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立安: 阅读城市的启示 ——从地铁站点的文化地理说起

酷茶会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2021-03-20

马立安身上有太多我们感兴趣的点,她在1995年就从休斯顿来到深圳。那时候深圳刚开始构筑自己的全球姊妹城市网络,其中休斯顿是最早的姊妹城市之一,我平生看的第一场现场橄榄球赛,就是由来访的休斯敦高中生在深圳体育场表演的橄榄球赛。

现在想来,其实深圳跟休斯敦差异很大——当然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当时各自都是自己国家的第四城;另外,休斯敦是石油城,深圳的蛇口赤湾其实也是南海石油勘探开发的后勤服务基地……休斯敦有一所很好的大学莱斯大学,马立安正是那儿的人类学博士,听说她当年是因为给深圳的一个代表团做翻译,如此机缘巧合之下来到深圳,一晃已经24年。

她这些年在深圳开展的一连串的项目,都非常精彩,做得比深圳人还深圳人。

前言:金敏华

编辑:邓世杰

校对:黄泽碧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讲者提供

由于内容较多,本次活动回顾将分为多篇发布

活动现场

(物质生活书吧 供图)


■■■


阅读城市的启示


马立安

人类学者、策展人、艺术家

握手302合作创始人


深圳是复数的深圳

我会讲一下我们做的地铁小百科,百度搜深圳地铁美术馆小百科就可以看到我们这个项目。这应该感谢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支持我们的研究,也应该感谢当时作为我们顾问的廖老师。

我们做的是地铁7、9、11三条线路各个站点的研究,目标是让这个历史变得更有趣,让读者可以更轻松地接受当地文化、地理信息,并有一些新的感受。项目从2016年开始做,主办方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

我觉得这个研究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你问我怎么认识这个城市?在我的回答里,你不会发现一个按ABCD排序的结构,因为历史的到来是很偶然的,这个偶然是由于我们的生活是被组织起来的。

如果你是从福建泉州过来的(这是深圳有趣的一点),以前的宝安县、惠阳县以及包括香港的海域,其实是福建泉州和广府的海盗活跃的地方,香港大屿山的“屿山”就是闽南话。所以如果你是福建过来的,你认识的是“一个南洋”;如果你是广府过来的,你可能认识的是“另一个南洋”。

再来看深圳的地铁地图,它好像没头没尾的,其实只有从自己的地理位置开始认识这个地图,才有头尾。我们对城市的认识是从自己的身体、经验、年代出发的。

刚好我今天带了一批年轻人——最大的是17岁高中生——去走白石洲。就有人问我,你怎么会知道那么多?我说,我在深圳的时间那么长……

其实比你年轻的人可能没有你对历史的感受,同样的,你也没有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没有长辈的那种感受一样。历史来自于我们自己怎么“走进去”,这种“走进去”就是刚才文正讲的,认识一个新朋友的过程,而不是说因为我比你年纪大,所以我对历史更清楚。

上图是深圳地铁11号线,有趣的地方在于11号线的西边,走的是广府线,讲粤语;它从东莞的边界走到福田,它穿越了南头,那里讲的南头话;到了福田说的是围头话——一种粤语和客家话混杂的语言。

如果你坐深圳地铁3号线,从福田站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双龙站。虽然还没有到达惠州市,但其实你已经进入了客家地区。在1958年之前,龙岗线部分地区的行政规划属于惠州,是说客家话的。反过来,如果你是从龙岗出发,就是从客家话地区来到福田的围头话地区。可惜这个地铁没有连接到大鹏,就没有张保仔老婆的故事了(编注: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附近海域活跃的清朝海盗郑一嫂,来源:维基百科),那里有大鹏军语和滨海客家话。

所以地铁也可以是我们阅读城市的方法,要看你的切入点在哪儿。通过阅读地铁站点,也可以告诉我们深圳其实不是单一的深圳,而是有各种语言的深圳。因为在深圳历史上,说客家话的人跟说粤语人的交流并不多,谁愿意从这边跑到那边去,就算是现在也要两个小时的路程。

