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学园
其他
最新目录 | 慈善与营销(JPM)2023年第19卷第1期
德国)摘要:目的:基于性别图式理论,本文旨在研究性别认同在非营利组织营销传播中的社会认知影响,尤其是在骨髓捐赠者招募过程中。设计/方法论/方法:本文使用实验设计(n
其他
公益慈善研究动态(2023年1-2月 总第19期)
25个关键词为搜索范围,定期检索、整理相关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本期共搜集2023年1-2月期间15篇
其他
公益慈善研究动态(2022年11-12月 总第18期)
25个关键词为搜索范围,定期检索、整理相关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本期共搜集2022年11-12月期间26篇
其他
公益慈善研究动态(2022年9-10月 总第17期)
25个关键词为搜索范围,定期检索、整理相关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本期共搜集2022年9-10月期间46篇
其他
汇议 | 「残障研究华人青年学者网络」在线讲座系列:1月讲座主题 先天视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 — 视障、言语交互作用
摘要日常生活中,心理理论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先天视障儿童心理理论以及言语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对象为7-14岁先天视障儿童117名,3-10岁普通儿童125名。他们接受1/2阶错误信念故事各2个和儿童版韦氏智力词汇分量表测验。发现:(1)视障儿童一阶/二阶错误信念发展滞后;(2)一阶/二阶错误信念滞后时间分别是3-5年和2-3年,3)言语得分低于平均分1个标准差,视障负影响一阶/二阶错误信念,相反,正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相关讨论:先天视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滞后时间缩短。视障、言语交互影响心理理论。具身认知论得到支持。心理理论缺陷与言语补偿并存。相关发现为未来干预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参考。讲者简历杨勇
其他
热点观察 | 刘欢:社会创新的哲学本质是回应我们天生的美德
关于社会创新这一概念的发展,我相信愿意通读此文的读者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直到现在,我依然非常谨慎地处理这个概念和多个部门、学科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或者可能通融的链接。目前,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从最通俗的意义上来表达,社会创新代表了在当下一个时期内,对于社会在飞速发展和高速变革之下的善意行为的全新看法,并试图以最大的努力去维护这种善意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其在实践领域中和世俗生活里创造最规范和最具有互动性的基础环境。此种努力的本质,来源于人类集群生活中不可遏制的善意之心,是集体自我修复的创新尝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美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极其复杂的,就战争、疾病、环境污染等高风险社会问题而言,总是难以完全避免和解决。因此,人类社会总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上的“自毒效应”。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历史建立还原的视角,将社会团结的功能性论述放大,就会发现这种“自毒效应”并不会在社会美德的描述之中。从自然的野蛮生活迈向社会的公共生活,人类唯一渴求的就是安全和幸福,并以这个目标承诺互相的关怀和爱,这是一切生物体从祖先身上继承的最大美德,也是宗教、政治、科技诞生之前就被群体“投票”的结果。事实上,这种基于本能的“投票”或许才有根本的正确性——从我们决定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起,我们的决策目标总是希望可以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生活得更差;除此之外的目标,都是倒错的假象。但是,作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多种问题事实,它们不断出现,在每一个历史的叙述中,占据很大的篇幅。在这些历史的本文里,或者其它的悲痛的发泄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社会问题跃出社会公共生活之后,即与美德相悖,有时候甚至是抛弃美德的——我们将环境质量恶化,侵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换来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我们将残疾人、妇女、有色人种等群体排除在正常的用工范围之外,从而保证一个组织可以按照最高效率的方式开展盈利工作;我们将儿童或者老人留在产业化能力低下的乡村地区,开展高速的城镇化运动,让家庭的情感保障体系彻底破碎,等等。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无处不在,让我们总是有理由去怀疑人的善意本质,怀疑人是否具有普世意义上的美德属性,我们是否只会为自身的、短视的福祉去承诺社会的建构和运作,除此之外的一切,我们无法评估、难以计算,甚至无动于衷。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最初决策是否只是基于牟利的动机,而不是天选的美德;我们的行动是否只是经济的计算,全无善意的可能,精致理性的本意是关于自我生命延续的巧舌如簧,并且这种理性偏离了自然的可持续,傲慢无理。我想特别去解释这一点,“自毒效应”不来源于社会个体的具体心灵,而来源这种心灵组成的集体。集体由个体组成,但是集体在被组成之后,会快速超越其个体,成为“利维坦”或者一个别指性的社会组织。超越的实体,不复为其个体的总和,它颠覆成为个体的引导者,开展自己的想象和行动——集体的理性开始有了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不可操纵,最后导致集体行为的逻辑超越了每一个个体的逻辑,进而危害全部或者部分个体的利益,导致个体的观念与其灵魂不符。这种集体危害自身和其个体的案例举不胜举,如果在长期中,它具象为详细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习惯,甚至是社会道德的时候,它将具有巨大的强制力去产生危害性,因为它在驳斥原初美德的正确性,而这种正确性里必然包括对于他者的关怀和对于社会总体保障的审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脆弱和松散,远比我们想的要严重。“自毒效应”是一种泛称的社会病理,是社会问题的总称谓,它代表着人类集体的错误或者无能带来的恶劣结果。虽然它具有迷惑社会个体的能力,但最幸运的是它不会完全抹杀掉个体在社会美德上的原初能动性。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它确实或多或少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表达和思考施加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如此,个体在成长的最初,甚至其全部的生命历程里,他只能被既成的社会道德塑造,“心灵白板”并不是毫无抵抗力和天生美德,只是太弱小了。但是,“自毒效应”保留希望的可能性也是真实存在的,原因其实不言自明,只有一种社会事实被心灵的筛选机制认定为是具有问题化倾向的时候,我们才有理由将其描述为需要介入和控制的社会病理现实,除此之外的太多数社会事实,我们总是以无意识的行动去履行;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原初美德在个体心灵的自显和崛起,问题意识的充分显现,是“自毒效应”的刺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进而激发了个体心灵的自我保护,唤醒了美德的天然存在。如果没有这种对于事实问题化的感受能力,我们也就没有美德的能力——社会问题的发现过程是我们自证自身具有美德的最好例子。为此,社会问题的发现和定义,恰恰是个体美德在反复确认自身,是绝对的心灵在继承祖先的意志,是个体超验经验存在的有利证明。当一类社会事实通过我们的知觉系统进入我们的心灵时,我们总是可以马上综合出一个简单的判断——这是或者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至少,这更加倾向于是或者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又或者,我们的情感上是否具有一定的不舒适。判断的原则已经阐明清晰——我们希望生活得更好,而非更差。于是,社会问题的总旨成为了一个绝对奇迹的存在,一方面,它是我们自证灵魂不朽的圣杯;另一方面,它会在某种程度上漠化和毒化我们的心灵美德。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正是这种矛盾的综合,才催生出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否则,我们的文明依然是草原旷野中的某个哺乳物种群体。