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院12个科研项目获得 “2022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2023年1月28日,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发布了“2022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的公告(华夏奖字[2023]第1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12项科研项目获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其他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获奖项目如下:

  一等奖  

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

参与部门:李兴钢工作室、任庆英工作室、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公司
参与人员:李兴钢、任庆英、张音玄、曹颖、邱涧冰、谭泽阳、关午军、刘文珽、高治、路建旗、盛况、洪于亮等
合作单位: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为解决延庆赛区建设中面临的技术挑战、环境挑战、可持续性挑战和文化挑战,紧密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建设需求,本项目创建了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共生的山林场馆建设方法技术体系:世界首创了超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计建造与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技术体系;突破国外垄断,创建了世界领先的雪车雪橇场馆赛道气候保护、设计建造技术体系;首创了基于自然环境信息模型的大型场馆超尺度融合和全过程协同数字化技术体系。项目研发与工程建设紧密配合,在建设全程开创并实践了“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的创新工作模式,支撑建成了世界最好的滑行中心和世界领先的高山滑雪中心,高质量建成了延庆赛区场馆群,保护了生态环境,打造了积极奥运遗产,形成了适于推广的系列共性成果。

建筑集中生活热水水质保障与节能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参与部门: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与人员:赵锂、刘振印、王耀堂、王睿、沈晨、傅文华、李星、匡杰、刘永旺、李建业、高峰、吴雁云、顾小平、王智会、张方斋
合作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上海通华不锈钢压力容器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特容器有限公司、北京索乐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是课题组针对我国建筑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存在致病微生物导致水质问题频发、传统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行能耗损失大、水加热器容积利用率低、管道系统循环效果差等行业痛点难题问题,依托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结合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展开的十余年持续性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总结。
项目涵盖了建筑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水质及能耗的全国典型调研及热水系统水质和节能关键问题识别,形成了建筑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和建筑集中生活热水系统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建立了集中生活热水水质保障标准体系,开发了灭活军团菌的消毒设备、集贮热式无动力太阳能热水设备、高效水加热器等设备,实现了产品化、产业化,成果应用于大量国家重点项目及民生工程,系统性解决了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水质安全、节水节能问题。
项目产出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2部,出版专业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37篇,授权专利13项,形成设备产品4台(套),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万元。项目经院士领衔的科技成果鉴定,成果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等奖  
户用光伏发电智能控制模块集成技术研发及示范
参与部门:国家住宅工程中心
参与人员:仲继寿、鞠晓磊、鲁永飞、孙畅、张磊
合作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以户内用电需求为核心,瞄准世界国内户用光伏发电发展前沿,在国家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提出稳定电网地区户内用电量需求分级指标;建立独立及不稳定电网地区户内用电模型;提出户内直/交流用电器用电需求指标;开发出并网/独立光伏系统双模快速切换控制模块、户用双模式变流单元模块、户用能量管理模块、交直流输出智能控制模块、自适应蓄电池监控管理模块,集成户用电能路由器,进行总计100户应用示范,研发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快速检测设备,编制户用光伏系统系列标准。该项目推动了分布式户用光伏发电市场壮大,为建筑光伏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流配电关键技术研究
参与部门:工程设计研究院、技术质量中心
参与人员:陈琪、胡桃、张青、崔振辉、刘艳雪、王莉、吴磊

针对直流需求日益增强,但相对研究不足的问题,本课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技术研究。通过对直流配电系统的深入研究,了解掌握直流配电系统的配电技术,正确搭建直流配电网络构架,梳理提炼直流应用中分布式能源接入方式,全面分析直流配电系统的故障类型,针对不同的故障类型提出最佳的保护方案,确保在工程设计中正确运用直流配电系统。主编完成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直流照明系统技术规程》,以及结合课题成果完成的《直流配电设计导则》、《直流配电网络的架构体系研究报告》、《直流配电故障与保护的算法研究报告》等技术研究报告,提出了直流配电技术应用的具体要求及实施策略,可对专业技术人员在直流配电技术工程设计应用中予以指导。

