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馆丨“老有颐养”罗湖模式
编者按
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关注民生微时事,紧跟国家号召,在慈善、养老、扶贫、关爱未成年人、微空间整改、居民自治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本期将通过案例调研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各个项目的成果。
“年纪越来越大,小毛小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担心以后的生活。”曾经,虽然传统社会一直提倡尊老爱幼、老有所养,但是仍旧会因为社会公共部门养老资源的欠缺,而导致没有被养老资源覆盖到的老人们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而担忧。自从国家提出了“老有颐养”以及养老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罗湖区民政局有如被高手指点,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看到了新模式下养老体系建设的无限可能性:
首先,对政府来说:PPP模式有助于解决政府在养老行业中面临的财政支出、职能转换等问题,缓解并改善因养老资源欠缺带来的社会压力;
其次,对企业来说:在这个模式下,能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优势,同时在政策支持下能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收益;
最后,对民众来说: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能让大家在合理的价格内,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罗湖旨在构筑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都市养老模式,打造老有颐养的罗湖模式。
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站日常活动
首先,在机构养老方面,罗湖区翠竹街道建设了区里首个PPP项目——宝丰苑项目,升级了街道长者中心,提供140张养老床位,其中有59张普惠型养老床位。项目通过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引入国寿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养老服务运营资源。街道的支持加上专业的养老运营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罗湖的养老压力,也增长了老人们对养老机构的信任。
其次,在社区养老方面,罗湖区把握渔邨建设先行示范村的有利契机,新建了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在这过程中,罗湖对接区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提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设计需求,长远谋划综合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各需求区域,将渔邨社区长者服务中心与社康中心比邻而建,建成一家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医养康结合、乐龄新生活”五位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
东晓街道更是组织各社区联合警务力量,对100多名独居空巢高龄老人一一上门进行信息核对,并依托东晓日照中心开展服务类民微项目“民生”领航爱老计划之关爱空巢独居老人系列服务项目,对辖区37名80岁以上重点需要帮扶的独居空巢困境高龄老人进行了为期8天的上门家访及电话采访,了解这些老人的身心状况及心理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精准的关爱帮扶活动,为老人们提供居家改造、上门陪伴、外出采购等多样化服务。
同时,在东晓街道公共服务办的引领下,东晓街道成立了爱老计划系列之东晓街道中医理疗义工队。义工队联合街道各社区老协推荐的12位精英骨干,组建成的第一支中医理疗义工队伍。于2021年7月,进行为期11天的中医基础知识、保健推拿基本技能的培训学习,学成之后,学员们将为辖区高龄老人提供至少20小时的陪伴陪聊服务,打造一支专业服务辖区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从中医理论开始,到临床义诊,这支义工队实实在在为街道老人提供了雪中送炭的服务。
老人军装梦
最后,在居家养老方面,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引入社康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定点服务机构,为辖区长者提供心理咨询、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化上门服务项目。为268户失能、高龄居家养老长者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2021年7月,东晓街道网格登记信息反应,有一港籍老人摔伤卧床在家,业主、管理处保安及照顾老人的阿姨都因担心医疗费的情况,迟迟不将老人送去医院救治,导致老人的病情严重恶化。于是社区日照中心主任带上医生及家政员来到老人家,并告知街道日照中心的临时紧急救助的经费帮扶事项,说服其不必担心医药费的问题。老人后续得到了十分妥帖的医疗服务,病情也由危转安。
罗湖区全年共投入养老经费1.6亿元,同比增长约23%。共有7000余位长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总金额约1500余万元;共有2.5万余位长者领取高龄津贴,总金额约7000余万元。
无论是机构养老的PPP模式、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还是“家庭床位”,都在罗湖的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和试点的努力下,逐步展现了其模式的优越性和可复制性。
“这一年来,亲眼看到街道的努力,和对我们老年人实实在在的关心,我觉得非常温暖,而且对以后的生活也放心不少。”被照顾的老人如是说到。“看到父母被妥善照顾,我们做子女的一方面少了一桩心事,一方面也对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再担忧。谢谢街道和社区为我们做出的努力!”老人的子女感谢道。
作者丨深圳市罗湖区博雅公共管理发展研究院 余晶琳
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 高晔钧
美编丨陆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