这种矛盾的现象——社会病理和个人美德同时存在的原因在于:集体生活的高度复杂性是个体的心灵和肉体难以预见的,我们在最初的时候,以自以为的美好预见开启这个雄浑、伟大旅程的时候,我们过于轻视它的难度了。在历经无数战争和王朝之后,我们依然只有在不多的时候,才可以把我们集体叫做共同体,更多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社会。共同体和社会之间的差异,简单来说,就在于个体的合一是否可以作为集体的总体,而前者实现了这个对等。而我们的努力,或者说解决社会问题的诸多创新尝试,就是希望社会迈向深具美德的共同体。为此,当我们开始明白我们的天然美德能力被缚于社会与其问题之下时,我们开始经由祖先的神灵和自然的馈赠进行灵魂的穿透,以真正思辨者的宏达视角回归我们生活的土地。我们此时愿意开展某种行动了,此种行动来自于不可抗拒的激情,它从身体内部流淌出来,希望达到我们原先的承诺——回到我们的自身,重新发现我们的知觉、情感和道德,并进一步互相取悦,变为社会知觉、情感和道德,三者的高度一致性,会成就创新的社会美德。果真到了这里,我们就会认为我们开始拥有我们统一的社会美德,去推动一种社会的发展,使其向着更加有利于我们福祉的方向变革,而福祉本身不再是集体的错觉,而是集体的统一决策。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社会变革的本质了,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会做出与当下的行动不会完全一致的行动,无论这种行动是思考还是一个具体的工作,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创新。这样,社会的创新有了特别稳固的内涵,它首先是善意的,是回应我们珍藏于内心的、无与伦比的、经久不衰的、稳定常居的美德;其次,它是变化的,是冲出结构封锁、集体自闭、想象力匮乏和“自我毒害”的变革能力。社会创新深植于我们的本自发生的集体想象力之中,符合我们生物能力的全部能动性,也是我们追寻美德的自我探索。它会告别所有机械化的教条主义和学科惯性,进入适合我们如何开展善意行动的逻辑统一路径里。本质上,我们的行动——人的行动也就是如此,从最本质和最精神的恐惧、快乐、幸福、绝望中跃升出来,探索自我,进而探索社会和人生。至此,社会创新在我们如何团结和再造团结的视角下,完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和幸福论。接下来,它必须绝对服从地、谨慎地、毫不遮掩地、不可推卸地进入到真正的世俗生活里。那么,就剩下路径问题了——我们如何让积极回应我们自身的社会美德,让它充分孕于社会变革之中。我提出的路径在于:个人美德必须明确自己的属性,必须通过一种讨论和想象的艺术动再次确认互相的诉求,在一种集体欢腾之中,互诉衷肠,这个部分,是感性科学、认知心理学、政治哲学和道德科学的土壤,从心理和文化的讨论里,借由我们的社会情感表达,达到一致的和谐。接着,在对于清晰社会问题定义和描述之中,成就强烈的社会情感共识,之所以可以形成共识,是因为社会情感必然来源于共同的美德根基,只要通过统一的语言概念,情感将会被一层不染地贯穿,流动自我和镜像自我都会高度成“我们”。如果可以完成这种有效的建构,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为社会价值最终诞于火焰之中,并在这种共振的共同体里明确地传递,甚至无需言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其配套建立起协同的行动网络,这里交给我们的圣杯——经济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的所有成就。我们要保证:我们履行长期善意行动的行动网络不会再次复归无意义的“自毒效应”。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个周期的社会创新。至此,这种面对具体社会变革的善意行动方案,就是社会创新要完成的根本任务。而我试图以文本语言表达的东西是傲慢地希望为其建立一个哲学的本质。
其他
汇议 | 第四届社会创业青年论坛论圆满落幕
12月10日,由公益慈善学园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社会创业青年论坛论于云端顺利开展,论坛以“社会企业与共同富裕”为主题,深入探讨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社会企业的重要作用。论坛由江苏滂沱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协办,同时获得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支持,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南京大学郑钢基金、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机构提供特别支持。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学者和听众有170多位。上午九点,论坛开幕式正式开始,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致欢迎辞,他对各位嘉宾、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论坛圆满召开。随后,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理事李北伟、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总裁马翔宇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对新一代青年学者助力社会企业发展表达了殷切的期盼。在主旨发言环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社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总裁夏璇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分享。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的分享主题是“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三个趋势”,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三个趋势,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的对接、县域社会企业日益增长。徐教授提出我国社会企业有光明和灿烂的未来,其特有的“造血功能”能够满足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需求,增加民生福祉。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以“社会组织数字化创新”为主题,从挑战、探索、使命三个角度进行分享,特别提出以数字赋能为中心实现社会组织创新、建立数据科学、以数字人权为中心实现社会组织创新等。他强调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应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的数字化转型。社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总裁夏璇由“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企业”这一问题引入,通过北京、成都等地实践案例的呈现,指出社会企业的发展对于优化政治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从实践层面阐述了自己对未来社会企业发展路径的看法。在平行论坛环节,由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36位青年学者汇报了各自在社会企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图1
其他
热点观察丨中国首份捐赠圈研究报告发布,联劝公益探索中国公益慈善新模式
2022年12月4日,由腾讯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联劝公益”)主办的捐赠圈研究报告发布会暨第二届美好捐赠圈大会在上海思南公馆文学之家顺利举办。以“捐赠圈是否会成为新兴的潮流捐赠方式?”为主题,发布会开放坦诚地分享国内国外的声音,探索中国捐赠圈的美好未来。捐赠圈研究报告发布会在思南公馆文学之家召开“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捐赠圈模式是可以让捐赠人在一起紧密、理性、可持续地参与公益的方式。”
其他
主题演讲 | 刘志阳: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