装配式楼梯柔性灌孔材料研究
参与部门:第一创新工作室、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
参与人员:张守峰、刘克、姚远、孙强、惠怡
合作单位: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北方集团有限公司

为保证楼梯间在强烈地震时的“安全岛”作用,针对我国目前采用的装配式楼梯技术应用的局限性问题,本研究首次提出一种创新的装配式楼梯柔性连接方式,并研发新型柔性灌孔材料以及柔性铰连接技术,显著提升装配式楼梯连接节点及楼梯结构单元的抗震性能,对保证楼梯间在地震时人员逃生、救援的竖向通道作用有重要价值,同时填补了目前缺少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框架的装配式楼梯连接技术的空白。项目研发成果已被纳入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梯(公共建筑)》(20G367-2),同时收录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PKPM-PC中。项目主编了院企业标准,注册了柔性灌孔材料商标“CFGM”,投入生产柔性灌孔材料产品,并实现了在多个项目中的试点应用,形成成套的技术成果。

适老建筑实验基地建设及相关技术研发
参与部门: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国住人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参与人员:王羽、娄霓、张磊、余漾、刘浏、马哲雪、尚婷婷、王玥

本项目在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的总体形势下,针对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项目中基础科研对应用科研支撑不足、本土化老年人行为数据缺乏、适老化改造技术体系不完善、适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适用性不高等问题,通过建立适老建筑实验研发基地,改变建筑领域科研模式与方法,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本土化老年人体工学设计参数、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技术体系以及适老家具部品研发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以往设计多依靠经验值的现状,助力老龄科技领域技术与标准创新,促进形成为老、助老、适老的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协同机制。项目成果为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及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编制提供技术支持,显著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北京市街区绿色技术微创新及实施路径研究

参与部门:国家住宅工程中心
参与人员:薛晓宁、尹文超、黄菲、张玥、贺靖、赵昕、胡逸隆

为解决城市街区绿色低碳规划尚停留在技术理念、缺乏技术系统集成等问题,本研究聚焦城市街区绿色低碳系统技术集成与空间协同规划设计方法,围绕街区能源、固废、水环境、智慧系统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提出技术创新与空间规划协同的规划方法与实施路径,并通过街区控规图则管控的方式耦合绿色街区技术落地实施,以实现城市街区真正绿色发展,为北京市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绿色低碳街区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指引、实施路径。

该研究填补了城市中观尺度街区层面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与空间协同规划设计及实施路径的研究空白,形成了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的街区空间规划绿色低碳创新技术集成,使街区空间规划绿色低碳技术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衔接。

明中都遗址价值专项研究
参与部门:建筑历史研究所
参与人员:陈同滨、李敏、王琳峰、任洁、韩博雅、王雅芬、朱轶夫

明中都遗址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是明代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后由于明定都南京而罢建、弃用,以遗址形式保存至今,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到成熟阶段承前启后的重要物证。课题以最新考古成果为依据,进行了城址格局复原研究、模数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礼制特征研究、国际和国内对比分析研究、明中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尤其是对于其所体现的东亚礼制式都城规划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实践从坛庙、模数等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基于“价值优先”的遗产保护理念而进行的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价值专项研究成果。课题成果可用于指导明中都遗址的保护、展示与阐释工作;课题成果中关于明中都规划思想和古代朴素的生态理念的分析,可为今天的城市规划提供借鉴,为建设环境友好的山水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以第二完成单位和以其他完成单位获奖的项目如下:
《高层建筑地震损伤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
《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与高效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一等奖,其他完成单位)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
《矿坑环境下壮乡特色园博园设计建造技术》(三等奖,其他完成单位)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2002-2022-2062 从双奥到双碳”专题展

中国院召开202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