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酷茶回顾】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思考

酷茶会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2021-03-20


2019年11月15日,第142期酷茶会——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思考在规划大厦818室举行。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已推行垃圾分类新政。如何把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本期酷茶会邀请了一系列业界专家,从垃圾分类实践经验、管理建议、应用技术、环卫设施创意设计等层面共同探讨如何让深圳的垃圾分类落地,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实现低浪费生活方式,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采编:吴晗


嘉宾(按发言顺序):夏三省(深圳市德立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中华(深圳雅本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张浩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工程师)、黄丹霞(自组空间(深圳)创始合伙人)

夏三省

垃圾分类概述

垃圾分类是指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有序地引导并推动社会和全民源头分类、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垃圾的环卫事业或公益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对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同时以此提升我国国家文明和全民素质。


在垃圾分类方面我们走过一些弯路和存在一些误区。垃圾分类具有两个属性,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软工程”,一项以“人”为对象、以人的意识和行为规范为标的的工作。垃圾分类的源头应具有公益性,如兑换积分、垃圾袋等,被动回收其实是个误区。我们垃圾分类做的不够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只强调硬工程,即桶的分类。与配套政策和持续管理脱节的容器投入,或是其他硬件投入终将是不可持续的。


从系统工程它又可分为源头、中端和后端。系统观念要求垃圾分类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政府分工,即组织管理系统分工;社会分工,包括物业公司、保洁、中转站等;环节系统化,要求从源头、中端和后端同时推进。垃圾分类的系统矛盾是前端制约后端。


垃圾分类规划需要有统一的分类标准、高端设备、宣传发动、中端收运、后端处理和管理平台。居住区内应当做好投放点规划,原则上投放点应在步行范围50米以内,别墅、城中村等应在150米以内。桶规模应在660L或240L,与现有收运体系对接。垃圾房应可以通车。居民在家应进行源头分类,至少是干湿分类。分类投放要有统一分类标准、规范分类的收集容器,再由专业化机器进行分类,最后引进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实行分类收运,杜绝“分类投放,混合收集”的现象。原则上日产日清,定时定量外运。



在后端处理上目前并没有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也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因此政府要积极引进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高标准、合理化建设运营处理设施,采用垃圾焚烧、生化处理、综合利用等方式对辖区分类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提问:上海和深圳都在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但是这两个城市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为什么不是全国统一呢?


回答: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指导性标准,整体上垃圾分类还处在初级阶段,允许有更多的探索。垃圾分类目前较失败的因素之一是缺乏一个成熟的理论基础,方向不明确。


徐中华

垃圾分类,如何自觉化?

垃圾分类回收应依靠全体市民自觉,市民自觉依靠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就是鼓励回收。如何鼓励呢?首先规划设计部门通过实地踏勘、现场调查等方式,科学合理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点。分类后的垃圾先到楼下垃圾桶,再到小区垃圾中转站,或者居住区层级的垃圾站,要做到点点有序。运营管理上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点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能投放垃圾,要做到时时回收。任何垃圾回收都奖励一定积分,积分可用于购买厨余垃圾专用袋,及支付各项生活费用,“垃圾回收”就是“银行存款”,做到袋袋有奖。


垃圾分类回收要保证质量、持之以恒,只能走自动化道路。自动化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制造、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一起发力。站房建筑设计应紧凑高效,尽量利用空间高度,少占地,做到防晒、遮雨、通风、采光。站房及设备的生产、安装、维护、更换应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高效率且低成本。回收站房应如同自助银行,站房投放垃圾如同自助银行存款,如自动识别、自动计量、刷脸存入等。厨余垃圾不破袋,整袋放入,整袋运走,干净卫生相安无扰。要实现投放不破袋有两个方向:第一,发展生产线破袋工艺,在生产线上破袋、去袋、处理袋子;第二,发展生物降解袋子,不用破袋、去袋,整袋垃圾一起处理。


城市雨污水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是一个完整、闭环、自动化市政系统。希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也可以是完整、闭环、自动化市政系统。