8月29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创新与社会企业促进中心、公益慈善学园共同主办的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社会企业如何助力社会创新。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教授以“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嘉宾发言详稿一、社会创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社会创业对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困境。一方面,外援型发展思路,包括政府援助、政府救助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乡村的贫困,但是难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返乡创业、乡村资源开发等传统内生型发展思路,虽然帮助农民通过自力更生的手段来脱贫致富,但是围绕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更深层次矛盾依然难以解决。因此,社会创业无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社会创业是基于混合价值和社会共同财富的创建过程,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经济和社会的平衡。理解社会创业要理解混合价值。混合价值不仅仅包含纯粹的经济价值或者纯粹的社会价值,也可能是纯粹的环境价值。从创业目的角度看,社会创业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混合价值,即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内的混合价值。从初心使命的角度看,社会创业的初衷区别于一般商业创业和绿色创业,它是一个混合创业过程。社会创业过程是社会性过程,不仅涉及到通常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也涉及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重构,即社会创新,更涉及到制度的重构,即制度创新。这样的社会创新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混合组织的一种形式。现阶段讨论的社会企业和乡村振兴中关于社会企业的界定,还存在一定不足。如果基于混合价值创造和混合价值占有的视角,社会企业本身具有高度动态性,正处于分化的过程中,只是混合组织的一种形式。所以乡村振兴所需要倡导的更贴合实际的创业组织和创业形式,应当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主要从两个方面推动乡村振兴。第一,社会创业可以通过赋能的逻辑平衡外来援助与内生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它的关键是能够为组织边界之外的利益相关者赋能,从而创造最大化的社会公共财富。赋能有两个层面,外部赋能和内部赋能。外部赋能是一种结构性赋能,即通过一定环境机制和系统让个体在其中获得信息和资源;内部赋能主要包含心理和能力赋能。心理赋能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自我效能感和信心,希望能够增强、改变乡村振兴现状的信念;能力赋能强调提升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社会创业可以通过社会使命约束和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的和产出的社会性,目的是解决乡村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盈利;另一方面是组织的社会性,社会创业组织并不归股东所有,也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社会创业组织是新型的社会组织。社会创业的使命和目标约束,能够保证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性目标和环境性目标得以实现。二、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社会创业致力于发现一个新的乡村机会,并开发这个乡村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乡村混合价值的发现、共创和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开发乡村机会、创造乡村混合价值的过程离不开结构赋能、能力赋能和心理赋能等基本手段。如上图所示,社会创业过程中,社会企业通过社会动员的手段推动心理赋能,打破乡村原有观念,从而发现乡村新机会。社会创新的机会和社会动员可以解决基础因素和内生动力的问题。社会创业活动通过三重底线的重塑,未来实现一力并举的乡村价值评估共享。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社会创业者可以通过心理赋能来引导乡村价值的发现。乡村涌现出一批村带头人,主动去尝试新的机会。第二,乡村带头人不仅仅置身其中做乡村振兴,他们也能够带动其他人,赋予乡村振兴新文化、新理念和新思维,推动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乡村价值的发现离不开新的赋能手段。乡村振兴的社会创业机会与传统的商业创业机会存在差异。有些社会创业机会看似缺乏价值,但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对其开发,就能发现新的增长机会。这就是结构赋能与能力赋能推动乡村价值共创。社会创新是社会开发战略的新思路,社会资源动员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乡村社会创业者应该利用乡村信用网络,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和组织,重新凝结新的社会关系进行资源动员,降低资源获取成本。社会建设是社会开发的加速器。社会建设活动通过重构乡村互信资产,帮助社会创业者构建基于信任网络的商业模式,降低合作成本。第三,社会创业者可以通过结构赋能实现乡村价值的平衡和共享。社会创业具有明确的社会和生态底线,对社会创业的评价机制也不一样。所以在乡村价值平衡中应该有合适的价值占有或价值分配机制。社会创业者有明确的经济底线,可以帮助乡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现实中仍然需要总结各地方在乡村社会创业过程中有效的价值分配方式。三、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根据外部赋能和内部赋能的新组合,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主要分为四种模:项目型——外部赋能和内部赋能都非常少;混合型——内部赋能和外部赋能都相对比较多的;内生自发型——外部赋能少和内部赋能多;外部嵌入型——外部赋能多和内部赋能少。四、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创业思考数字社会创业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为使命。例如在乡村中,数字社会创业是以解决乡村振兴问题为社会使命,将数字技术融入到社会创业过程,推动社会创业机会、资源、治理和价值测量的数字化,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混合价值的新型创业形式。数字社会创业活动可以解决社会资源获取高成本、合作者利益难以协调、社会影响力难以测量、解决方案难以复制等问题。所以,技术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根本性手段。当然不仅仅是技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需要技术、社会、制度的整合式创新,但技术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数字社会创业通过组建社会创业平台,连接更多的数字社会公民和数字社会创业者,希望实现机会-资源-智能一体化和混合价值的共创化,也希望形成一整套数字社会创业制度和治理模式,推动社会影响力规模化和赋能规制孪生化。在数字乡村振兴中,爱乡宝就具有社会创业的初心。爱乡宝连接所有希望推动乡村振兴的数字社会公民,数字乡村中很多创业者也加入了爱乡宝。它是一个数字社会创业平台,目的是为了解决乡村振兴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古建筑问题、村室问题、乡村留守儿童等问题。爱乡宝采用数字化手段快速智能地精准匹配乡村问题和解决方案,实现混合价值共创。爱乡宝是一个数字社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爱乡宝的案例体现了数字技术和社会创新的作用,它能够把数字乡村振兴中新治理手段、治理方式更好地沉淀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推动乡村社会创业结构性赋能、能力赋能、心理赋能非常重要。未来,在乡村社会创业过程中,除了数字化手段,平台化和大公司社会创业也非常重要。大公司的资源更多,有更成熟的前期经验和能力,是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方向。所以乡村振兴过程中,除了需要培育个体社会创业者,还需要鼓励大公司内部社会创业。(根据嘉宾发言整理,经嘉宾确认后发布。如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感谢您的关注。)
其他
主题演讲 | 刘文奎:社会企业践行社会创新