围头话地区作为深港之间的交界。大家都说两岸,其实我觉得两岸的说法是不对的,其实是“一个海”。它不是两岸,它是一个海,整个文化地理的重点其实是跟海的关系。

说粤语的人跟珠江海域有关系,说围头的话人跟深圳湾海域有关系,而客家是没有海的,他们有山。就算是客家也有不一样,大鹏的滨海客家话跟龙岗的客家话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他们分享的是另一个海。

我觉得如果只看地铁线路图是很难了解深圳历史的,这是因为制作线路图的人是看地,不是看岸,也不是看海。

碧头也是深圳

碧头河是深圳和东莞的边界,好远。现在因为开通了地铁,那边的小产权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从一万左右变成了近四万。我们要研究碧头,我做了大概的研究方法,分为物质环境、话语形成和社会空间。这些部分其实都不稳定,是演化中的。

比如,如果要分析一下活动现场(物质生活书吧)这个位置,我们可以说我们在白沙岭。如果你是老深圳,你会知道原来白沙岭是深圳新的城市中心里最重要的部分,所有90年代来深圳的人基本都生活在这里。在罗湖生活的人会学到粤语,但是在园岭这边生活的人就没有。

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物质环境,加上话语形成和社会空间,才能说明我们在哪里,它有一部分是物质的,一部分是想象的,还有一部分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参与。

这是碧头四海的一个上世纪90年代左右建成的宿舍。如果你进去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村落,发现他们同时把旧的建筑物和新的房子作为工厂,并且已经没有多少原居民住那儿了。那要怎么讲关于碧头的故事,而且在二百字以内讲清楚呢?(注:地铁小百科每个站点的介绍有字数要求)

我们研究的一个出发点是要先去碧头看现在还留下来什么。人去到碧头,心里不能认为福田是深圳,而碧头不是深圳。

这是碧头河,因为深圳和东莞两市都不管它,很可怜的一条小河。

这是村里的碉楼,这些历史还是有保留。

碧头给我们的启发,是如何阅读一个正在转型的文化地理。因为到了碧头,你会发现它是有线索的,有碉楼、有瓦房、有工厂、有这条河,也有人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非常漂亮的别墅。曾经有很多的物质环境,但这些物质环境已经无法形成一个可读的文化地理,你不知道这些不同的元素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说碧头是一个社会空间,工人已经搬走了。你问原来住在村子的本地人在哪里?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已经去了镇里,而去镇里的意思是他们已经去了沙井……(众人笑~)

老房子如果是有人住的话,也是外地人,并不知道这边的历史。那我们怎么讲这里的历史呢?我们当时拿出百度地图想要查我们正在走的路,发现这条路在地图上并不存在。

那如果要从碧头开始阅读深圳的地铁历史或者是文化地理,我们会发现什么呢?就是你必须得去那边,你必须去到当地,你才能知道当地的存在,因为这个当地在我们正式的地图上是不存在,而且它正在失踪中。前天我去了碧头,它已经不是这样了,它已经不存在了,这样的历史也已经成历史了。

这里也启发了我们,如果走一趟从关外往关内走的旅程,就会阅读到一个处于历史过程中的正在失踪和转型的文化地理,而不是走进一个已经形成的历史,你不能认为一个是先进、另一个是落后,因为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同时存在的历史是什么意思呢?——即只能通过自己的身体移动才能发现历史。

对我来说,我来深圳最早住在粤海门,是深大后面的一个城中村,所以我的深圳历史从粤海门开始。这对我认识深圳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到以后我怎么理解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身体经验和走过的路。



地铁小百科——碧头


2016年,如果你曾到过松岗与东莞交界附近的工业园区的话,那么你应该能够看见沿着G107国道,松白立交附近的“桥下”一带,打工仔、打工妹们乘坐电单车逆着车流往碧头方向的“盛况”,以及随处可见工业垃圾,河道中漂浮着重污染物的环境,也许你会惊叹:“深圳怎么还有这样的地方?!”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G107国道的建成通车,就不断有工业园区在其两侧兴起。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使得距离这些工业园不远,房租也相对廉价的地区,成为打工族们最好的居住地。碧头村就是这样一个处于深圳边缘,却为深圳劳动力提供了廉价居所的地方。

曾经的碧头村是一座小型的河滨小村,20世纪50年代起,村中人多数通过逃港的方式离开。如今的碧头新村的村民极少,只有大量外来务工者租住于此,居住环境及生活用水条件都十分堪忧。




