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崔愷院士新作《本土设计III》《本土设计IV》


▲ 点击视频
浏览《本土设计III》《本土设计IV》两册新书

11月20日,“本土设计研究中心20年”展览开幕式曁《本土设计》新书发布会在中国院举办。崔愷院士专著《本土设计III》《本土设计IV》两册新书,在活动中正式发布(点击此处了解活动详情)。这是崔愷院士继2008年《本土设计》和2016年《本土设计II》出版后,分别从本土设计方法论和探索绿色建筑新美学的角度,呈现创作成果与思考的著作。



  本土设计 III      

在《本土设计III》中,崔愷院士将本土设计理论在方法和策略层面进一步系统化,以设计思路解析和模式语言的方式,通过多个实践作品进行方法与实践的互鉴式呈现。

▲《本土设计III》目录

书中共收录了崔愷院士及本土设计团队近年来的27个作品,分为“文脉传承”“遗产保护”“城市更新”“风景融入”“生活引领”“乡村振兴”六大类,与《本土设计IV》的“绿色导向”类一起,共同组成本土设计方法的七个方向其中每个类型中选取了1-3个作品进行了策略解析,所有作品均有策略关键词引导阅读。


▲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草图
(每个项目均配有设计构思草图)

▲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建成照片

书中还包含《关于判断力》《关于沟通》等多篇关于本土设计方法的论述文章,及来自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和对崔愷院士的专访

▲ 本土设计方法思维导图


《本土设计III》反映了近十年在城市发展模式改变、城镇化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土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在不同环境下的设计实践与探索。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土设计III》整本书理论体系脉络清晰、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建筑实践形神兼备,每个设计作品均有几个“关键词”引导阅读。该书基于崔院士团队多年来开展的大量且多类型的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优秀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兼具设计理念、场地解读、难题应对、技术选择和内涵诠释等建筑界业内普遍关注的设计策略、技术方法和工程实施要点。

——选自《本土设计III》序言


崔愷

这几年我的本土设计思想越来越能在与领导和甲方的交流中产生共鸣,我们建立在本土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的设计方案通过率也越来越高,用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真有一种“药到病除”的感觉。这其中“病”就是要找准设计的问题所在,不盲目;“药”就是对症下药,以本土设计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不瞎做。这种方式我称为精准设计,往往只出一个方案就行,只要它有说服力,只要业主领导有共同的价值观,方案就会一次通过,效率很高。因此这几年我们团队创作的作品数量越来越多,品质也在不断的提升,本土设计的理论在业界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的反响。

——选自《本土设计III》自序
  本土设计 IV      
相较于《本土设计》系列前三册全方位呈现本土设计理念的方式,《本土设计IV》专注于绿色建筑方向。之所以将其从本土设计的总框架中抽出来独立成篇,是为了响应当前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记录近年来本土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创作和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 《本土设计IV》目录

书中共收录了崔愷院士及本土设计团队的15个绿色建筑作品:其中有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江苏园博园未来花园等与自然和风景对话的建筑群;有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遂宁宋瓷文化中心等将绿色策略贯穿从构思到技术落地全过程的单体建筑;有雄安设计中心、成都中车共享城启动区等改造利用案例;也有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科兴天富厂区更新改造等轻质建构作品。

▲ 天府农业博览园主展馆草图

▲ 天府农业博览园主展馆建成照片

书中总结提炼了34条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并加以阐释,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学理依据,可供创作实践借鉴应用;同时针对每个作品采用的绿色策略进行图解分析,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绿色建筑知识推广。

▲ 每个作品均有绿色设计策略图解分析
绿色生态是人类共同关心的命题。希望《本土设计IV》所提供的一系列绿色设计方法和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能够为读者展现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新美学——新时代的建筑学。

杨经文  Ken Yeang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2016年梁思成奖获得者

在《本土设计IV》中,崔愷院士结合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以“探索绿色建筑新美学”为主旨,提出跨越本土化、人性化、智慧化、长寿化、低碳化五大维度的设计原则,畅想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的未来。

在当前中国建筑行业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崔愷在设计中非常重视的方面。与此同时,他对项目的生态因素也倾注了很大心血,试图在设计中解决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古代哲学融入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关注与思考。

——选自《本土设计IV》序言

崔愷

五年多来,本土设计的创作全面地向绿色建筑设计方向扭转,不仅使科研项目圆满完成,赢得各方面的好评,更全面地推动了我们在工程项目中开展绿色设计的工作,从前期策划到环境气候分析,从确立节俭绿色的价值观到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策略和方法,进而从布局到空间和形态以至到技术和材料的设计选项,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创作出一批面貌焕然一新的绿色建筑作品,我将其称为“绿色建筑新美学”。

——选自《本土设计IV》后记

  编后记      

张广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筑文化传播中心名誉主任

《本土设计》的第一册,是在2008年出版的。十五年,四本书,以大量的创作实践记录了本土设计的理念从明确到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在崔愷院士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作为整体编辑工作的责任人,我要感谢本土中心的建筑师们在编辑过程中给予的积极支持和协作,特别是傅晓铭建筑师,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编排整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编辑《本土设计III》的刘爱华,编辑《本土设计IV》的任浩,都是长期从事建筑书刊编写的建筑师。在编纂过程中,她们以对建筑专业的理解和编辑的成熟经验,为提高图文质量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工作。还有担任美术编辑的徐乐乐、担任英文翻译的谭雅宁和摄影师李季,在两本书不断的编写和调整中,默默地做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二十年来,几位年轻的同事已经和我一起编辑出版了三十多册建筑图书,与《本土设计》系列一起,成为我们院历史的宝贵积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徐晓飞,担任版式设计的田歆颖,是从《本土设计》第一册就与我们合作的老朋友,有了相互间的了解、理解,遇到具体问题总能够共同化解。还有出版社负责校审的编辑们的耐心、细心,雅昌印刷的悉心、尽心,是大家一起,把崔总主持下的精心创作和勤奋笔耕,呈现为高质量的图书。

新书送来的时候,我把十五年来出版的四本《本土设计》连续翻阅了一遍,忽然感到书中收录的88项作品表现出的整体气质,与中华传统的印刷文化特点非常相似,那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

这两本书的完成,可能就是下一本书的起点,期待建筑师们再写出更多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篇章。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本土中心20周年展览开幕式暨《本土设计》发布会李兴钢总建筑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院与同济院、Fuksas、北京市政院联合体在竞赛中获得优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