8月29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创新与社会企业促进中心、公益慈善学园共同主办的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社会企业如何助力社会创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以“社会企业践行社会创新”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嘉宾发言详稿一、基金会为什么要创办社会企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前身是1989年创办的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00年开始通过增收的方式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境地。在2000年,借鉴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模式引进小额信贷项目,用小额信贷的技术帮助农民在没有资产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项目发展到2006年有30多个项目县,涉及几万家农户,金融需求很大,当时用世界银行的贷款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基金会的本金较少,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为扩大项目的规模,考虑多种运行模式,最后选择使用银行贷款来保证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因银行贷款只能贷款给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后查阅国家法律法规后,2008年创办中和农信项目管理公司,以公司为载体向银行贷款,第一笔贷款得到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使小额信贷项目快速发展。到2019年项目已经在遍布全国300多个县,贷款余额大约100多亿,每年能给几十万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有力地支持农户摆脱贫困,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结束,公司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这是我们创办的第一个社会企业。大家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直接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投入的本金给我们带来了公益成本的增值。2013年参加雅安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时,发现当地虽然盛产猕猴桃,但果农的销售一般是在路边摆摊卖给过往的车辆和游客,销量很不稳定,价格也有很大的波动,当地老乡找到基金会希望帮他们对接市场销售猕猴桃,经多方考虑后选择用电子商务的机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开淘宝店,一周销售30多万的猕猴桃,解决一个合作社的猕猴桃库存,增加了老乡的基本收入。在开淘宝店后很快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以村的名义开的淘宝店,请明星帮我们做传播,一周把淘宝店从新店做成金钻级别,据说价值20万,但等合作社卖完猕猴桃后没有其他的产品卖,等一年后猕猴桃成熟上市再启动店铺时,我们的用户已经全流失了,同时这个淘宝店又没有办法为其他村带货,这种运行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解决办法是由基金会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为更多的乡村服务,但公益组织、基金会不能在淘宝上开店卖商品,于是2015年正式成立善品公社,以社会企业方式为老乡售卖产品,到现在项目已经发展到19个省109个县138家合作社。善品公社主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在村庄组织零散农户建立合作社,从一家一户的零散生产变成以合作社为抓手的规模生产;第二是为村中的某一个产品定质量标准,合作社按照标准进行规模生产,检测合格后的产品贴上善品公社的公共标志对接市场;第三是建立品牌,目前善品公社的品类以水果为主,杂粮、蜂蜜等产品为辅,从2014年1个产品做起,到现在有100多个农产品,每年农户的产值大概10亿多元,但目前善品公社最大的短板是销售能力不足,仅仅能够销售不足1/10的农产品,这是善品公社现在要着力突破的问题。在创办这两家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体会:第一,社会企业拓宽了公益的边界,增益其所不能。中和农信成立的20年中,撬动500亿资本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基金会从1989年成立到今天的33年间总筹集的款物总和不到100亿,小额信贷一个项目20年的时间撬动500亿资本做到基金会所做不到的事情。在基金会不能直接帮农户卖货的情况下,成立善品公社,帮助农民增收。社会企业拓宽公益边界,让公益机构和公益资源做前所未有的事情。第二,社会企业创造了公益增量,让公益更加可持续。基金会的运作特点是接受社会捐赠,把捐赠资金转移到需要的人手中,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基金会可持续性有很大的局限,没有办法实现增值。社会企业借用资本的力量,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益资产的增值。中和农信公司让投入的原始公益资本产生很大的收益,实现公益资产的增值,让公益资产有可持续性。第三,社会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创造社会价值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值得大力推广。中和农信创办20年,投入的1个多亿撬动500多亿的社会资本为农户服务,当退出后公益资本实现增值;善品公社创办后,7年间建立100多家合作社,认证30多万亩优质生产基地,有上万农户依据我们的规则在生产优质农产品。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实现增收。当有更多的社会企业加入到乡村振兴和其他公共事业时,可以更好的实现公益资本增值、社会问题得到更有效、更可持续地解决。第四,社会企业推广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有识者共同努力。现在知道社会企业、认识到社会企业价值的人太少了,只在小圈层内传播,在很小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推广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创办这两家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学习和认知:首先,社会企业和一般的企业的区别:第一,资本属性方面。私人企业的资本是属于私人资本,产生的增值属于私人,这是私人资本的属性;社会企业的资本是属于社会,属于公共资金、公益资源,基金会投资的企业,最后产生的增值部分也属于基金会;第二,成功标准方面。私人企业是以利润为最高目标,一般的企业在达成目标时可能会牺牲公共利益。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最高目标,为实现这个最高目标有时会放弃或让渡自己的利益,比如说中和农信,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大股东的时,限制资产回报率,减低资本成本,更大力度地帮助农民,追求农民最大化的受益。其次,社会企业的两大社会价值。直接为弱势群体服务或解决社会问题,这个是社会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追求的目标,也是它实现的价值;创造社会价值,通过企业的方式为公益资本实现增值。再次,社会企业的作用。社会企业融合了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慈善机制的长处,规避二者的短处,使得公益慈善获得力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社会利益。避免社会组织持续性的弊端,让公益更有力量,因为它能为公益创造增量,所以在缓解社会贫富差距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二、推动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第一,乡村振兴需要引入市场的方法和力量。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就无疑需要企业的力量。第二,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人的振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要让农民受益,而不是企业赚钱、农民被排除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社会企业是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振兴的同时,又能够保障农民利益有效的工具和载体,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社会创新。第三,在乡村振兴中用社会企业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机制,实现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因为有社会企业的机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农民的利益。无论是从中央的政策理解,还是从我们的切身实践,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社会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尤其是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大有可为。第四,设立社会企业投资基金,培育、孵化更多社会企业主体,以金融手段支持社会企业创新发展,让社会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更重要角色,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从知道社会企业的价值后,我们一直在行动,进行推动和推广,希望与有共同愿望的地方政府合作培育和孵化更多的社会企业。(根据嘉宾发言整理,如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感谢您的关注。)