抽象的福田

现在说说福田站,这也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元素特别多的地方,而且你不知道这些元素之间是什么关系,不能从它的环境里解读出一个意义非常丰富、非常确定的答案,即便它在地铁线路上没有车公庙重要。

上图的左上角是岗厦,是个城中村,是人口特别密集的地方,跟其他城中村不一样的是这里很漂亮,因为它所在的福田是我们的市中心。

我为什么也把右上角的这张图放进去呢?因为规划师对这些图的偏见是很明显的,我不断地要提醒大家,这个路线并不是事实,这个地图想象成分比下面的艺术作品更高。因为它让查看地图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非常方便地从福田站出来,但福田站有32个出口啊,你从不一样的出口出来就会碰到不一样的故事。如果你到了福田站,你会因为这32个出口找不到北,迷路了,而且32号出口和1号出口是挨着的(笑)。

福田跟碧头还有一个不同之处,我们很明显的知道碧头是一个社区的名字,而福田是一个CBD(商业中心区)。

这是1982年,现在的深南大道和华富路交界的上海宾馆所在。远处看到的都是丘陵(福田区所在)。

这是上步(又作“上埗”)码头,以前整个深圳市内的建筑原材料基本上都要从海上运过来,所以海是重要的。

这是1985年的深南大道,南北向的是上步路,右边的大楼是当时的新市委。这张照片有趣的是什么呢?我们能看得出,当时的福田是不包含深南大道以南的,北边都建得好好的,而南边都是土。这些细节其实有待我们在福田挖掘更多的故事。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在你心里算不算福田?华强北算不算福田呢?还是印象里的老社区?有多少人记得上海宾馆是从农村进市里的边界?

其实,原来的华强北是福田市区的边界,现在这个边界拉到了福田的西边,所以华强北进入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因为地理上来说,华强北所在的上步区以前其实是跟罗湖一起的,但是后来把它归到了福田区。

(注:上步区是深圳市的一个历史区划,为现福田区的前身。1983年6月上步区办事处(县级)行政机构设立,初始管辖上步、福田2个街道。同年,上步区设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5个街道,东界为红岭路、南界为深圳河、西界为车公庙甜水坑、北界为莲花山公园和笔架山,形成上步区雏形。该区成立时常住人口6万人,暂住人口5万人,面积68.8平方公里。1985年,机构和区域规划改革,改称上步管理区,1990年9月,上步管理区撤销,原区设立为福田区。资料来源于网络)

这是1986年深圳现状图,可以看到蛇口、新的宝安,还有罗湖上步区、上海宾馆,还有当时的深圳市区和福田。上步区是在1990年调整行政区划的时候划到福田的,其实它跟福田的历史是不一样的。

有趣的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是要写福田的历史,我们要到上步来吗?这里有距离的问题。

这是1992年的香蜜湖,我特别喜欢这一张照片。我觉得这张照片比起上步,更能体现出福田的一种精神。因为福田纯粹是一个在农田上盖起来的、理想中的城市。福田跟罗湖老区、上步区不一样,上步是国家单位盖起来的。

早期,华侨城和上步工业区,都是国家电子工业布局下建设的,然后上步工业区交给了赛格集团,所以有单位文化,也有罗湖的传统文化。

这是1998年的福田中心区,我们现在看的位置是从原来的上步深南十字路口往西看。

图片中间的是田面,下面是没有长出树来的中心公园,远处的空地是市民中心要盖的位置。你可以看得出,福田一直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画出来的空间,而不是自发的。

这是2007年拍的,从邓小平雕塑下面往外看,我们发现什么呢?全部田都没有了。从1992年到2007年的这15年时间,福田不仅是造了一个城市,还想象出来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地理。

回到这里,我们要怎么理解福田呢?

这里有乡下的历史、有小朋友在成长、还有地铁,一点一点想象出来的东西。我们阅读福田站的启发是你怎么面对一个已经变成CBD的文化地理?因为它很多根已经不在这里了,它的根在规划师的课程里,在中国超英赶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体制里,或者根据功能需要建造出来的空间里,而不是本地自然引发的地理空间,我们怎么去理解这样的地方?它跟当地又是什么关系?