张浩宏

深圳垃圾分类政策衍变

及各地“无废城市”实践经验

2019年1月,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行动方案(2019-2020)》。《行动方案》提出,2019年底前,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要全面实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80%以上,为我国在垃圾分类领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深圳垃圾分类也是逐步从鼓励分类时期衍变到强制分类时期。初期的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后来增加废旧电池回收点和废旧衣物回收点。然而分类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缺乏强制的垃圾分类措施,垃圾混放现象普遍;垃圾分类教育不广泛,市民没有分类意识;运输和终端处理没有分类处理,终端采取一并焚烧或垃圾填埋的做法。


上海于2018年底实现了强制分类模式:干垃圾焚烧,湿垃圾后端处理。上海模式的优点是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以罚款促进社会进步;缺陷是垃圾分类不清晰,增加社会成本。北京也即将强制进行垃圾分类,目标是年底前,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达到60%,2020年底达到90%。北京还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建国门街道将实行垃圾分类称重后投放,厨余垃圾每公斤可获得2个积分,可回收物每公斤可积16分,积分可换日用品。白领家园小区将通过扫码领取垃圾袋,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对应不同类型的垃圾,垃圾袋上附有二维码,与手机号相对应可溯源。


垃圾袋上附有二维码


目前较先进的垃圾收集技术为真空垃圾收集系统,通过预先铺好的管道系统,利用负压技术,将垃圾送到中央垃圾收集站,再经过压缩运送至垃圾处置场的系统。真空垃圾收集系统主要有四种类型系统:生活及办公垃圾收集系统,医院垃圾被服收集系统,厨余垃圾收集系统,机场的垃圾收集管理。


广州的金沙洲生活小区就是这种收集系统的典型案例。该小区的垃圾收集模式如下:第一步,由居民或者清洁工投放垃圾到每层楼垃圾房的投放口;第二步,把投放口的门关上,垃圾自动滑落到负一层的存储阀;第三步,垃圾累积到一定量,中央收集站启动传送按钮,管道中的垃圾在9级的风力下,被抽到中央收集站;第四步,垃圾缓冲并压缩至垃圾箱中。第五步,环卫部门按需派车把整节装满垃圾的车厢拉走,比较适合城市核心CBD等区域的高密度开发模式,它能很好实行净污分流模式。



医院垃圾被服收集系统通过分类的管道运送脏被服及垃圾,解决安全卫生运输问题,防止交叉感染。目前北京电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西园)等都运用了这个技术。真空垃圾收集系统也广泛运用在机场,可以通过地下管道快速清空垃圾。



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垃圾分类现状其实并没有那么差。以大鹏为例,经过垃圾分类后,焚烧厂的焚烧量有所降低。垃圾分类能降低多少焚烧量和填埋量?目前深圳只有一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正在运营,可以降低30%-40%,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多兴建一些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的邻避现象比较严重,旁边建什么应做好规划。比如在日本,垃圾焚烧厂的旁边都是建政府大楼。综上,垃圾分类“瓶颈”还是在终端。


提问:为什么要收集厨余垃圾?通过调研目前其实80%-100%的厨余垃圾都是拿去焚烧。分类后可以降低多少焚烧填埋量?我们知道焚烧后还有10%-20%的渣。我们还有多少土地可以填埋?


回答:垃圾分类是要通过时间检验和依靠技术改造。厨余垃圾由于含水量太高,焚烧前要加汽油,导致节能减排效果大大降低。把厨余垃圾转化为清洁能源如沼气等的方法目前还比较少,相信在未来应该可以大力推广。


黄丹霞

从居民的使用行为

和心理探讨垃圾分类设计

深圳是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密集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但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事情,不管是意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需要时间去转变。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丢垃圾的情况找到一些启发。


有些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推进得比较早,比如日本在二战后就开始了。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日本、韩国的垃圾收集容器普遍比较干净整洁,标示系统较强,前端与后端的垃圾分类流程非常完善。