其他
公益慈善研究动态(2022年5-6月 总第15期)
个关键词为搜索范围,定期检索、整理相关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本期共搜集2022年5-6月期间29篇
其他
翻书党 | 公益慈善每月新书(第25期):2022年5月新书放送
翻书党新栏目“每月新书”,每月月初会为大家搜集最新出版的书籍,包括但不限公益慈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社区治理、社会学等领域,帮助大家了解前沿研究和现状,供大家参考和选阅。本栏目仅起到信息整合功能,并非宣传和推荐所用,经典书目推荐敬请参考翻书党书评栏目。1.社会组织管理作者:郁建兴
其他
汇议|中国社会工作学会2022年研究课题发布通知
为加强社会工作发展前沿问题研究,推动社会工作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在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资金支持下,发布2022年社会工作专题研究课题。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聚焦社会工作专业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为社会工作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2课题的申请与管理●(一)课题发布和申请。课题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申请者须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聚焦社会工作学术和实践前沿,注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创新实践,自拟题目。申请者须填写《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研究课题申请书》(附录1,可通过文后网盘链接下载)。申请人资格: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工作院系(研究机构)工作,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7年6月30日之后出生)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或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证书,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社会工作行业从业人员。课题组成员应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实际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人员。(二)课题立项。课题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学会学术委员会对立项申请材料进行匿名评审,确定课题承担单位或承担人人选,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课题承担者与学会签订正式课题任务书。课题立项后,学会向课题承担者(所在单位)拨发课题经费。本次拟资助5项研究课题,每个课题资助人民币4万元。如申请课题数超过计划批准立项数量,且申报者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基础,未能进入此次5项资助者,可以推荐参加学会其他研究课题申报。获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应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获准立项的《申请书》视为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文本。(三)课题管理。学会将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课题承担者须每3个月向学会报告一次课题研究进度。2022年12月底,学会将组织课题进行中期答辩,课题组应于2023年6月30日前向学会提交结项报告(可为电子版),参加结项答辩。课题经费使用参照申请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规定执行。3研究成果形式及相关要求●(一)成果形式。研究最终成果以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结项成果原则上须与预期成果一致,字数不少于3万字。(二)基本质量要求。研究成果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本土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学术探讨和理论提炼总结,有较明显创新。研究成果必须是从未在报刊等媒体上发表过、未参加过评奖活动的原创作品,遵守专业伦理,符合学术规范,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文字责任由课题组或作者承担。研究成果格式要求参考附录2。(三)成果去向。最终成果由学会学术委员会组织学术评审。经审核结项的优秀研究成果,学会有优先在《中国社会工作学刊》上刊发的权利。除特殊情况外,最终研究成果须先评审、后出版;研究成果公开出版的,需注明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课题成果;擅自出版者视为违反资助协议,并应承担一定的违规责任。4其他事项●(一)项目申请书提交。申请者应先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到学会邮箱cswa2022@163.com。申请截止日期(以学会收到电子邮件为准)为2022年7月31日。申请书纸质版(一式三份)应在发出电子版后随即寄出。(二)联系方式联系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国门外外交公寓4-1-82联系人:谌梦玲联系邮箱:cswa2022@163.com附录1: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SmwwWQeK5bVqw7U6Nc5NQ?pwd=p5t5提取码:p5t5
其他
案例馆 | 红色党建与社区提案相嵌合——驷马桥街道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治理创新模式
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快速朝向现代化的整体化模式,其催促着社会建设和社区工作的系统性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美好生活价值观,新时代社会治理也正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逻辑前行,其尤为重要的一个行动策略则是发挥社区居民以及广义上社区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协商治理力量。协商治理模式能够让基层治理在社区协商下高效运转起来,但同时还面临着社区协商的合法化、公平与效率、平台设计和多阶层参与等困境,需要规模化和常态化的社区协商试验。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创新实践,在创新社区协商机制最大化社区参与层面上给完善协商民主制度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
其他
热点观察 | 张军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朝着成为国际一流的湾区迈出坚实的步伐。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是当下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的必要性和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提供学术思考。关键字:粤港澳大湾区