这是我们项目画的地图,可以看到原来福田公社农田的分配还有当年公社的所在地,所以左边的福田站其实并不在福田历史上的主要地理内。

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福田公社和当前的福田的文化地理故事又是很抽象的,因为当下没有留下跟原来的地理有关系的痕迹,所以我们在讲福田历史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创造一个历史归属感。

相比下,在碧头,还有碉楼、河流,我们可以想象那里曾经有人,但是我们在福田只能想象这里曾经有进口的规划师。

以上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思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地铁小百科。


地铁小百科——福田


在深圳生活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听到有关“上埗区”和普通话“上不去”谐音,而被改为“福田区”的故事。但“上埗区”真是因此改名“福田区”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深圳发展由“海”向“陆”的变迁历程。

特区刚成立,深圳的建材原料来源,大多依靠罗湖码头,但随着深圳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疆域的迅猛拓展,建材原料的来源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上埗码头,并且上埗码头曾承担了90%的建材任务。1985年成立的“上埗管理区”,以深圳河上游的上埗码头之“上埗”为其命名,其中心区域在现在的福田村一带。福田村与大部分依水而建的乡村一样,沿福田河建立起来,老深圳(原“宝安县”)发达的水运交通系统,为福田村带来了充沛的发展资源,也为福田村一带发展为上埗区中心提供了后援。1990年,“上埗管理区”调整为“福田区”。此后,随着深南大道的全线贯通,使得原本是深圳特区“郊区”的地带逐渐发展为热闹的工业区,曾经的上埗区中心则慢慢向现在的市民中心偏离,成为今天的福田区中心地带。2010年后,深圳河岸的码头系统(罗湖、上埗、黄岗、新洲、东角头等)慢慢取消作用,而深圳河上的运输系统已经过期了。



 <演讲结束>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当然的。

不过,我们有多少人真正熟悉深圳的历史呢?

深圳地铁站点小百科将带你走进深圳的过去和现在。帮助你了解从成立至今已有1700多年以前的南头古城一直到最近填海造成的新城区,一起看看他们脚下土地的变化。

乘坐深圳地铁也是学习当地历史!

Come and you are a Shenzhener Yes. But how many of us really know Shenzhen? The Shenzhen Metro Mini-Encyclopedia offers insight into Shenzhen then and now.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alled city of Nantou over 1, 700 years ago to recent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the Shenzhen Mini-Encyclopedia allows passengers to learn about the land beneath their feet. Ride and learn with Shenzhen Metro !

网址(website)

http://artmetro.sxl.cn/3


后记(根据金敏华现场主持记录,略有删改)

非常感谢老马的分享我觉得老马不仅仅是一个人类学家她还是一个人文地理学家。这部地铁小百科”,几乎开挖出一门独特的深圳地铁地理学”。马立安项目团队采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有意思在我看来是把地名学把西方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以及日本人提倡的路上观察学和考现学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他们不仅在做路上观察”,而且还在观察路上”,借着这么一种举重若轻的手法和思路实际上把我们端详、打量整个深圳的视野大大拓宽、挖深了。举例来说可能我们在座95%的人都没有去过碧头也不清楚那个跟东莞交界的11号线终点站站点所在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圳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深圳有这么一个地方的存在通过马立安项目团队的工作顺着他们绘出的一条条充满人文地理特征和载满深圳开拓历史的地铁线

我相信大家会更清楚更立体地看到深圳的差异性或者说潜力再比如说书吧所在的白沙岭距离7号线上的闹市驿站华新站不过一箭之遥其实是深圳最早的开发区域之一老马团队仅用寥寥百余字就把这段最早期的深圳开发史勾勒了出来……在这部小百科里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大家细读的话相信可以获得非常多的启发。


敬请留意酷茶会第137期的下篇回顾推送

蒋荣耀:

人来人往的深圳

——我为什么要做一个“西葫芦”




本文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酷茶会




  • 往期精彩回顾

  • 硬广

中心区变形记

Metamorphosis of the City Center


时隔30年

12位青年作者用一场城市漫游

回看当代深圳造城起点

探寻福田中心区变形记

当当、淘宝等线上书店及各实体书店

现已同步上市

当当网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