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街区党建怎么干?看看TA们的新探索
11月6日下午,由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全国党建研究会社区专委会、复旦大学党建理论研究基地和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举办的“街区党建——城市基层党建研究学术沙龙第四期”,在杨浦区五角场大学路街区创智农园举办。
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普陀区长征镇、杨浦区地区办有关领导分别介绍了各地区治理和街区党建的做法。上海党建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复旦大学政治系主任刘建军、复旦大学党建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李威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等党建专家作了学术探讨。市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蔡鸿德主持这次沙龙活动。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负责同志以“整合治理多元主体,探索街区党建新模式”为题,介绍了构建整合大学路各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平台,形成党建引领下商户、居民、社会组织等各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商业街区的做法。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党建引领五里桥街道‘和美街区’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五里桥综合考虑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等因素,将整个街道划分为创意家园、颐乐生活、人文滨江三个街区,作为三个党建网格。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服务群体和需求,明确各自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治理圈。“和美街区”是在居民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突出特征是将居民区之间的流动马路、沿街商铺等治理缝隙通过街区党建进行覆盖。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有关领导以“党建引领开放街区治理的经验分享”为题,介绍了老西门文庙街区这样的老城厢与其他区域大多为封闭式小区不同,许多小区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呈现开放的状态。老西门街区以上海文庙为中心,辐射周边若干驻区单位、马路和居民区,探索了以开放社区为基础的街区治理新形态。
普陀区长征镇党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党建引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街区构建经验”为题,介绍了长征镇清街区建设的最新情况。清峪路在街区微更新中最大限度的发动居民群众,构建了有社会活力和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示范街区。
杨浦区地区办有关领导以“‘人民城市理念’与杨浦睦邻街区建设”为题,介绍了杨浦区睦邻家园建设历程 ,以及将以打造街区共同体为突破,进一步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睦邻家园体系,实现从社区治理到街区治理的结构转型的构想。
在互动交流环节
人民网上海频道负责人指出,街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在基层治理体系中,街区是一个上下交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如何构建一个治理生态圈?这就需要多个“玩家”的加入,包括固定的人——居民和流动的人、商铺和地产商等、居委会、社会组织等。这是个创新,由此带来几点思考:一是避免大而全;二是有可持续性;三是要有容错机制;四是叠加互联网共建;五是建设好基本队伍。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党建通讯》编辑邱素琴认为,街区党建是一个新概念,要注意街区党建与网格党建、商圈党建等概念的区别,街区是通过党建联盟、党群服务站等纽带实现基层社会自治与共治,推进治理精细化。要研究街区党建的要素,一是规范化的模式、载体,二是品牌化的项目,三是参与式治理方式。
会上,与会党建研究专家对五个街镇的街区治理创新表示肯定,对与街区治理紧密结合的街区党建工作作了进一步解读。复旦大学党建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李威利介绍,本次研讨会也是复旦大学党建理论研究基地联合社会各方共同举办的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他认为,街区有自然、开放、共治的特征,是党建元素生长和发育的天然场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认为,街区党建最重要的是如何形成共同体,如何寻找街区共同体形成的自然机制,如文化地标、服务半径、商业经济等等。我们今天讲街区党建和治理,就是要在这些自然纽带上叠加多元主体和公共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指出,上海的街就是路,路是很有魅力的,解放前上海社会分层的坐标就是路,住在哪条路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今天我们讲街区党建,就是要把路的魅力重新唤醒,以此推动上海在居民区党建和城市基层党建以后的新一轮的创新和变革。具体如何推进街区治理,要依靠文化整合、经济关联实现政治整合。要从封闭空间走向轴线串连,如党建联盟、社会共治联盟等。要从政府推动的治理和服务走向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商和妥协,并在街区治理中注意源头治理。
上海党建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作总结讲话。他提出街区治理是市域治理和社区治理的中间层次。街区治理的重点是将社会治理做实做深,一是要落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基层的协商民主;二是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中的科技支撑;三是做好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社区党建的互联互动;四是要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五是要和社会治理的需求相衔接,做好依法治理、综合施策、源头治理;六是在街区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街区治理。
往期推荐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