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个月裁掉1万人,阿里怎么了

吴昕 大佬说 2022-11-06


“坚定信心,积极应变,做好自己”


出品 | 大佬说   作者 | 吴昕


3个月,阿里裁掉了10000人。


阿里昨晚发布的季度财报中,披露了6月底的员工人数:24.57万人。


对比上季度的数据,今年3月底的阿里尚有25.49万员工。这意味着,降本增效了一个季度,阿里正式员工减少了近万人。


宇宙的尽头

数字背后的真相


今年5月,便有多家媒体爆料阿里开展了“滚动式”裁员。


逍遥子张勇曾表示,阿里巴巴今年已经雇用了6000多名大学毕业生。算上几个月来新入职的员工人数,3个月裁掉1万人,恐怕不是什么夸张之辞。


另一个急剧缩减的数字,是阿里的销售费用。相比去年同期以100%的速度飞快增长的销售费用,今年甚至收缩成了负值。相对应的,是今年618,没有了往常铺天盖地的广告。


降本增效之下,阿里总算迎来了好消息。这个季度利润344 亿,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的287 亿。


“阿里巴巴在一个很不寻常、充满挑战的季度中克服重重困难,业绩保持稳定。”逍遥子张勇在电话会议中如是说,“虽然我们的业务在四、五月增速相对放缓,但进入六月已经看到向好迹象



6月以来,全国供应链和物流网络迎来恢复,作为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终于捱过了至暗时刻。


张勇表示,阿里一方面将致力于为拥有更强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将继续在更多农村地区获取用户。


随着消费意愿的缓慢恢复,阿里在新季度的增长,值得期待。


至少股市相信了张勇的判断。美股一度涨超7%,而后虽有回落,但面对这份财报,市场普遍流露出了乐观情绪。


除了一个人。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孙正义领导的软银集团,今年通过预付远期合约出售了所持约三分之一的阿里巴巴股份,套现220亿美元。



疫情影响这几年,孙正义可谓流年不利。


无数投资打了水漂,成为全球科技股下跌潮中的最大输家,甚至创下了40年来的最大亏损。现金流吃紧下,抛售当前低价位的阿里股票,成了他的求生之选。


如果未来孙正义不再回购,这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但对于阿里而言,这或许是新的机会。根据财报披露,阿里在自己的市值低点加大了股权回购计划。截至2022年6月30日,阿里用35亿美元回购了约3860万股美国存托股。


退市阴云

近日还有一则关于阿里的大新闻。


7月29日,美国证监会在长长的“预摘牌名单”中,又新增了4家上市企业的名字,阿里赫然在列。


外界忧心已久的靴子,终于落了地。国内电商三巨头,阿里、京东、拼多多在名单上碰了头。


据统计,预摘牌名单上,已经列入了159家中概股。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如果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连续三个“未检查”年度无法对负责审计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完全检查或调查,该公司的证券将被证交会禁止交易。


阿里很快发布公告,表示了态度:“将继续留意市场动态,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并努力保持同时在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两地上市地位。


俗话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对于这场早有预期的事件,阿里的布局其实已经在靴子落地前提早展开。


在7月26日,阿里巴巴就发布了公告,声称正在寻求双重主要上市。


这个拗口的表达,承载着阿里与港交所十年来的爱恨纠缠。


阿里的过去与未来


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敲钟后,马云参加了一场纽约经济俱乐部的午餐会。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纽约,他回答得很直接了当:“我们被香港拒绝了。”


2013年,阿里巴巴开始筹备上市。审核严苛的A股市场被早早排除,阿里在香港与美国两个市场间徘徊。



阿里的许多投资人与高管更加钟意美国。


当时来说,这是一个“正确选择”。因为那里有最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最海量的资金。自新浪开启赴美上市的先河后,纳斯达克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们逐鹿的终点。


而马云自己在心中,总有些属意语言更通、地缘更近的香港。


港交所对阿里巴巴,充满了许多疑虑。


2010年,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正式创建了合伙人制度。此后,阿里的合伙人们,联合组成了阿里真正的权力中心。


传统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也接受合伙人们的辖制。阿里巴巴董事会中大多数的董事人员,都是经由阿里的合伙人提名。


有人评价,这是“董事会中的董事会”,“铁打的经理人,流水的股东”。


作为创始人的马云,在一众阿里合伙人中,拥有更特殊地位。


他与蔡崇信是阿里唯二的永久合伙人。按照规定,阿里的永久合伙人有权一直作为合伙人直到自己选择退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或被选举除名。


马云掌控阿里的另一个重要办法,在于“同股不同权”的股权设计。当时马云及阿里管理层通过 10% 左右的持股,就掌握了阿里巴巴的话语权。这样的管理模式,让港交所内部出现了多重声音。


当时港交所的行政总裁李小加发表日志,称“这里最需要的,是客观看待事情,不被负面情绪牵动,不受指摘影响,也不被个别公司或个案的具体情形而影响判断。


“归根究底,我们需要作出最适合香港、最有利于香港的决定,而不是最安全最容易的决定。”


最终,港交所与阿里巴巴的谈判还是崩盘。2014年阿里在美国成功上市,融资250亿美元,创下美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纪录。


阿里掀动的热潮,也推动着新一批的中概股企业赴美上市。



另一边,港交所踌躇了3、4年,错过了无数中国企业,才终于决心放开 " 同股不同权 " 的上市限制,小米吃到了当年的红利。


随着政策放开,已经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们也开始考虑为自己增开新的财路。毕竟美股的投资门槛较高,拦住了大部分的国内投资者。


2018年,阿里将一部分股票抵押给了美国的银行, 获得了“存托凭证”。通过存托凭证的形式,阿里的股票得以在美国和香港间自由流动,实现了二次上市。


这个二次上市,本质还是依托于美股的价值,如果阿里在美被迫退市,它在港交所的股票也难以继续流动。


为了应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港交所在今年1月1日,再度为中概股们量身定制了新规:对于同股不同权和VIE结构公司,可以选择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无须为了完全符合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及指引而改变该等架构。


贝壳、知乎、名创优品等中概股,都已经通过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实现了返港上市。


这样的背景之下,阿里选择了回归。一旦完成了在香港的上市程序,阿里在港股的的上市地位就不会再受到美国退市的影响。


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后续将获得港股通资质。来自内地的北向资金,将更方便地流入阿里。在这个不确定性陡增的时代中,获得稳定的基石。


根据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还有足足2年时间,供阿里应变,足够走完港股上市的一切流程。



用阿里现任董事会主席张勇的话来说,面对不确定性,阿里的应对之道是坚定信心、积极应变、做好自己。



跨境电商社群开启啦
欢迎做跨境电商的伙伴进群交流哦
加主编好友,拉你进群

铁粉推荐



烧光100亿后,每日优鲜来到生死关头


张小泉总经理道歉:我也觉得扯淡

许家印最信任的人,辞职了

阿里巨变,蚂蚁脱钩,马云终于笑了

张朝阳喊话俞敏洪:为什么还不退休?



关注,跟主编交个朋友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微信:2881339633
点右下角在看,下次可以优先收到我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