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科考路,开启新征程——中国院为参加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建设科考队员送行

2023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启航的消息。本次考察将历时五个多月,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该站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是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新考察站。


随着考察船的启航,中国院南极考察站设计团队的两位同志——祝贺、杨春林也即将出发与考察队会合,前往考察站施工现场,开展安装组建与配合工作。

11月7日,中国院为祝贺、杨春林两位同志举行考察出征仪式。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海,顾问总建筑师刘燕辉,副总经理韩高峰,总经理助理仲继寿等领导、部门负责人及历次考察队员和新站各专业专项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仪式。仪式由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海主持。

▲ 院领导与历次科考队员参加出征仪式

第五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新站项目总设计师段猛首先简要介绍了罗斯海新站的设计历程和相关工作,祝贺和杨春林两位同志则对此次考察的工作计划和现场设计要点作了说明。


▲ 段猛、祝贺、杨春林介绍设计工作情况

刘燕辉顾问总建筑师作为中国院极地科考团队的一员,回顾了中国院极地考察工作的历程,也转达了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文兵董事长对两位科考队员的祝福。宋源董事长肯定了极地科考团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精神,并对中国院极地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 刘燕辉、宋源致辞,马海主持

  随后,宋源董事长为祝贺、杨春林两位同志授予院旗,叮嘱他们注意安全,紧密团结,圆满完成任务。

▲ 宋源董事长为祝贺、杨春林两位同志授予院旗

十年科考路,开启新征程              


自2013年12月起,中国院极地设计团队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支持下,采用现场实地考察和专题研究方式,陆续开展总体规划、功能研究、环境保护、规划选址、安全专项、基础实施、机电系统等全方位的现场调研与国内外交流研究,为承担考察站设计进行了深入扎实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2017年9月正式提交罗斯海枢纽站“南极星·中国结”概念设计后,中国院极地设计团队重点参与和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环境评价(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和主体工程国内预组装等相关工作,不断深化和完善项目设计。

历经十年时间,中国院累计派出16人次先后参加10个队次的南北极考察,成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及罗斯海枢纽站项目持续且专业的技术支撑力量,并将继续发扬南极精神,再接再厉,共同见证中国极地事业新的篇章。

罗斯海新站一览              

南极罗斯海枢纽站位于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建成后可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增强中国对全球最大海洋保护区的科学研究与环境管理。

项目包括主体建筑(含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地球物理观测栋、高空物理观测栋、大气观测栋等独立科研设施。主要功能包括科研实验、人员住宿、物资车辆维修存放、航空支持、通讯保障等功能。

主体建筑设计从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导航所使用的南十字星中得到启发,以“南极星·中国结”为设计理念,兼具中国文化意向和国际形象品质。设计立足于科学考察研究和主体功能的战略性布局,充分考虑南极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后勤支持特点,采用绿色技术和集成化空间体系,打造智能先进、低碳环保的国际一流科学考察站。

因地制宜  考察站所在的特拉诺瓦湾地区(Terra Nova Bay)是南极洲下降风最强的地区之一,最大风速达到43.5米/秒;考察站的布局综合考虑了主导风向、地形因素及洋流走向,并采用CFD模拟、风洞与吹雪试验,最大程度减小强风和积雪的影响。

绿色低碳  考察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被动式建筑技术应对极端环境;根据功能分区的使用特点,分别对越冬、度夏区域实行独立能源供应,根据工况状态灵活设置和调节。

安全高效  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可以抵抗-60℃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建筑部品易于更换、维护和扩建;通过模块系统的灵活建造体系与装备,实现短暂窗口期的快速施工。

智能先进  采用数据化、自动化、无人化、远程化运营系统和智慧火眼消防系统,10秒内精准识别,快速响应;集成了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的微网监控及能量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是微电网跨技术领域、多系统协调集成的南极考察站综合应用示范项目。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国华与崔愷院士座谈

崔愷院士及中国院团队在青岛参加两场绿色建筑论坛

崔愷院士受邀参加第一期住房城乡建设大讲堂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