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学人 | 隐石: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几点观察和认识
- 编者按 -
城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绩效。目前,我国城乡基层治理正处于从城乡二元走向统筹发展、从条块分割走向专业整合、从分域作战走向协同共治的新型时期。
如何形成更加科学的城乡基层治理理念?如何更加精准地定位基层政府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如何科学统筹又不失特色地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发展?如何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格局?本期诚邀学界和实践先锋不吝赐稿,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基层治理发展之道。
——本期主持人 耿云
中央财经大学 副教授
作者简介
隐石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这一浪潮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出身于农村,十八岁前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有着深刻的体悟。虽然离开农村已经20多年了,但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笔者以自己所在家乡的情况,来管窥下中国农村40年来经济社会和治理结构的深刻变迁。
首先是发展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无疑,改革开放的大潮惠及到了中国几乎每个地方每个人。四十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像小时候到年底才吃一顿饺子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新的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深刻的转型的艰难。就我所在的农村而言,总体上仍然是小农自然经济,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一个家庭种粮食的收入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除了种粮之外,所在地区的一些水泥厂、陶瓷厂、制药厂等,曾带动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近年来因为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环保方面的要求,厂子关闭的越来越多,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故土难离的思维,又导致很多农民不愿外出打工。
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这些农民也在积极想方设法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大多数人选择做一些小的生意和买卖,总体上生活都在改善。但这种小买卖的路子,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效应,普遍面临着生意好时有吃有喝、生意坏时紧衣缩食的局面。所幸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思维,使得农民们并不想给政府带来多大的负担。但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应该谋划着如何为老百姓们寻找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江浙一带有乡镇企业做支撑,同时又紧靠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所以农民的生计普遍较好。但对于传统的农业大省而言,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仍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其次是保障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现在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灵活就业人员保障体系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供给水平不断提升,普通老百姓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特别是在大病医疗这块,解决了不少农民的心头大患,这应该说是近年来政府在农村办的非常得民心的一件大事。当然客观地说,目前的供给水平还不是很高,比如养老保险这块,60岁以上老人的年均收入也就在2000元左右。但这需以经济的发展作支撑,还需要慢慢来。除了医疗和社会保障之外,教育是老百姓关注的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我当地所在乡村的情况看,现在上小学,大多数都集中到乡镇去上,学生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带来的问题是,上学的距离变远了,孩子的接送安全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在十几年前并不突出,但近年来问题愈加突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饮水安全问题。记得小时候从地下井中抽上来的水甘甜可口,而现在则因为河道污染问题,水质已经非常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但老百姓饮水的方式总体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停车和交通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小时候,走街串巷、鸡鸣狗吠的乡村田野生活,现在已经很难寻觅。乡村变得越来越嘈杂,车水马龙,这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改善,但相应的也带来了乡村交通安全和停车难的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同样也很突出,现代人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农村亦不例外。每次回老家,总能看到村头堆积如山的垃圾,感受到刺鼻难闻的气味。另外,中央现在提出厕所革命,对于农村而言,如果能够改善厕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会有极大的提升。这一块显然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最后是治安问题。总体而言,现在的治安状况相比若干年前已经改善很多。而且在农村,感受到政府力量最大的地方,就是派出所。但是,随着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增加,再加上经济的不景气,农村治安问题也比较突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新时代农村建设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基层政府建设和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基层政府的治理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首先是治理理念和治理结构问题。多年来,为人民服务的思维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间已经普遍树立,但在乡村层面,封建官本位的思维仍有残余,当官是为了管人而不是为了服务的想法还比较突出。就官民关系而言,老百姓也大多认为官员主要是一种权威,而不是为自己提供服务,所以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来改善这种治理理念。受这种理念的影响,政府在如何更好服务老百姓和推动实现官民共治上,也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思考谋划。
另一方面,目前农村是实行村民自治原则,所以乡镇政府更多依靠村委员会来进行治理。当然党的政策也能够及时传达贯彻到村一级,但在力度上会打折扣。就长远来看,依靠村民自身来管理好自身,实现乡村共治应该说是大的方向。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充分调动最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不是目前仅仅依靠村委会几个成员。江浙一带很多地方采取的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实际上可以借鉴和复制推广。
再次是基层政府本身的职能重点和结构调整问题。前文提及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问题、环保问题和治安问题等,实际上都对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现在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来看,还不能完全跟上职能的变化。特别是所谓的“七站八所”,大多数已经陈旧弱化,将这些资源整合好,投入到新的职能上去,还大有可为。中央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行乡镇机构综合设置、推进基层服务便民化,整合基层执法、服务资源等工作,从我所在的乡村看,确实也是非常有必要。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这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对于农村而言,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着力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总体来说,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改善乡村基层治理势在必行也恰逢其时。
校对 | 吕延青
责编 | 俞博文
编辑 | 赵一帆
转载 | 微信(zxm6679)
本栏目获得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