其他
汇议 | 第四届“社会创业青年论坛”(2022)征稿启事
/论坛将为一位论文入选者及特邀嘉宾提供食宿安排,往返交通费自理。仅参会者不收会务费,费用自理。欢迎各位学界同仁参会交流,期待与大家相聚金陵。
2022年5月5日
其他
热点观察 | 蒋厚泉、张军文: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中,科普志愿服务又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因而,科普志愿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地在推行志愿服务的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为核心,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这方面最好的体现就是当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基层群众迅速响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支支完整的志愿服务队伍,为当地的县、乡镇、村提供了坚实的防疫保障壁垒。该文以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为出发点,针对科普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科普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其他
热点观察 | 张军文:浅谈关于治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现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的情况为立脚点,分析讨论如何采取最柔软的方式治愈青少年健康为研究方向,通过“青春志愿”中青春发布更新的正能量小漫画治愈方式为模范代表,深入探索治愈青少年健康的优质方式,得出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公共组织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治愈青少年心理健康。关键字:青少年
其他
热点观察 | 青年问题调研No.1:中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分析
前言青年的公益项目是众多公益项目类型中最具有潜力和创新性的,也是青年创业创新和职业化发展的全新战场。如果把公益项目的开发过程简单地解构为:社会问题界定——问题措施开发和设计——可持续性模式建立——社会价值评估以及公益产品设计和规模化,那么第一阶段的深度调研是确立一个青年公益的重要基点,也是反应青年公益项目开发专业能力和确定自我社会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在青年的公益项目中,可以负责地说:唯有以此始,方可摘星辰。为此,《青年问题调研》专刊希望可以接收全国各地青年公益团队的社会问题调研报告,一方面借青年之眼捕捉中国的社会问题现象;另一方面,也借青年之思,探讨多样化的社会问题结构。此为前序。热点观察栏目组组长
其他
翻书党丨(书评翻译)《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让公民参与公共服务》
翻书党本期为大家带来《Voluntas》上的书评,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合作生产和共同创造在公共管理中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但自本世纪初以来,这些理念又经历了一次复兴。这本书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并对全球不同环境下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的实践和挑战进行了广泛的案例研究。这本书包括22章,5节和25个来自五大洲的研究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的案例。公民有两种方式参与到这个领域,从一开始,这本书试图将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与其他让公民参与公共服务设计和交付的方法区分开来。众所周知,合作生产仍然是公共政策中一系列“模糊词汇”之一(第18页),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描述它的具体贡献。编辑们指出,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的重点是政策产出或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公民个人的参与,而不是组织。此外,这两个词表示不同的活动领域:共同生产涉及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设计和实施,而共同创造涉及公民创建和/或服务的战略规划。尽管如此,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合作生产上。即使没理由这样做,但由于合作身产广泛地致力于服务的设计与交付使这成为可能。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涉及到识别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的三个关键特征,并探讨这两种方法的理论观点。最具启发性的是那些将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的出现置于更广泛的公共行政和决策背景下的贡献。人们认识到,合作生产定位于四种截然不同的公共行政体制的汇合点: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NPM)、社群主义和新公共治理(NPG)。直到本世纪初,传统的公共行政和管理主义占主导地位。在过去20年中,随着公共部门组织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将合作生产的要素纳入其服务中,合作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需要服务用户的投入、效率和成本效益。然而,共同生产的程度继续受到“公共管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程度的影响”(第43页)。因此,在更开明的政体中,联合生产过程更可能变得发达,而不是在集权决策、特权专业知识和强调结果而非过程的政府中。本书的第二部分讨论了共同生产和共同创造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书中分析了公民共同生产者的动机和作用以及专业人士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Van
其他
翻书党丨《非营利组织的伙伴关系——孰轻孰重?》(书评翻译)
翻书党本期为大家带来《Voluntas》上的书评,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引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和伙伴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随着现代社会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这一趋势也正在迅速增长。然而,基于非营利组织专业人员的观点和实践经验的跨行业合作关系研究却很少。非营利组织国家中心(Partnerships
其他
公益慈善学园·论文互助工作坊第二十一期
为了提升公益慈善研究者学术论文发表能力,公益慈善学园推出”公益慈善学园·论文互助工作坊”和“公益慈善学园·期刊专题工作坊“。互助工作坊拟每月开展一期,以线上形式举办,面向公益慈善领域中青年学者、博士和硕士等,每期组织4位学者提交研究论文,采取相互评议的方式对各自论文提出意见或修改建议,同时邀请一位南大核心期刊代表对论文从编审角度提出审阅意见。专题工作坊拟每年召开两期,以线上形式举办,面向在公益慈善领域拥有有一定研究基础,旨在冲击顶级刊物的学者,每期组织4位学者围绕相近议题提交研究论文,采取相互评议的方式对各自论文提出意见或修改建议,同时邀请一位顶级期刊代表对论文从编审角度提出审阅意见。本期作者宋程成——上海财经大学《数字政府与社会创业:跨国比较分析》
其他
慈善学人 | 葛天任,邓海云:新发展阶段如何低成本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案例分析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三种典型模式由于现实状况与改革过程的差异,不同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其他
慈善学人 | 杨宝:模糊性购买——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杨宝.嵌入结构、资源动员与项目执行效果——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案例比较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8,15(3):39-50+155-156.[2]
其他
慈善学人 | 高新宇:技术赋能如何推动基层政府智慧型环境治理
