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韶关“三风古楼”中唯一存世的风采楼

方志广东
2024-10-10

余靖

与 风采楼



在韶关市浈江区

曾矗立着“三风古楼”

分别是

纪念唐代名相张九龄的风度楼

纪念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侯安都的风烈楼

纪念北宋名臣余靖的风采楼

如今,仅风采楼存世


闹市中的风采楼


1

“庆历四谏官”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诗人、学者。


余靖自少博学强记,以文学称著乡里。他在宋天圣二年(1024)考中进士,初为赣县县尉,十年后升秘书丞,由地方进入朝廷,专职校勘古籍,后升为集贤院校理。


宋景祐三年(1036),礼部员外郎范仲淹针对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的行为,上书皇帝。吕夷简反诬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范仲淹被贬,余靖为其鸣不平,亦遭到降职,但由此声名益重。


宋庆历三年(1043),余靖被起用为谏院右正言。任上的两年间,他认为必须轻徭薄赋,整顿财政,主张“去贪残之吏,抚疲瘵之民,此诚致治之本也”,不少意见为宋仁宗所采纳。


余靖以“不避权贵、犯颜直谏”名满朝野,与同朝为官的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为“庆历四谏官”


余靖是“庆历四谏官”之一


2

三使契丹


宋庆历三年(1043)十月,余靖担任祝贺辽国母正诞的使节,第一次出使契丹。


次年八月,余靖受命为回谢契丹的使者,二使契丹。他率十余骑出居庸关,在九十九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见辽兴宗,反复辩论数十次,说明不能失信与西夏绝交的理由,使辽兴宗词屈。


宋庆历五年(1045)正月,余靖三使契丹。他看出辽意在扑灭西夏,暂无力分兵图宋,促使宋仁宗下决心册封西夏国主李元昊。


余靖善于利用矛盾,出色地完成了三次出使任务,缓和了宋辽、宋夏的纷争。


出使契丹


3

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宋嘉祐五年(1060),余靖兵不血刃平定了交趾之乱。次年,他以尚书左承、广南东路兵马都经略安抚使知广州,兼管内劝农市舶使,提点铜银场公事。


广州物产丰富,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为利招商,余靖首罢番舶装船税,奏请严禁官吏贪污,立法戒广南吏不得买卖南药及各种番货,对海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任期间,余靖清廉自重,“不载南海一物”,名重朝野。


宋治平元年(1064),英宗即位,拜余靖为工部尚书。由于积劳成疾,余靖于同年六月病逝于金陵,归葬故乡曲江龙归成家山。英宗特赐赠刑部尚书,谥襄公。


余靖著述丰厚,著有《武溪集》20 卷等多部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余靖墓


4

“直须风采动朝端”


位于风采路上的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


这座气宇轩昂的建筑,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是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而兴建。楼名“风采”二字,取自蔡襄赞颂余靖的诗句:“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


风采楼原址位于明清时期的韶州府东城青来门旁,初为砖木结构,曾数度被毁重建。


1934年,风采楼因市政建设被拆除,向西移至现址,以水泥钢筋结构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重建,经多次修缮后至今保持原貌。


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


现存的风采楼为1934年重建


如今的风采楼占地140平方米,楼高约22米,为四柱支撑的正方形楼阁式建筑。楼体重檐碧瓦,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楼底呈圆拱形,横跨通衢。


门楼“风采楼”三字匾额,为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用茅龙笔所写,柔韧苍劲、潇洒俊逸,是明代遗留下的真迹匾刻。


门楼“风采楼”石匾


现三楼设有余靖生平事迹展馆,楼内存有石碑《风采楼前后记》。石碑中的“前记”为陈白沙撰写。最后一次重建时,清末学者朱汝珍重书“前记”,并作“后记”。


2000年,为纪念余靖1000年诞辰,风采楼前开辟了风采广场,并竖立起余靖石雕像。


《风采楼前后记》石碑


余靖雕像


作为韶关市地标建筑

风采楼饱含着

人们对余靖的敬仰之情

《广东印记》之《余靖与风采楼》

将带你在闹市中登楼望远

追思名臣风采




 

 推荐阅读 



栏目索引 | 广东印记[视频][图文] | 粤故事[视频][图文]志鉴览粤 | 走进广东方志月历大湾区漫游 | 舌尖上的岭南四季 | 方志VLOG趣味方志 | 广东好物节气广东乡村非遗 | 广东美食地图红棉花照英雄城 | 粤鉴话你知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浈江区史志办公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方志广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