在瑞士,垃圾桶是由地上垃圾入口和地下的收集容器以及隐藏式的控制器组成,节约地面空间同时容量是普通垃圾桶的十倍。目前该收集系统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共建成约1000多个。


而芬兰通过研发设计的自动垃圾收集系统, 通过管道连接到大垃圾箱,并自动分类装好,就像一个巨大的真空吸尘器,在装满之后就会把它们运到垃圾处理厂,极大的提高了垃圾回收效率与价值。



无论文化与国情有多不同,丢垃圾是一个必要行为。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有73.6%的家庭每日产生0.5kg-1.5kg的垃圾,5.3%的家庭每日产生超2kg以上的垃圾。瓜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以83.4%的比例成为每日产生的主要垃圾类型。在调研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赞成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而“垃圾最终由一个车拉走,没有必要”以36.7%的比例成为大家不支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有一个“破窗效应”,即脏乱差的地方会越来越差,而整洁美观的公共场所就会吸引人们停留驻足,最终成为一个社交场所。所以人和环境是相互塑造的,首先是我们塑造了城市,然后城市将塑造我们。城市环境改变能引导人的行为的改变。所以垃圾分类不是设计垃圾桶,也不是设计如何分类,而是设计一套行为系统。我们结合国内外垃圾分类使用及使用者具体行为出发,从3个方面去探讨垃圾分类的最优设计。


第一部分为模块化组合。我们认为硬件设计的基础组成元素应包括收集容器、清洗设备、语音提醒、宣传栏、风雨连廊等,并充分考虑人扔垃圾的便利与心理特征来设计垃圾桶交互功能。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如小区、城市公园、街道空间、商业办公空间、公寓和酒店空间等),模块化组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


第二部分为扩展模块的可能性。不同使用场景的模块经过扩展,可以打造“社交廊道”。比如垃圾收集站与公交车站台结合形成一个社交停留空间的案例。

 


第三部分是垃圾分类流程探讨。垃圾分类的难点,背后需要一个极为庞大且复杂的物流及垃圾分拣系统。民众需要投入时间成本去参加,且具备分类意识;垃圾处理产业应具备强大的物流系统、分拣系统,以及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系统;政府应加强宣传以及加大执法严格程度与监管,并对垃圾处理产业进行扶持与鼓励。


除了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因城市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建筑垃圾。为避免土地受到二次、更大的污染,我们的设计就需要有很好的环保理念。自组空间近期主持设计的梅丰创意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现建筑垃圾“自循环”案例。


该地块原先是一个低品质的停车空间和闲置的城市废弃地。设计理念是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满足市民日常休闲的弹性公园、自然科普公园和低维护的城市绿地。公园最核心的设计内容是把原来砸碎的建筑垃圾重新用在公园的地形塑造上,成为公园的裂缝花园,把土地从混凝土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让城市的土地重新呼吸。



观众:垃圾分类因为目前管理得不到位而遭到许多居民反对。大量派桶的话,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回答: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交互系统,从分类收集到落地需要各个环节支持。原则是根据服务半径来设置垃圾收集点,而不是大量派桶设置在小区内,所以我们提出集约式的模块化组合,规范垃圾桶的摆放,同时垃圾桶模块根据场地情况可重新组合,使垃圾收集点与环境相互融合,改变以往民众对垃圾收集点脏乱差的印象,让居民更愿意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


讨论:其实不仅仅是新建工程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自循环,建筑内、社区内都可以有自循环,这个案例是个很好的启示。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指导,更多的是要求社区有一定的自发性。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强垃圾分类教育,比如让厨余垃圾变成肥料种花等。更多的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对垃圾分类更精细化的认识。通过更巧妙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到社区,共同探讨本地的东西如何在本地再度利用。



相关阅读小美赛5 | 福田区•为垃圾分类设计——成果回顾与未来设想

酷茶会

COOL CHAT

酷茶会是设计中心借鉴日本pecha kucha并加入改进的分享和讨论形式。每期邀请4-6位演讲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为规划管理行业内外提供一个业务案例或是业余爱好的交流分享平台,为所有对设计有话说的人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空间。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