马捷,胡漠,尹舒悦,郝志远.群体智慧视域下智慧政府信息协同满意度感知范畴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07):116-123+152.[6]
其他
慈善学人 | 赵欣:推进现代社区治理走向美好生活
赵欣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需要从制度到生活领域进行精细设计。一般来说,可以沿着“牵头—动员—协同—制度—认同”的行动过程进行系统推进。
其他
慈善学人 | 杨道波:我国慈善组织规模分类管理法律制度的实践与完善
“小规模慈善松管,大规模慈善组织严管”监管理念,参考慈善组织分类管理在国际上的运用情况,我国未来慈善组织在规模分类管理上也宜于在内部治理和信息披露两个层面上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或完善。
其他
案例馆丨“老有颐养”罗湖模式
编者按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关注民生微时事,紧跟国家号召,在慈善、养老、扶贫、关爱未成年人、微空间整改、居民自治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本期将通过案例调研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各个项目的成果。“年纪越来越大,小毛小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担心以后的生活。”曾经,虽然传统社会一直提倡尊老爱幼、老有所养,但是仍旧会因为社会公共部门养老资源的欠缺,而导致没有被养老资源覆盖到的老人们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而担忧。自从国家提出了“老有颐养”以及养老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罗湖区民政局有如被高手指点,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看到了新模式下养老体系建设的无限可能性:首先,对政府来说:PPP模式有助于解决政府在养老行业中面临的财政支出、职能转换等问题,缓解并改善因养老资源欠缺带来的社会压力;其次,对企业来说:在这个模式下,能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优势,同时在政策支持下能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收益;最后,对民众来说: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能让大家在合理的价格内,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罗湖旨在构筑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都市养老模式,打造老有颐养的罗湖模式。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站日常活动首先,在机构养老方面,罗湖区翠竹街道建设了区里首个PPP项目——宝丰苑项目,升级了街道长者中心,提供140张养老床位,其中有59张普惠型养老床位。项目通过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引入国寿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养老服务运营资源。街道的支持加上专业的养老运营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罗湖的养老压力,也增长了老人们对养老机构的信任。其次,在社区养老方面,罗湖区把握渔邨建设先行示范村的有利契机,新建了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在这过程中,罗湖对接区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提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设计需求,长远谋划综合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各需求区域,将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与社康中心比邻而建,建成一家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医养康结合、乐龄新生活”五位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东晓街道更是组织各社区联合警务力量,对100多名独居空巢高龄老人一一上门进行信息核对,并依托东晓日照中心开展服务类民微项目“民生”领航爱老计划之关爱空巢独居老人系列服务项目,对辖区37名80岁以上重点需要帮扶的独居空巢困境高龄老人进行了为期8天的上门家访及电话采访,了解这些老人的身心状况及心理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精准的关爱帮扶活动,为老人们提供居家改造、上门陪伴、外出采购等多样化服务。同时,在东晓街道公共服务办的引领下,东晓街道成立了爱老计划系列之东晓街道中医理疗义工队。义工队联合街道各社区老协推荐的12位精英骨干,组建成的第一支中医理疗义工队伍。于2021年7月,进行为期11天的中医基础知识、保健推拿基本技能的培训学习,学成之后,学员们将为辖区高龄老人提供至少20小时的陪伴陪聊服务,打造一支专业服务辖区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从中医理论开始,到临床义诊,这支义工队实实在在为街道老人提供了雪中送炭的服务。老人军装梦最后,在居家养老方面,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引入社康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定点服务机构,为辖区长者提供心理咨询、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化上门服务项目。为268户失能、高龄居家养老长者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2021年7月,东晓街道网格登记信息反应,有一港籍老人摔伤卧床在家,业主、管理处保安及照顾老人的阿姨都因担心医疗费的情况,迟迟不将老人送去医院救治,导致老人的病情严重恶化。于是社区日照中心主任带上医生及家政员来到老人家,并告知街道日照中心的临时紧急救助的经费帮扶事项,说服其不必担心医药费的问题。老人后续得到了十分妥帖的医疗服务,病情也由危转安。罗湖区全年共投入养老经费1.6亿元,同比增长约23%。共有7000余位长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总金额约1500余万元;共有2.5万余位长者领取高龄津贴,总金额约7000余万元。无论是机构养老的PPP模式、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还是“家庭床位”,都在罗湖的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和试点的努力下,逐步展现了其模式的优越性和可复制性。“这一年来,亲眼看到街道的努力,和对我们老年人实实在在的关心,我觉得非常温暖,而且对以后的生活也放心不少。”被照顾的老人如是说到。“看到父母被妥善照顾,我们做子女的一方面少了一桩心事,一方面也对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再担忧。谢谢街道和社区为我们做出的努力!”老人的子女感谢道。作者丨深圳市罗湖区博雅公共管理发展研究院
其他
发现非营利“次大陆”的那个人走了——怀念萨拉蒙教授
作者:张远凤好久没有联系,8月22日写了一封邮件问候萨拉蒙教授,隔了一天收到的竟然是先生已于8月20日过世的消息。先生是非营利组织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在中国也享有崇高的声誉。我有幸于2013年和2016年两度在先生主持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并且有机会参与了先生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其中的点点滴滴,今天依然历历在目。我在学术生涯的转折点遇到萨拉蒙教授,何其幸运又纯属偶然。我从本科到博士所学专业都是经济管理,90年代末读博士的时候对彼得.德鲁克产生了兴趣。德鲁克在《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一书中说,“政府已经证明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实际上我们记录在案的每一项成功都是由非营利组织所取得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从此,我逐渐离开工商管理,进入非营利组织这个陌生领域。《大变革时代的管理》2007年秋,我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来到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学习非营利组织管理,导师是Louise
其他
汇议丨“聚焦社会创业 共谋变革之策”第三届社会创业青年论坛议程公布
共谋变革之策”第三届社会创业青年论坛将于2021年7月15日至16日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举办,诚挚欢迎学界同仁参会!
