤。一个盛装苗家妇女的银饰,分头饰、胸襟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等,有的甚至还有脚饰,以多为美,则更是显而易见。

在采访和拍摄石菊妹的银饰作坊时,我们对湘西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也有了相当的了解。苗族银饰工艺是世代相传的,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苗族人对手工的依赖很大,因而练就了高明的手工艺能力,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天下无双”!苗族的银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工之作,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机械批量生产的银饰相比,手工银饰真正承载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苗族银饰全系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套工艺过程。首先是铸炼,即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糠槽内。约半个小时后,银料凝固,再取出趁热锤打。锤打是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锤成细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苗族银饰多由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组成。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为锤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要求也高,耗时较多。先将银条锤成大张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錾刻成细致的花纹。银丝制作更为复杂,分粗细两种。苗族艺人掌握了熟练的抽丝技艺,他们用一个特制的丝眼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这种拉丝工艺可与闻名中国的成都拉丝工艺媲美。将各种组件合成的过程就是编结过程,编结时辅以焊结等工艺的使用,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涤,去除污渍,或将一件件古旧银饰放在溶液中洗涤成光亮耀眼的饰品,这是最后一道工序。苗族银饰制作的相关器具包括:火炉、风箱、坩埚(俗称银窝)、铁锤、牛角锤、铁砧、园木磴、冲具、刻具、拉丝眼板、铜锅、钳子、镊子、油灯吹管、铅坯模具、松脂板等。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苗族银匠不仅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巧夺天工的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特色,若将有的银饰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

苗族银饰,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平等的民族精神。明清两代,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最为森严的两个时代,尤其是清代,从服饰上就可以看出尊卑贵贱。苗族银饰产生于等级森严的明代,但苗族银饰的佩戴,却无等级之分。无论贫富贵贱,只要在一个区域里生活,就可以佩戴完全一样的银饰。比如苗家妇女的盛装银饰,及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所专有,只要是苗家姑娘,都可以佩戴。在经济欠发达时代,一个年轻姑娘,为了打扮自己,有时甚至可以向亲戚朋友借银饰,而人们也乐于相借。

在日常生活中,苗族银饰除了装点的意义而外,更具有一种展示性。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百两重。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在日常生活中,苗族银饰还特别注重与服装的搭配。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在生产相对发达的一些地方,在盛装之外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重得体,又方便行动。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苗族银饰,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苗族银饰,尤其是工艺精湛的湘西苗族银饰,是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用心锻打出来的绝世美丽。

图为石菊妹一家在制作银饰

流程一:把碎银子放入坩埚

流程二:把装满碎银子的坩埚,放到炉火里去融化

流程三:把融化的银水倒在细砂岩石制成的模具上压成银片

流程四:把压好的银片再次锻打

流程五:或把银片拉丝,根据丝口不同,可拉不同粗细的丝

流程六:在模具上制作银饰的初样

流程七:根据需要,把初样吹焊连接

流程八:再把吹焊的大件初样用手工连接在一起

流程九:把完成的银饰成品在特制的药水中洗涤使其银光闪亮

部分纯手工的银饰工艺品

【稿源:张明华,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麻绍辉、石群方;转载请联系编辑并注明出处、版权必究;值班编辑:15174381888】


相关阅读:

湘西民族服饰设计作品展示和民间工艺大赛,看有你喜欢的没有?

【视频】苗族文化不能忘!

独具匠心的湘西苗族服饰,美轮美奂简直让你目瞪口呆

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湘西苗族服饰寻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