其他
慈善学人 | 任学军、赵定东、万鸯鸯:乡村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的所能及所为
于雪健往期回顾邢成举:应做好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有机衔接陈志:脱贫攻坚如何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以湖北省为例本栏目获得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支持
2021年6月30日
其他
慈善学人 | 谭建光 、辛华:城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互动机制 ——以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为研究视角
广东省江门市人,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辛华
2021年6月28日
其他
慈善学人 | 陈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三农”发展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社会工作可以在此战略的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工作在营造乡村社区共同体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乡村要实现振兴,需要具备综合性的各方面条件。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有兴旺的产业,有生态宜居的环境,有文明的乡风,还要有有效的治理和富裕的生活。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乡村居民安居乐业、共同生活良好进行的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种社区共同体的衰落乃至解体,或者说是乡村社区共同体的瓦解与消失,在现实中表现为乡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弱,甚至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由于缺乏一种共同体,乡村发展的其他各个方面也难以实现,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改善,还是文明风尚的形成与提升,以及治理的改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这又与构成乡村社区共同体的人口要素出现的变化,也就是青壮年有生力量减少有关。要实现新的乡村振兴,核心是要重建乡村社区共同体,并使其在乡村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主体作用。在这一方面,社会工作的角色和作用具有关键性。从专业能力上说,社会工作最擅长培育和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增强不同个人、群体的联结。它的小组工作方法、社区组织方法等,十分有利于强化乡村居民的联系,从而推动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建设。从已有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效果来看,无论是以服务乡村中某些弱势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妇女)为主的工作,还是直接进行社区居民组织培育的工作,或者是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工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乡村居民间的互助与社会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和增强。凡是有社会工作者在的乡村,居民更能感受到一种生活共同体的氛围。而当社会工作者更自觉地以培育乡村社区共同体作为工作目标时,他们所开展的促进居民参与、相互关爱和集体行动解决共同事务的各种实践,更会带来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复兴与发展。在当前我国乡村的现实面前,社会工作者的进入对于重建和发展乡村社区共同体是关键性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是在城乡隔绝状态下乡村的单方面复兴,事实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追求此种目标。相反,它一定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复兴和振兴。无论是现代农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还是风尚文明的提升,以及生活的满足与治理的完善,都必须在城乡融合中实现。但正是这一点,给乡村居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与外部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如何在其中善用外界资源与支持,同时避免各种风险?如何在融入一体化的发展中找准乡村的定位……这些都是摆在乡村居民面前的新课题。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去陪伴和协助乡村居民共同应对。首先,社会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城乡融合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力量。同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站位,既带来外部的新元素又理解乡村居民的利益与关切之事,通过自己的行动尽力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其次,他们可以亲自协作或链接资源,搭建乡村居民与外界更合理有效的关系,协助乡村在各项发展中走得更加平稳顺畅。在一些地方,社会工作者通过“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实践,较好地协助乡村参与到城乡融合的发展中并取得实效。在更多地方,社会工作者根据乡村居民的需要为乡村链接各种外部资源,并促成这些外部资源力量适应当地的情况、服务于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这一目标。这些都是社会工作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本栏目获得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支持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慈善学人 | 刘素素:村庄精英引领农村合作社的“内生型”基层治理模式
-编者按-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构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全面部署,分别从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原则和治理内容等角度对新时期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本专题将围绕社区治理主题探讨以下问题:一、当前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基本要素结构二、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与机制三、基层社区治理绩效的评估与测量四、社区治理的其他相关议题。——本期主持人张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赖伟军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作者简介刘素素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农村的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在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3至1978年的“乡村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战略;第三阶段为2005年至2017年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第四阶段为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政策侧重点存在差异,但从政策内容的演变过程来看,存在“多方参与共治”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农村的“多方参与共治”主要形式是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通过“村两委”、乡镇政府和村民的协同配合,共同商议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乡村振兴策略。此外,中国的乡村尤其独特性,在东方文化体系下,人们容易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紧密的、有边界的,和具有某种文化认同的“乡村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内部,成员共享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持续的互动不断地塑造着“差序格局”,即搭建在社会关系之上,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开,愈推愈远且能伸能缩,在不同的时空中形成不同的圈子。基于对我国乡村建设与基层治理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适合中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应该更多从农村共同体内部的力量出发进行建构,农民的主体作用不能忽视。我国乡村具有多元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认同,深入农村挖掘能够匹配当地地域独特性的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模式,确定多元共治主体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我们很难寻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模式,但近年来学界对乡村内生动力的关注正不断凸显。研究认为乡村自主治理必须把乡村建设中的政治精英和民间精英结合起来,通过“村两委”与其它社会自治组织的合作建立整合平台,以精英互嵌的方式达到组织协调。这种模式就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中国乡村“独特性”的问题,考虑了民间精英与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村庄精英”作为乡村治理模式中的关键人物,因德行、专业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区别于共同体内其他村民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凭借与其他村民具有相同成长环境和文化认同,村庄精英在获得信任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专业知识协同领导村民建设乡村共同体。例如安徽省阜阳市N村合作社的前身是N村维权协会,在二十世纪末N村村民在村庄精英Y的带领下,开始自发维权上访,通过不同渠道表达自身诉求,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随后,N村维权协会的功能逐渐向服务型组织转变,成立了妇女文艺队和老年协会,以满足N村村民的利益和需求。随后,N村合作社在维权协会骨干的领导下成立,招募当地村民组建了资金互助团队、社区团队和教育团队,还于近年来发展了艺术家部落和生态农业,结合村民和社员的经济文化需求引进外部资源开展活动,在N村及周边村镇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村庄精英引领农村合作社的“内生型”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合作社在治理过程中高度依赖村庄精英的组织和领导,并且不断激发乡村共同体的内生性动力,同时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来保证这种治理模式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运作,形成恰到好处的民主、可持续的运作形式和良好的治理成效。其二,农业合作社和村庄精英的力量相结合,使来自“农民共同体”的内生性力量可以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改善这最基本的“民生”而持续,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和合作治理。最后,当农村基层组织出现治理危机时,村庄精英引领的农村合作社起到了为乡村建设持续造血的功能,对乡村治理和稳定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内生性动力。责任编辑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善识 | 高校服务学习的新体验:南开大学《公益与社会》课程推荐
受疫情影响,本年度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调整,将服务学习的场域转到了线上,以“抗疫互助”为主题进行项目设计与实践。
2020年4月21日
其他
善识 | 这有一份书单,让你走进公益慈善的世界(三)
钻木取火的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向交易?曾经繁荣的文明因何没落?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于潮湿多风的英国,而不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法国?又为何15世纪的阿兹台克人曾比北美印第安人更富有,1
2020年4月14日
其他
善识 | 课程推荐 新冠疫情中的Learning by Giving
新冠疫情从最早爆发到全民抗疫,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每一个公民都积极投入,我们作为大学里的师生,也许可以一起做些什么吧。于是,我想到了“服务式学习”,想到了“Learning
2020年4月7日
其他
善识 | 这有一份书单,让你走进公益慈善的世界(二)
这正是一本从宏观上介绍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之路的书。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模式有哪些,社会企业能否参与分红,为什么需要社会影响力投资,以及社会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202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